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滕王阁序》的文学高度?

北杉归


唐朝是一个风流的朝代,唐朝有一位青年才俊,在二十五岁那年写出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文章,震惊了所有人。这位青年便是王勃,他写下的是《滕王阁序》。王勃在写《滕王阁序》时,人生的道路还很长,然而在第二年,王勃便不幸逆水身亡,可谓天不假年。王勃短暂的一生如流星一般一闪而逝,仿佛他来到世上就为给后人留下《滕王阁序》这一千古名篇一样。

那一年是上元二年,王勃回家探亲路过洪州,恰逢洪州牧阎伯屿刚刚重修了滕王阁,在修缮一新的楼阁中举办宴会,王勃也参加了。据说,阎伯屿的女婿孟学士颇有才华,阎伯屿便想让他在众人面前露露脸。阎公先假模假样的依次邀请座中之人为今天的宴会写序文,大家当然知道阎公的意思,可能也是才华不够怕当场出丑,因此个个推辞。没想到邀请到王勃时,这个二十啷当岁的小伙子居然毫不客气地拿起毛笔就写。

阎伯屿看王勃如此莽撞,心中十分恼怒,他借口更衣愤而离席。不过阎伯屿也想知道王勃到底能写成啥样,所以让下属把王勃所作内容逐句告诉自己。所以王勃这边写,阎伯屿便在那厢听。

一开始,王勃写了两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认为这是老生常谈,人人都这么说,不值一提。王勃又写两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说这也无非是些旧事罢了,并无新意。

也许此时阎伯屿还当王勃是个莽撞的愣头青,并无什么真才实学。没想到王勃开始发力了,华丽的辞章如泉水一般在他笔下汩汩涌出。当阎公听到王勃写出“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时,他已经不说话了。再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传诵千古的文字跃上纸面时,阎公算是彻底服了,他知道今天这个人是真正的天才,必当青史留名。因此阎公不再恼恨王勃的行为,他走了出来,立在王勃身旁看着他写完全篇文字,可谓宾主尽欢。

《滕王阁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典故非常多,王勃几乎在每一句中都用了一个典故。中国古代的文人非常重视用典,也非常喜欢用典。因为典故有一个好处,就是能用极短的语言表达极丰富、极微妙的意思。

不过用典也是很难的,因为你的胸中如果没有储备足够的典故,到写作的时候必然抓耳挠腮写不出来。而且用典又难在贴切,用典就是用古人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你怎么能在极短的时间里从浩如烟海的典故中找出最符合自己思想的那一个?这考验这写作者的能力。

在《滕王阁序》中,王勃用了几十个典故,而且每一个典故都很贴切。王勃不仅写出了这些典故,还把这些典故写成了对仗工整的骈文,朗朗上口,文采飞扬,确实非常不简单。由于王勃写了很多典故,所以《滕王阁序》虽然短短几百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意涵,给我们的感觉却像有数千字一样。还记得中学时背诵《滕王阁序》可是一件苦差事,感觉怎么也背不完,就是因为其中的典故密集,一句一典。

居士我感觉,王勃在滕王阁宴会上仿佛是有意要展露自己的惊人才会,因此写出了这么一篇炫技之作。王勃果然一炮而红,打响了自己的招牌。

不过,若《滕王阁序》仅是一篇炫技之作,它也不会流传千古,因为古往今来的炫技之作太多了。而王勃并不是为炫技而炫技,他在其中倾注了大量真情实感,言之有物。所以《滕王阁序》被选入了《古文观止》,被选入了中学课本,成为中国人学习文言文的范本。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而骈文这种文体在古代曾引起很多人的声讨。因为骈文注重形式,却往往忽略了内容,因而不能表达真实的情感,言之无物,华丽空洞。当然,这种批评针对的并不是《滕王阁序》,因为《滕王阁序》虽然华丽,却并不空洞,这篇文章意蕴无穷,出自王勃的内心,是他的真情流露。

第一段,王勃记述了这篇序文的来历,即“都督阎公”在此楼大宴宾客,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第二段,王勃描写了滕王阁的壮丽华美,可谓依山傍水,上出重霄,下临无地。

第三段,王勃向窗外远远眺望,见到无数美景。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出自这一段。

以上三段虽然辞藻华丽,却也不过是正常的叙事写景而已,真正感人的内容还在下面。

第四段中,王勃因为临窗眺望,想起与无穷无尽的天地宇宙相比,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而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岁月更是短暂。王勃不禁感叹道:“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一段前承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喜极而悲,后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慷慨悲愤。

