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父親的獨白:我該留什麼給你,我的孩子?


一個父親的獨白:我該留什麼給你,我的孩子?



我是一個80 後,我的兒子今年4 歲,

剛剛上幼兒園。

有一天,我帶兒子出去玩,

剛好路過二道街姥姥家舊址。

我饒有感慨的對兒子說:“兒子你看,

爸爸的姥姥家曾經就在這裡,

這是爸爸小時候生活玩耍的地方,

可惜現在已經蓋上了高樓,

不見當年的樣子啦”。

兒子問我說:爸爸,你的姥姥呢?

我說:我姥姥已經過世了。

他又問我:什麼是“過世”了?

我告訴他:過世就是死了,

就是永遠的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再也看不到了。

我們每個人都會死,誰也沒有例外。

兒子又問我:爸爸你也會死嗎?

我說:是的。

兒子又問我:爸爸那我也會死嗎?

我看著他天真的眼睛,

卻不敢肯定地回答他了。

兒子突然緊緊摟住我的脖子,

在我耳邊說:

“爸爸,你死了我會想你的”

我也緊緊摟住兒子,心裡五味雜陳,

我還沒有準備好跟這麼小的孩子談生死,

可它偏偏就這麼發生了。

我也不清楚他能理解到什麼程度,

第二天他又歡蹦亂跳的上幼兒園了,

好像沒發生過此事,

而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復。

生命好生奇怪,

當我們迎接一個新生命興奮喜悅的時候,

同時也開啟了人生分別的倒計時。

這讓我想起了龍應臺的《目送》;

"當兒子歡快跑進幼兒園大門的時候,

他用背影默默告訴我,不必追。"

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想,

既然人生終究要註定分離,

我該留什麼給你,我的孩子?

我想這也是,

很多為人父母的人所考慮的問題吧。

給孩子留下金錢、房產等物質儲備?

還是留下家風、三觀等精神儲備?

亦或者什麼兼而有之的東西?

我自己的想法是:

基礎的物質儲備 + 極大豐富的精神儲備 + 加持儀式感的物質和精神的家族傳承。

於是,我列出了留給兒子的物品清單:

一套可夠安身立命的房子、

幾本立定人生根基的圖書、

幾壇見證家族變遷的純糧老酒。

1.

有限的:一套可夠安身立命的房子


一個父親的獨白:我該留什麼給你,我的孩子?



這裡說的“房子”,真的是用來住的,

不需要多大,夠安身立命即可。

它可以是遮風擋雨的避風塘,

也可以是受傷療愈的溫暖窩。

早已經不是餓死人的社會,

無須為孩子的衣食擔憂。

基礎的住宿保障,

恐怕是很多中國父母為孩子爭取的最基本資源。

購房剛需仍然是中國老百姓“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但我們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多餘的房子就是資本了,

就具備金融了屬性。

就像“錢”一樣,

我不建議給孩子留下這些,

更何況我也沒有。

就像林則徐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這話說得何其透闢又何其超脫。

在銀行存錢留給孩子,

這簡直就是“傻帽”行為,

因為利息根本跑不贏通脹和貨幣貶值。

200 萬在赤峰,目前可以買一個不錯的房子,20 年後當孩子長大成人,200 萬能不能買個倉棚都未必。

孩子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不要用太多我們擁有的去束縛他們的人生。

我們留給孩子物質的東西越有限越好,

難怪比爾·蓋茨、周潤發等富豪都選擇了裸捐,我猜也有其中的考慮吧。

財富最終迴歸社會服務大眾恐怕才是正道,有限的物質才能開啟孩子無限的可能。

2.

無限的幾本立定人生根基的圖書


一個父親的獨白:我該留什麼給你,我的孩子?



有錢沒錢,

投資在孩子教育上,總應該是沒錯的。

孩子是需要我們經營的最大“事業”之一。砸鍋賣鐵供孩子讀書,是我們的“優良品質”。

一部《論語》

教會孩子分清善惡,少走彎路;

一部《大學》、《中庸》

教會孩子立定目標,尋找使命;

一部《道德經》

教會孩子提升智慧,知時知勢;

一部《傳習錄》

教會孩子如何知行合一,伸手幹大事兒;

一部《史記》、《中國通史》、《世界簡史》

教會孩子以史為鑑,繼往開來。

好書何止千千萬,不讀何以行之哉?

歸根到底,

要形成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習慣、正確的三觀,

給孩子打下良好根基,

做家長的要率先垂範,努力躬行。

留給孩子的絕不簡簡單單是那幾本書,

而是留給孩子善於學習思考的習慣、善於質疑辨證的習慣、善於實踐體證的習慣。

讓孩子擁有敬天愛人的性格、勇於擔當的膽識、出世入世的豁達、無惑篤行的堅定和快樂自由的人生。

而我能做的就是拿起那些書,

然後陪孩子翻開它、學習它、實踐它,其餘無需操心。

3.

過程的:幾壇見證家族變遷的純糧老酒


一個父親的獨白:我該留什麼給你,我的孩子?


我想從現在起,

每年都給孩子寫一封家書,

家書中會記錄當年家族發生的大事,

記錄孩子一年來的成長變化,

記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祝福,

記錄當下的所感所想。

同時,拍一張全家福照片,

一起塞進這封家書裡,

等待孩子長大後,去選擇性開啟。

我希望塵封這封家書的過程具有儀式感和傳承感,

於是我想不出還能有什麼比“幾壇純糧老酒”更適合塵封的“信物”了。

大家都知道在古時候,

就有出生孩子時塵封“狀元紅”和“女兒紅”,待兒女嫁娶之日開啟慶祝的習俗。

我也想把我的“家風”如此傳承下去,

在我兒子的人生重要時刻,

例如成人禮、考學、工作、結婚、生寶寶等重要時刻,都有凝結了歲月的醇香陪伴他。

除了“純糧老酒”這個信物以外,

這一封封家書和全家福所記錄的過往,恐怕才是配以這年份老酒最好的家族情結吧。

這世上,恐唯這酒愈陳愈香,歷久彌新。

我現在甚至可以想象得到,

20 年後,當兒子結婚之際,

我們開啟20 多年來陸續塵封的美酒和一封封家書、

一幅幅全家福時的景象。

那一封封沉甸甸的家書,

那一幅幅泛黃的全家福將應和著美酒,

訴說著一個家族的傳承與變遷。

20 年沉澱的美酒,相信不用說,

您也應該知道它的價值了。

20 年前的飛天MT現在的收購價是1 萬多元,而當年買一瓶飛天MT200 元就可以購得,翻了50 倍。

對於孩子來說,這也是給他的一筆非常划算的投資。

有困難可以換錢,

沒困難可以在重要時刻把酒言歡。

當然,如果想讓酒升值,

這酒的選擇就很重要了。

一定要選固態坤沙工藝的純糧醬香型白酒為佳,MT就是這個類型的,

可惜MT酒不是太貴就是買不到真貨,

我的選擇是“酣客”醬香酒。

我和妻子最終都會消失在這某年某月某日拍的“全家福”中,

又會有新的面孔出現在新的“全家福”中。

當我的兒子有了他的寶寶,

這個循環又可以繼續,

一封家書、一幅全家福和幾壇純糧酒,

陪伴家族成長,見證家族變遷,記錄人生重要時刻。

以上是作為一個父親,

我計劃留給孩子的三樣東西:

一套可夠安身立命的房子、

幾本立定人生根基的圖書、

幾壇見證家族變遷的純糧老酒。

您呢?

(作者:赤峰著名媒體人、《赤峰之窗》博主 韓鵬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