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社會科學研究為何出現“失語症”?根本原因在這!

社會科學是一門有關經驗現實的科學,倒也沒錯。不過,今天很多研究講現實、說經驗的時候,總帶有一種漠然的眼光、冷冰冰的口吻,既不動心,也不動情,找不到與研究對象之間的同情共感,也沒有相似的命運承擔。

其間所謂的客觀性,好像成了一種疏離感,越研究現實,距離現實就越加遙遠。

我曾經在一篇訪談中說要小心社會科學的美國化,這並不是要反對美國的社會科學體系,而是說只拿美國社會科學表面上的那套制度照抄照搬,而全然不知這樣的社會科學是基於怎樣的人心和文明基礎,基於怎樣的社會歷史變遷,基於怎樣的邏輯預設而形成和變化的。不關心這樣的問題,自然也不會關心我們自己的社會科學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

所以很多研究,研究的對象似乎不像是活生生的人,當然,研究本身也不像是活生生的人做的研究。今天很多的社會科學研究,是先把人看成機器,再用機器來做研究。

今天社會科學研究為何出現“失語症”?根本原因在這!

這種情況,必然會造成人們所說的“失語症”。究其原因,是因為社會科學從根本上陷入了方法主義的泥潭裡,但人文學科又何嘗不是呢?當哲學只剩下邏輯分析,史學只剩下材料和計數,恐怕最終也會淪於剩餘學科吧。

什麼是方法主義?就是認為只要找到確當的方法,便能夠發現和解析一切現實經驗及其歷史過程。今天社會科學更充分地表現出了這個方法論危機,而且更麻煩的是,這種方法主義的神話也已為國際學術界所尊崇,並一直嚴重地滲入在人文學科領域裡,造成了學術整體的深層危機。

方法主義的好處與現代社會的基本機制是相配合的。方法主義的第一個特點是明晰。從方法入手來做的所有研究,前提都是有一個明晰的解決問題的方案。任何事物只要明晰,就好懂易學,特別容易標準化。

方法主義的第二個特點是可積累性。庫恩曾講過,在常規範式內部,我們可以不斷調整範式的精微程度;有了一個現有的方法,就可以沿著原有的思路找到更精緻的方法。這樣的技術化,是可以層累推進的,越精緻,越美妙,越會遊戲化,越引人迷戀,越容易拿來自慰。

第三個也是最致命的特點,就是方法主義可以建立一種迷信:似乎越能夠尋得一種精巧的方法,就越有信心把握住我們全部的生活經驗。常規方法最容易標準化,因而也最容易與科層制的學術體制相結合,成為衡量和評價學問的尺度和準則,由此再形成一套對學問的技術治理標準。如今的科研積分、大學排名、論文指標、學生績點這一套技術治理的標準,都是從我們對方法的迷信中推展出的系統性體制。

第四,方法主義的影響不只是存在於學術界內部,它最容易變成純粹的工具,權力的維續和資本的擴張都喜歡它,需要它。方法主義的核心本質,就是調動了崇尚者最基本的一種激情:方法直接轉化成工具,進而直接轉化成收益,最終直接轉化為“名”和“利”。

最後也是更為本質的是,方法主義對人心的損害。方法主義的一個最大悖謬,就是以“均值”為基礎的方法,最終將操作方法的人變成均值,變成平均價格。整個世界的單極化,使得方法主義大行其道,政治、道德、人對生活的內在關切——所有這些真正能夠激發人性的懷疑、熱情、體驗和理性的力量,對於學術研究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微小了。迷戀方法的人,把自己鎖在電腦的硬盤裡,去觀察、解釋和構想整個世界,在文字和數字遊戲中讓人心泯滅。以方法作為整個學術的評價尺度和思維方式的時候,人們看待世界的種種不同經驗和立場之間,其實也就沒有了實質差別。

(作者為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