到了第五段,王勃因感叹人生短暂,因而想起了自己的坎坷仕途。命运并没有青睐天才王勃,他反而因为自己的才华而遭到小人的嫉妒。王勃两度被贬官,可谓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因此王勃在这一段列举了历史上那些怀才不遇之人,如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王勃这么写,无疑抬高了自己的形象,然我们而后人并不会认为他口出狂言。因为王勃的才华名声,还要在这些人之上。

不过王勃毕竟只有二十五岁,人生的路还很长。所以他并没有一味抱怨,而是在第六段激情迸发,表示自己仍有一腔热血,仍怀一颗报国之心,只要有人赏识,便可以作出一番事业。王勃这是把《滕王阁序》写成了一篇自荐信,既展露了才华,又显现了志向,给在场的权贵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滕王阁序》太过华美,结果掩盖了后面跟着的那首《滕王阁诗》的光彩。诗曰: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首诗自然是很好的,特别是最后二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启发了两位著名的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都是千古名句,而这四句诗都是从王勃《滕王阁诗》的最后两句中变化出来的。

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梦露居士


失路之人王勃有心露笔,却无意成就了一篇千古名篇

公元675年,25岁的王勃正当人生失意苦闷之时。

他的失意完全是由个人原因所造成的,他本来少年得志,然而却热心政治,渗合权贵斗争,因为一篇《檄英王鸡文》被之前还夸他为“大唐奇才”的唐高宗李治心生不满。李治认为,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玩物丧志,你不劝诫反而选边站瞎起哄,明显就是挑拨离间,于是愤而将他赶出长安城。被赶出长安城的王勃后来又谋得一份参军之职,可却又在任上杀死官奴,继而被贬。他本来要被判为死刑,恰好遇到大赦,就逃过一劫。然而从此,他却彻底跟官场无缘了。

无官可做的王勃犹如折断翅膀的鲲鹏之鸟落于草莽之间,十分落魄。但他又不甘心于这种落魄的生活,于是就在他25岁这年前往交趾县探望父亲的路途中,路过南昌城,听说阎都督为新装修一新的滕王阁典礼举行盛大聚会,而当时前来参加聚会的人又是天下高官贵客,于是时为落魄的王勃决定趁这个机会露一下脸,以便争取东山再起之机会。

那天,主持聚会的阎都督本来想通过这个聚会,让他的女婿作序从而挣个面子,故意请诸位露一手,在场贵客早就猜出阎公心思全都假意推辞,可是急切出人头地的王勃不管那么多,当人家请他时却毫不客气地挥毫而就,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的文学特色:

跟别的序不一样,《滕王阁序》是以骈文的体裁写成的。骈文的特点是对仗工整、声律铿锵,辞藻华丽,酷爱用典。而其缺点却是因为太注重形式,而内容的表达不容易发挥出来。但是,《滕王阁序》却张扬了骈文的优点,将写景及抒情极好的融合起来,真正地达到了写我所写,抒我所抒的一种畅快淋漓境界。

初唐王勃之前,六朝文学十分糜丽,然而王勃却打破这种糜丽,将唐朝人蓬勃的精神,开阔的意境全部体现出来。他一开笔就以雄迈的历史感和空间感写出了滕王阁所处之地洪都的气势及人文风景。

当时,因为王勃毫不谦让地挥毫作文,引起阎公不满,以上厕所为理由离席而去。当王勃开笔写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时,只觉不过是平淡之笔,然而当听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眼前一亮,已经感觉到一股博大而又凌厉的文气扑面而来了。接下来,只见佳句泉流,奔流而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对洪都的不吝赞美,对盛大聚会及宾客的不尽奉承,已经阎公听得飘飘然了。

然而转下来,王勃进入写景之时,通过秋天色彩的变化写出景色之景,让阎公惊叹不已。特别是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阎公都止不住地从里间跑出来,一睹王勃风采。

满天的落霞与那孤独的野鸭一高一低地飞翔,辽阔而又澄澈的天空与那一碧无垠的秋水远远连接,整个天地如此和谐如此安详地交汇于无痕之中,如此美境及想象,世间几人难达?

