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这本自我觉醒之书,助你在这世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殖民者走了。国家独立了。萨林姆千里迢迢跑来到大河湾上的小镇,在这里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和接触到的每一颗尘埃上,都似乎散发着梦想和未来的芬芳。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朝这里奔来,都像那满河的水葫芦朝小镇漫卷而来。水葫芦开着紫色的花,默默无语。

但眨眼之间,萨林姆发现繁荣里总透着无边仓皇,无论他怎么挣扎,他永远是一个两手空空的异乡人,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可以回去的地方。只有水葫芦依旧在黑色的大河上默默无语。


好书推荐|这本自我觉醒之书,助你在这世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大河湾》是奈保尔继《自由国度》之后的第二部非洲题材的小说,以一个在非洲谋生的印度裔杂货店主的口吻,平静描述了他所看到的真实非洲:殖民地独立之后,非洲人民所遭受的灾难甚至超过殖民地期间。他们在挣脱了部落的枷锁和殖民者统治后,却无法进入现代人的生活,社会动荡不安,形成了一种既无规矩更无法律的混乱局面。

整部小说人物简单,围绕主人公萨林姆的一段生活展开,情节平淡,没有太多惊心跌宕的情节,就像一条平缓的小河,在午后阳光下缓慢慵懒地流淌:大河湾旁的小镇由惶恐动乱到稳定,由凋敝到繁荣,又沉入衰败与混乱,完成一个非洲式的轮回。

好书推荐|这本自我觉醒之书,助你在这世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奈保尔把小镇构建成一个由异质文化汇流冲击出的滩涂,三股文化水波在此激荡:殖民余痛未消的非洲内陆文化、拥有英国护照但仍然与日不落帝国格格不入的穆斯林文化与远在天边却影响至深的英国文化。“河湾”之名不仅暗示着多重文化撞击的所塑造的文化空间,似乎颇含悲剧色彩地透露着,文化撞击只给人带来持续晕眩感与迷茫感,河湾水涡回旋,水流向何处,却终不可知。

奈保尔的笔触是冷静的,甚至是冷酷的,故事中的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人生态度,但最终都逃不过失败的命运。萨林姆在河湾小镇上只是一个异乡人,而这正是《大河湾》的写作技巧上的特色,人物以局外人的身份出现,可以规避某些无法深入的人群,回避了某些无法窥探的真相,因为无法融入,所以能筛除过分情绪化的主观性描述。

好书推荐|这本自我觉醒之书,助你在这世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是一部伤感的小说,虽然叙述的是非洲中部某个河湾小镇上的世事变化,却能从文字中感受到奈保尔作品一贯的主题:对身份感的不断找寻,承认和自我承认,野心和失落。在小说结尾,奈保尔不动声色的描写着萨林姆弃非洲故土而走时,目光所及的夜航景色:“空中肯定满是蛾子和各种飞虫,探照灯还开着的时候,能看到成千上万这样的虫子,在白色灯光下,白茫茫一片……”这段文字,伤感中埋着巨大的悲怆,似乎正是奈保尔自身的映现:从边缘奔向中心,从中心逃离到边缘,有挣扎,有彷徨,有一生无法摆脱的失落感。

好书推荐|这本自我觉醒之书,助你在这世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奈保尔是印度移民,他生活的特立尼达岛也是移民岛,宗主国是英国。他从小对“移民”这一身份格外敏感,觉得自己是无根的人。这就是所谓“殖民分裂症”:可以学习一个城市的语言,可以被同化,但又始终不是这个城市的人。可是,又保留着原初生活的记忆,这就注定了这样一个人只能成为模仿者,而无法真正融入生活中的移民城市。用奈保尔的话来说,“为了成为更好的人,所以你成为了其他人。”因为有过切身的体验,所以无根的人与模仿者是奈保尔在小说中着重描述的话题。

好书推荐|这本自我觉醒之书,助你在这世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库切说奈保尔能成为一个作家,完全依靠的是意志力,因为他没有编故事的能力。他的成名作《米格尔街》,是取材于他小时候住的房子对面的一条小街,他就写这个街上的小人物,结果一炮而红。从那以后,奈保尔明确了自己的写作方向,他决定就写自己的事,写自己看到过的,经历过的,遇到过的事,而且要用最简单的语言写故事。

奈保尔能把自己的局限变成优势,因为他没有根,他看到了文化的飘散,写出了文明间的流动。奈保尔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作家,他的作品与他的心理共同成长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