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大寒,又一年

2019年1月20日17時,我國正式進入大寒節氣。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節氣。每年公曆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即為大寒。

过了大寒,又一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見前(小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大寒,應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但是自漢朝以後變成了“小寒大寒,一年過完”的排序,並以立春前後的春節期為一年辭舊迎新的起始點。小寒與大寒期間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大寒時節寒潮南下頻繁,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

过了大寒,又一年

大寒三候

中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

一候雞乳:此時,母雞準備孵小雞了,孕育新的生命。

二候徵鳥厲疾:鷹隼之類的徵鳥,正處於捕食狀態最佳的時候,準備尋找食物以御嚴寒。

三候水澤腹堅:水面的冰結得最厚,且冰面堅硬。

过了大寒,又一年

大寒節氣中,受西北風氣流及冷空氣影響,最明顯的氣候特徵就是雨雪、低溫、大風,應及時做好禦寒措施。

大寒飲食

大寒是一年節氣之末,且與來年的春季相連,所以在飲食上也要順應季節的變化,適當作一些調整,逐漸減少進補。

过了大寒,又一年

民間有大寒節氣吃糯米的說法。不過,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到過年,飯桌上的主角都是糯米類的食物,比如八寶飯、臘八粥、年糕等等?

這是因為糯米本來就是補脾胃、益肺氣的食物,味甘、性溫,有利於補養脾胃。脾胃溫暖了,身體自然也就暖和了。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臨近春節,糯米比起大米來,含有更多支鏈澱粉,更容易被分解成糖,天然適合做甜食,增強喜悅感。所以,趕緊備好你的糯米食物,元氣滿滿地迎接春節吧!

过了大寒,又一年

大寒的飲食應遵守“保陰潛陽”的飲食原則。飲食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宜熱食,防止損害脾胃陽氣,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食物要有一定量的脂類,保持一定的熱量。

此外,可多多食用黃綠色蔬菜,如胡蘿蔔、油菜、菠菜等。同時可以多吃具有健脾消滯功效的食物,如山楂等,也可多喝如小米粥、健脾祛溼粥等進行調理。

过了大寒,又一年

大寒養生

大寒,最是寒冷,稍不注意就容易生病,因此,大寒時令,當御“五寒”。

一防頸寒:頸部為人體“要塞”,穴位血管密佈,冬季最易引發頸椎病,可戴圍巾穿立領裝。

二防鼻寒:天氣轉涼後,空氣涼而燥,最易引發鼻炎,可晨起冷水搓鼻,促進鼻粘膜血液循環。

过了大寒,又一年

三防肺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見的毛病,症狀較輕的,可以選用一些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

四防腰寒:冬季肌肉收縮,易壓迫神經造成腰疼,且腎喜溫惡寒,可雙手搓腰暖腎陽。

过了大寒,又一年

五防腳寒:腳被稱作人體的第二心臟,冬季寒冷,可常做足浴,暖身同時又放鬆身心。

大寒迎年

大寒節氣的時間,往往與歲末相重合。因此,只要大寒節氣一到,基本上就直奔春節了。緊跟著的下一個節氣就是立春。

过了大寒,又一年

雖然立春時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年前立春,另外一種就是在年後立春,但一般情況下,大寒都被人們認為是春節前的最後一個節氣,所以叫作大寒迎年。

在這樣喜慶的氣氛中,人們已經開始為過年而奔波,趕年集,置辦年貨,書寫春聯,準備好各種祭祀用的供品,進行裡裡外外的大掃除等等。在農村和城市的一些家庭中,祭祀是必不可少的儀式,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安康幸福。

过了大寒,又一年

“過了大寒,又一年”,冰天雪地之際,農曆新年就快來了,新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又將開始了。這個節氣,總有點辭舊迎新的意味。心有些發愁,時間如流水,不捨晝夜;但日子又開始忙碌鬧騰,家家戶戶要開始準備過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