在写秋天的风景时,王勃技法娴熟,变化多样,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上下结合,多种色彩等等,完美无瑕地结合于一体。当然,《滕王阁序》写洪都地胜及风景都不是亮点,亮点是王勃通过大量的用典写出了内心复杂的情感。

首先,王勃先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之诗句表达了自己一代天才活于盛世之中,竟然却落得个像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一样怀才不遇的下场。紧接着,王勃又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诗句表达自己尽管身处人生困厄之境,也要像东汉马援一样志向远大,不懈追求建功立业。

怀才不遇,困顿不堪,却又不甘不屈,渴望时代给他机会让他实现心中志向,才不会辜负国家和这个美好时代。这就是王勃在《滕王阁序》急切要表达的情感。

总之,《滕王阁序》尽管以骈文体裁格式限制,但王勃那饱满的激情与过人的才华依然充分爆发出来,冲破六朝以来的糜丽风格,融入唐朝人积极主动的开拓精神,将多样化的写景手法与复杂多变的情感为一体,成了唐代骈文体的代表作品。

这就是《滕王阁序》的文学高度。


月望看历史


题目:王勃: 人不轻狂妄少年,天韵舞春风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我读王勃的诗,内心总觉得是惋惜的。

650年 ,王勃童鞋出生于山西一个名门世家,他们一家子都很腻害。 他的爷爷可是隋末唐初的名人王通,,王勃也是诗人王绩的侄孙,对!就是十一岁就名动京城的神童王绩,五言律诗奠基人。

王勃的哥哥也是个天才少年,据说弱冠之年就中进士,爷爷哥哥们都很牛逼对不对,而我们的王勃童靴更厉害,人生跟开挂似的,彻底将神童优良基因发挥到极致。

六岁开始写文章,想想我们六岁的时候刚从幼儿园毕业呢,字都认不全呢。

九岁的开始读颜师古注释的《汉书》(相当于大学研究课题),并指出一堆错误,还撰写10卷长文名为《汉书指瑕》。相当于一个小学生写一篇至少3万字以上的论文。可以直接升级为教授了,跪拜,连唐高宗大叔读到他献上的颂,知道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写,都连声赞叹他为“大唐奇才”。

王勃小朋友就是传中说别人家的孩纸。然而他性格造作,却不失真诚。他的才华,让他能够暂时的触碰到生命的玄机,他的智慧却不足以让坦然面对人生的穷通。也许境界只是毫厘之差,但这一步之遥,却往往一生都跨不过。

言归正传,大家都知道《滕王阁序》这篇脍炙人口的骈文,是王勃为了探望他的父亲,路过南昌,闲来无事,无事去蹭饭,参加都督府的宴会。这宴会本是都督阎公借滕王阁修缮一新的机会,大宴宾客。让其婿吴子章在众人面前作序,展示文采,一举成就文名。

与会来宾知晓阎公之意,当然纷纷谦让,早已准备好的吴子章正准备发挥的时候,初来乍到的王勃小朋友太傻太天真,当仁不让,即席赋就《滕王阁序》

计划被打乱,阎公很是不悦,初时以“更衣”(上厕所)为名,拂袖而去,实则仍在后面,听人奏报,留心席上的情况。

当听人报王勃写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表示很淡定,说,“不过是老生常谈”;等王勃写出“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阎公沉吟不言;到他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阎公肃然起敬,站起来说:“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又再列席,立于王勃身侧,随其笔起笔落吟诵其文……

这里需要给大家科普一下:文学背景

在唐代的三百多年期间中,文章体裁分为两种,第一种:前期的骈文 根据其内容,又可以分三期,自东汉末到维京南北朝期间内,渐渐盛行的同行骈文体文,这种文体,主要的特点,字字相骈,句句相俪,文字对仗,声韵要协调。王勃也是沿用这种体文,其他两种在这里就不多阐述。“初唐四杰”他们的文章都延续此文体。

(推荐书籍:《隋唐史别裁》李樹桐著 1995年商务印书出版社)

王勃童靴把音律、对仗、辞藻、典故以及文字的美感发挥到极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每一句都一幅风景大片,很有画面感,还是GIF动图的。

关键这是还是一篇限时命题作文,有景有事,寓情于理,吴子章被王勃秒成渣,宴会极欢而散,滕王阁的聚会,便如昔日会稽山上兰亭中的聚会一样,成为千古佳话。

《滕王阁序》这样挥洒自如的骈文,比王勃其他的诗作,更酣畅无忌的展现了他的才华,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亦不为过。

如果说,《杜少府之蜀州》,表现出王勃性格中的豁达,那么,《滕王阁序》所流露的王勃,则是豪情与失意并存的矛盾的少年。

然而676年,王勃于探望父亲的归途中渡海溺水,乘风而去。他只活了短短的26个春秋,一个天才少年从此就陨落。


安意如


每读《滕王阁序》,我都会想,究竟是怎样的旷世才情,才能现场挥毫,写出如此绝世妙文?

