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旧址:背靠繁华河西的“无人之地”

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旧址:背靠繁华河西的“无人之地”


本文图片均为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旧址。王丽华 摄

江东北街33号看起来有点寂寞。

500米外,建邺区万达广场总会在夜晚散发着商业都市的氛围;对面的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江东软件城,汇聚了“高大上”的前沿科技研究人才。

它们是新时代人们的宠儿,而这里却是从1931年留下来,斑驳的墙壁告示着这里几乎无人来往,院内的草木旁若无人地肆意生长。围墙将南京人的眼光与它的历史隔绝,因此少有人知这里是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旧址,如今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曾经荣列“东亚第一,世界第三”。

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旧址:背靠繁华河西的“无人之地”


与80年代“中国第一高楼”金陵饭店比,

发射塔还要高15米

穿过清江北路的一道围墙,坑坑洼洼的道路铺在眼前。近日,记者在南京市文保志愿者吴维成的带领下,来到了这座已经80多岁的电台院落前。站在门口,从一道镂空的铁门的往前望去,一眼可见两排粗壮的梧桐树的尽头是一座民国建筑,沿着梧桐树走过去恰如走到了时光隧道的那头。

吴维成介绍,这就是发射台机房,中西合璧,为钢混结构,其中部为拱形。屋内为约二层楼高的仓库,当年用以存放各种仪器、设备和电缆。

走进院子后就可以发现,院内场地很大,两三栋建筑坐落其中而略显冷清。由于少有人管理而草木葱郁,水泥小路显得极为幽静。

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旧址:背靠繁华河西的“无人之地”


远远就看到发射台机房东西两边125米高的发射塔直冲云霄。旧址曾经的主要工作就是用发射台接收和发射信号。1983年建成开业的金陵饭店,曾经是当时的‘中国第一高楼’,其高度也只有110米,比这两座高达125米的铁塔还要低15米。

1930年,陈果夫牵头向德国德律风根公司订购了全套无线电广播设备和75千瓦功率的中波机,并建造了两座铁塔。1931年,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发射台正式建成,并于1932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投入使用,新电台的频率为660千赫。

同类型的遗存很少,

很有代表性

民国年间编纂的《首都志》里称“大电台益臻美备,不特为我一国之荣,抑且为远东生色”,可见民国“中央广播电台”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电台,就是在远东地区也是数一数二的,曾有“东亚第一,世界第三”的称谓。

附近一个村庄还以此来命名。据《南京地名大全》记载,位于江东门江东北路南端西侧的电台村,1931年建村,因为靠近“中央广播电台”,就直接以“电台”作为自己的村名。

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旧址:背靠繁华河西的“无人之地”


金陵晚报此前报道,抗战爆发以前,“中央广播电台”有一个名叫刘俊英的播音员。刘俊英嗓音圆润、富有感染力。由于“中央广播电台”覆盖整个远东地区,就连很多日本人都熟悉刘俊英的嗓音,成为她的“粉丝”。东京的《朝日新闻》为此特地派记者来南京采访刘俊英,并在报道中称她为“南京夜莺”。

2012年,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旧址被挂牌为“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南京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名城处处长王昭昭告诉记者,中央广播电台旧址是南京所存的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宣传广播类建筑遗迹,对于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广播和电台的历史及通讯史具有重要意义。“旧址的房屋建筑体现了民国建筑的基本特色,而旧址最大的特点其实是通讯设备,因为同种类型的遗存非常少,所以这里比较有代表性。”

作为志愿者,吴维成几乎每周都要来巡查一遍,“老早就听说这里要建电台遗址公园,我来这儿几年了,没见过这里维修过,也不知道未来要怎么规划。”

旧址临近河西的商业区,旁边一块地块的工地也已经开工,旧址却安静地如被忘却。“由于旧址是国家级文保单位,所以按照程序,市里面的保护规划做好以后还需要往上一层层报,报到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最后落地实施。”王昭昭说道,不过遗憾的是,由于旧址的产权还没有从省里移交到市里,市里面还无法对此做保护规划,所以该旧址的开发利用一直没有音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