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擺脫不了拖延症

為什麼你擺脫不了拖延症

我曾有拖延的毛病,有段時間自己都覺得說不過去,什麼事情非得等到跟前才去想著怎麼弄,往往是以“差不多”交差,並且這樣做的時候,並沒有得到壞的反饋,後來還以此自恃,竊竊自喜。有時候在想人為什麼多少都會拖延?自古有食色性也,除此之外,其實在人的本性中還有惰性,順應惰性是一種趨勢,和熵增理論一樣,人總是朝著本性的方向發展,變得混亂無序。為什麼人的本性是懶惰的,這有進化學方面的淵源:人類進化了100萬年,這100萬年中,99.9萬年是食物匱乏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人就要多吃來囤積能量,在非打獵的時候要安靜節能,以防止能量浪費,我們的祖先在自然選擇中活了下來,就擁有了好吃懶做的基因,人類大腦占人類體重的2%,但耗能卻佔到了整體的20%,如此高的消耗,不利於生存,因此我們進化的過程就形成了熱認知機制——即人99%的行為是無意識的,是無需思考,習慣性的做出反應,意識是說能不動腦就不動腦,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生活中總會遇到不帶腦子出門的人。

如今食物充沛,甚至還營養過剩,環境變了,但人們的基因還沒來得及改變,所以如今總會發現人在想法上可以宏大激進,但是在具體行動上總是差點意思,這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深度詮釋。以此來看,目的行為主義的理論還是有道理的:內在想法和感情,並不能用來解釋這個人的行為,重要的是要看他怎麼做,因為在想和做之間需要突破人性中那些把人往後拖的力量。關於拖延症也一樣,不用糾結於內心,認為自己沒有認識到事情的重要性,其實並不是,就自己的經驗來說,有時明明知道那個事情很重要,但還是要等到最後一刻,因為本性中享受做事之前那種愜意清閒的時光。如何去改變拖延症呢,我走過的路就是先從小的事情上做起,給自己暗示:這個事情現在不做,到時可能要花十倍的時間和精力去彌補。另外就是把自己放到一個眾人監督的環境中,目前自己帶團隊,需要及時解決團隊中的很多問題,這種環境下,感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員工的關注之下,之前談到了我是一個臉皮比價薄的人,因為會在行動上很上心,自然就克服了拖延,現在很享受利利索索解決問題後的那種成就感。

接下來想談的是,任何一種習慣養成之後,都會在生活中都形成豐富的細節,這些細節看上去還蠻有趣,就像我拖延之後,在緊急關頭,還能順利完成,自然產生了一種虛幻的成就感,人們常常在這種細節中沉淪,從根本上忘記了這種習慣其實是可以改變的。拉克林的目的行為主義方法之所實用,在於他強調的就是去改變這些豐富的細節,從而自下而上地改變一個習慣,而不是糾結內心宏觀發願,卻不知從何入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