毫无疑问,仅凭一篇《滕王阁序》,便足可认定,王勃在文学史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一个“初唐四杰”怎能衬托出王勃的万丈光芒?

闻一多先生曾评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以我观之,王勃的《滕王阁序》也应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上,足以压倒“唐宋八大家”(至少是大部分)!

传言王勃在写《滕王阁诗》时,尾联“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空”字当时还特意空着,让在座诸人填写。其实,这个“空”字才是全篇的文眼!

你看他状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落霞虽美,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何况伴飞的还是只孤鹜。一“穷”一“断”,活画出作者穷途失路的形象。

你看他抒情:“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胜地不常,盛筵难再……”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应有的情绪吗?

现在看来,在《滕王阁序》雄奇伟丽的文字里,似乎隐藏着一则预言,预言这个烟花般璀璨夺目的生命,在爆发出全部的才情之后,将迅速凋谢……


非白非黑


对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的感情非常之深,在高中的时候临摹过这篇字帖,在对每个字的揣摩和重复中不自觉的就被其中的绚丽文采和浪漫豪迈情怀所打动,一句句脍炙人口的名句,至今记忆犹新。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畔,是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


王勃路过此地,恰逢盛会,即席而作《滕王阁序》,文中声情并茂的描写了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

无路请缨”之感慨。


王勃,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 “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已经开始在官府里教书了。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歌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


王勃的主要文学成就还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滕王阁序》。


公元675年,王勃作此篇之时只有21岁,但经历官场了跌宕的他已不再是那个单纯早慧的少年,他开始懂得额人情世故。


所以他写“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之武库。”积极能事赞美主人的盛宴。


接着开始写景,他运用了大量的铺陈,对偶的修辞手法,又在比较之间相互衬托,满是精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样的句子读起来节奏明快,整齐和谐,铿锵有力。

如果文章就这样结束了,那么《滕王阁序》也就属于一个文辞华丽,描写风景的骈文,可能会淹没在后来李白的豪放唯美充满想象里的诗词之下。


但是王勃在描述完秋高水寒之后他笔风一转,开始写“天高地囧,始察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余之有数,感慨万千。”


意境高远,这才是王勃要表达的深意,他为自己有机会参加宴会深感荣幸,但面对高官显耀,不免又有几分心酸悲枪。


他转而慨叹自己的“不齐”的“时运”、“多舛”的“命途”,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郁闷和不平,倾吐自己“有怀投笔”、“请缨”报国的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决心。


整篇文章情由景生,情景之间相互渗透,水乳交融,似行云流水,挥洒浑然流畅,既有苏轼的《赤壁赋》的苍凉,又有曹操的“老骥伏枥”的“志在千里”。


“关山难越,谁悲矢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文辞、韵律、气度,无一不精,读来让人心生万千感慨,由衷赞叹。


《滕王阁序》虽然是一篇用骈体写成的诗序,但它笔力明快、风格清新、气势浩荡,华美俊秀,堪称典范之作。


就连高举反骈旗帜的文学家韩愈也对《滕王阁序》表示大为赞赏,称颂其“读之可以忘忧”。


上元三年(676年)冬,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一天,唐高宗也读到这篇序文,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

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


又读下云,见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高宗一扫成见,连声叹道:“好诗,好诗!作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


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


唐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可惜!

情深不寿,过慧早夭,王勃的死,大概就是老天爷嫉妒他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世间容不下他的才情吧。


王勃是当之无愧初唐散文第一人,他的《滕王阁序》也是当时主流文体骈体的巅峰之作。


荒海拾书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文学评价: 《滕王阁序》就是在远赴交趾途中所作,当后人在千百年后看到历史展现给大家的王勃一生概貌,发现这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王勃短暂生命最后迸发的激情与热量。一个才气凌云,文章但成则天下震动的年轻人在自己命运的颓势下会如何思考,《滕王阁序》给了人们窥见作者心灵的机会,然而王勃却意图用繁华笔触将自己的命运之凄苦支开,并且让百代品赏者迷失在文字的宫殿里无法自拔。在此赘言附会勃文每段文字的背后深意,还可以从文章的结构谋篇,文气变化来接近王勃年轻却已蒙尘的心灵。   

文章前面部分大多是对南昌人文地理的赞颂之辞,王勃以其生花妙笔展开一幅奢华的名楼雅聚图。悲剧的结构总是让前面营造的宫室楼台随后倒塌,但是王勃营造的这幅美景却不用被毁灭,因为他自己不过是个过客,这样的美景本来就不属于他,而且与此美景相关的仕宦之途也不属于他。因此他很自然的写出了“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样凄凉之语,这句在也是全文的关节之语,王勃以此对自己的悲剧命运发出拷问。作为一个年轻的才子,王勃在传统社会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迷失了方向,因此只能幼稚的抱着“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样软弱而充满疑惧色彩的希望。

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台电视姬


读了《滕王阁序》,就会明白什么是天才。天才不是学出来的。是上天赋予的。按传统的说法,叫宿因。按现在的说法,大概有遗传方面的原因,王勃的家族上推七八代,几乎每代都有儒学著作传世,其中最有名的是王勃的爷爷王通,就是《三字经》中提到的文中子。是在儒学发展史上有名的人物。俗话说,三代出一个贵族,出一个文学天才,也是要几代人的文化积累的。

王勃从小就很厉害,据说九岁就能挑出《汉书》的好多毛病,如果不是文学世家,是根本不可能的。

《滕王阁序》的文学成就当然是极高的。词藻华丽,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读之既能感受景物之美,又能体会情感之真。我也是非常喜欢的,百读不厌。有朋友把《滕王阁序》推为古文第一。又有人说不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于是,引起了一些争论。我觉得,每个人说的可能都有自己的道理。

评价一个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标准还是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个人觉的在艺术性上,《滕王阁序》稍胜一筹。而在思想性上,《岳阳楼记》应出一头地。所站的角度不同,评价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所以,有种说法“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评论文章,正如评论美女,你觉的美的,别人未必觉的美,但你也不必因为别人的意见而改变自己的喜好,所谓春兰秋菊,各擅胜场,还是各美其美好了。

骈体文在两晋到南北朝时期是很兴盛的,出了许多大家,比如江淹,徐陵等,有名的文章比如《别赋》《恨赋》等等,写的都很有感染力。

初唐时期,骈文发展到高峰时期。初唐四杰都是骈文高手,王勃有《滕王阁序》,骆宾王有《讨武曌檄》。都是写的非常漂亮的。

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到达高峰之后,便慢漫的衰落了。中唐之后,骈文便走向没落了。它的没落与他自身的缺点有关。也就是它的形式之美相关联。骈体,就是在形式上大量使用对仗,所谓骈四俪六。主要是四字对与六字对交互使用。造成一种华丽唯美的形式。骈文写的好的,大多出于天才,非力学可致。这种形式形成之后,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了严重的束缚作用。所以,中唐之后,韩愈柳宗元等提倡古文运动,反对六朝骈丽的文风(六朝指晋到隋之间六个朝代)。

古文运动之后,古文进入了一个有话好好说的阶段。这一新的标准持续到清末时代。

古文革新之后,骈文只是不被提倡,不是主流了,但它依然存在。最常用于写悼词的时候。这也很好理解。写悼词一般隐恶扬善,若无太多可说之处,便用华丽的词藻写点废话。反正大多没读过书的人也听不懂。《红楼梦》中,贾宝玉为晴雯写的《芙蓉女儿诔》,就是一篇非常漂亮的骈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里边的好多句子写悼词的可通用。

上边说的是形式的问题,骈文写的好,就好像戴着镣铐跳舞一样。没有天才,很难写出新意,王勃无疑是天才中的佼佼者。

文章写出来是给人们看的,人们看过之后,会受到文章的感染。有的文章读了让人精神振奋,有的让人情绪低落。这就是所谓的思想性。和《岳阳楼记》比较起来,《滕王阁序》就要复杂一些。其中虽然有“不坠青云之志”“宁移白首之心?”这样豪迈的句子,但其中更多的还是一种怀才不遇的忧伤之意更浓一些。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等,虽极力掩饰,却还是透露出人生失意的伤感。

王勃说,谁悲失路之人?其中的路,难道仅仅是地上的路吗?显然不是,他去越南看望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就是因为受他的连累,才被贬到越南去做官的吗?

我们常说,怀才不遇。王勃似乎也是典型人物。可是,王勃的才,仅仅是文学之才,而非经世济民之才。初唐名相房玄龄是王勃爷爷王通的学生。他没有什么文学名篇流传下来,可他在政治上,却是有很大贡献的。而王勃本来是有机会做官的。可是,他做武则天儿子的属官时,因写《斗鸡檄》而被罢官。后又因先藏后杀逃犯,险些弄丢了自己的小命,并连累了自己的父亲。从这些事上,能看出他在政治上的幼稚。

《岳阳楼记》在思想方面还是稍胜一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士大夫人格修养的基本要求。我觉得范仲淹应该是很推崇王勃的爷爷文中子王通的。王通的字也是仲淹。如果不是推崇,为什么以他的字为名呢?

本来是谈《滕王阁序》的,说了许多闲话,中国人是讲知人论世的,总结一下吧,王勃是天才的文学家,滕王阁序是骈文的登峰造极之作。我们在阅读他的文学作品,欣赏他的文学才华的的候还应该记得,他的人生中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取的教训。


七月流火140400643


我喜欢这篇古文,我平时练字时没少练这篇古文,下面是我平时练的。

虽然我非常喜欢,但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

这篇古文,语言华丽,朗朗上口,意境跃然纸上,文字之美,绝对古文的一个鼎峰,文学性,不容置疑,很多名句都流传千古,“周星驰”取的名,就是引自此文的“俊才星驰”,不论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人杰地灵”、“雁阵惊寒”等等,随便拿出来几句,都是千古颂唱,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无论承认与否,我们自古就有玩文字游戏的传统,文字游戏玩的好,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也千万别把文字游戏当成贬义词!此文,就是文字游戏的高峰。

包括对对联,实际上也是文字游戏,文字游戏要想玩的好,得会押韵、对仗、排比、夸张等手法,还得会很多词藻,典故,要点水平和想像力的!玩得好,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愉悦感,确实是一门艺术!

但所谓文学性,除了文字美、意境美之外,若从思想上、感情上、哲理角度看,这篇文章比起老子、王阳明、杜甫、苏东坡等古人的传世言语或文章,又确实逊色了不少。

王勃26岁时能一气呵成千古绝唱,除了他过人的才华外,大背景是那是个骈文盛行的时代,都在追求华丽词藻。

作为现代人,没必要模仿古人“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为了华丽词藻,优美的排比,花了过多的心思。

若是现代人,把文章的语言华丽,朗朗上口而看得过重,那就舍本逐末了。毕竟,文字,是为传递内容、感情、思想、哲理而服务的。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作文老师,不喜欢学生用太多华丽词藻来写作文的原因,容易让学生走入误区的。

高山仰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行书一点通


公元665年,侍卫递给唐高宗一篇《乾元殿颂》,唐高宗阅后连声直呼“奇才!奇才!大唐奇才!”公元666年,王勃又上献一篇《宸游东岳颂》,中科举及第,授朝散郎,这年王勃才16岁,已是朝廷最年轻的官员。

成也为文,败也为文!

一篇《檄英王鸡文》,又被唐高宗批为“歪才!歪才!二王斗鸡,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仅此一句,王勃仕途一落千丈。

671年,在好友帮助下,补任虢州参军,因私杀官奴,王勃被叛死刑,遇赦被免,从此,官场再与其无缘。这时的才21岁,正当作为之时,却遭致命打击,天才少年,恃才傲物,心比天高,奈何命途多舛!

公元675年,王勃从洛阳出发前去探望任交趾县令的父亲,路过南昌,恰逢南昌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广宴天下宾朋,对仕途仍未死心的王勃认为机会难得,应邀参加,席间一文,天才少年无虚名,巅峰到万丈光芒,千古绝唱!

这便是《滕王阁序》,骈文第一,传唱千年!

如何评价?谁也作不了评价!本着欣赏的眼光,浅谈一二。

1 写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后,滕王阁,再无胜出此句者!

滕王阁出名吗?没有王勃,没有此句,有几人知道滕王阁!

而这样写景的句子,文中随手拈来,皆诗情画意,文采华章。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最有名的,文中绝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专属奇景!


范仲淹写洞庭湖的句子也是很受人欣赏,“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相比之下,王勃的意境阔远静谧,素净空灵多了!

毎一句都是绝佳盛景,未临其地,已身临其境。

2 抒怀, 博揽汉唐文人风流,抒奋发向上豪情。

洋洋洒洒,挥笔即就,能找得到出处的典故有46处之多,足见王勃博览群书,阅尽典籍。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西汉梁孝王刘武睢园大宴文人雅士,司马相如等人赴宴,陶渊明好书嗜酒,谁家有酒,径入酒醉,曹植,谢灵运文采斐然,曾自诩“天下有才一石,曹植占八斗,我谢灵运占一斗。”

一句话,四才子,极尽饮酒之豪爽,文采之飞扬,既夸主客热情款待,又夸在座都文人雅士。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司马相如写成《子虚赋》有杨得意推荐,才得汉武帝赏识,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断琴弦,终生不弹,高山流水只给知音。

这话说得多有水平,千里相逢觅知音,只给兴趣相投的好友写文章。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孟尝,东汉人,廉洁奉公,但高洁孤傲,隐居不仕,阮籍狂妄,往往随兴而驾,路尽恸哭,宣泄对现实不满情绪。

王勃反用其典,立志不甘沉沦,振作自强,自勉自励。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虽仕途多舛,但王勃仍一腔热血,自信积极,努力向上。

这样的典故多之又多,足可成长篇大论。

3 应景之文,谦恭有礼,不卑不亢。

什么是应景文?应付时景的虚文,拍马奉承之作。

这篇也是,但马庇拍得有水平,极尽高雅。

阎公宴席,本捧红自家女婿,在座都拒绝写文,但王勃却握笔即就,非EQ低,而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他想通过此次机会,获得入仕机会。

称主人:“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德高望重,声名远播)

称宾客:“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才华出众,身份尊贵)

称自己:“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贫寒书生一个)

称自己的文章:“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有幸参加盛会,胡诌几句,抛转引玉而已。)

人人听闻王勃神童,少年成名,本以为是不懂世故混小子一个,却文章天成,恭敬得体,谦逊有度,估计在座的都傻眼了。

4 行文整齐流畅,艺术思想倶佳。

骈文到初唐,已是没落之式,因骈文只有华丽之辞藻,却无积极之思想,这篇文章却是骈文集大成者,千古第一,给骈文完美划上句号。

有人将此文与范仲淹《岳阳楼记》相比,认为没有范文的深刻思想,

然而范仲淹写《岳阳楼记》若无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谈何思想?

王勃仕途险丢命,二十来岁却仍积极面对,试图被举荐,乐观热情,立志向上,已经难得可贵!


一绿浮芳


只有四个字:名副其实!

全文内容相当丰富,写景抒情俱佳。足以看出王勃文采斐然,阅读量积累量非常大,名人典故随手拈来,优美辞藻俯首可得,运用得当,非常优美的文章。

文章以饯别滕王阁为中心事件展开,艺术手法灵活多变,山容水态优美,楼台壮观,色彩变化鲜明,还富含远近,高低,虚实的结构之美,通过王勃的描述,一副极美的景致跃然纸上。

首尾两段叙事,跟大家把事情讲清楚了,中间两段,一段写景,一段抒情。

写景一段,文笔瑰丽,辞藻丰富,手法多样。从刚看到滕王阁,到登阁眺望,远近高低虚实景色,历历在目,读完如身临其境。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一个巍峨雄伟的滕王阁出现了。“披绣闼,俯雕甍”之后,山原、川泽一览无余;闾阎、舸舰尽收眼底。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有声有色,上下高低远近虚实,动静相映,意境浑然,整个画面和谐统一。

抒情一段,各种典故信手拈来,表达抒发自己内心报国无门,但又不坠青云之志的心态,虽然“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但依然不会放弃努力,隐隐的也是希望,在座诸位,有能力的给提供个报国途径。

“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阮籍;贪泉、涸辙、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等数个典故,用来抒发自己欲用自己的才学报效朝廷,但“空余报国之情”,不过依然不坠青云之志,希望在以后的日子,可以有用武之地。

此文,非常值得古今传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