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恐怖的核汙染,這裡竟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輻射固然有害,但論及對野生動植物種群的毀滅性,世界上最嚴重的核洩漏事故卻不及人類的日常活動。” 

——(美國田納西理工大學)羅伯特·貝克教授[1]


在地球上,有這樣一處地方:那裡有村莊、有街道、有學校、也有遊樂場,然而卻唯獨看不到親手建造它們的人類。這大概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小的現代建築區之一。因為三十二年前,在這片看似寂靜的土地上,曾上演過人類迄今為止最為慘烈的一次核洩漏事故——這裡就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切爾諾貝利禁區。

災 難


切爾諾貝利,是烏克蘭與白俄羅斯交界以南的一座小鎮。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蘇聯在那裡建造了一座由四個反應堆組成的核電站。1986年4月26日凌晨,由於技術員操作失誤,再加上反應堆本身在設計上存在著缺陷,四號反應堆發生了兩次大爆炸,致使反應堆損毀[2],大量的放射性物質逃逸而出,引發了駭人聽聞的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

經歷了恐怖的核汙染,這裡竟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切爾諾貝利的地理位置。圖片來源:world-nuclear.org


切爾諾貝利反應堆裡放射性物質的強度到底有多大呢?這麼說吧:半分鐘的暴露,一週後你會頭暈目眩、四肢乏力;兩分鐘的暴露,你的體內會很快開始大出血;四分鐘的暴露,你將發燒、嘔吐、腹瀉不止;五分鐘的暴露,很不幸,你尚餘兩天在人間[3]。

事故過後,核區附近將近12萬居民被疏散。蘇聯政府陸續召集了數十萬的“清理人”,前仆後繼,匆匆將損壞的反應堆用混凝土石棺封印起來,希望可以藉此控制殘餘的核輻射。一時間,切爾諾貝利一帶——包括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共計4750平方千米的土地,淪為人類禁區[4]。


經歷了恐怖的核汙染,這裡竟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被損毀的四號反應堆。圖片來源:參考文獻[4]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政府繼續使用剩餘未受損的反應堆發電作業,2000年12月徹底關閉,直到今年5月完成受損反應堆的最終處理工作。

“地 獄”


核洩漏發生之後,受到影響不僅僅是人類,各種生物也未能倖免。

家畜隨著人類一道撤出了禁區,但仍有一部分受到了強烈的輻射影響。事故發生早期最嚴重的輻射來自半衰期為八天的碘-131——人和動物會從空氣中吸入碘-131,並富集在甲狀腺,導致甲狀腺組織很快出現癌變,最終致死[5,6]。

事故發生後不久,核電站周邊林區樹木的樹葉由於受到高劑量的輻射,葉片凋零成紅棕色。於是,切爾諾貝利一帶的林區彷彿被惡魔詛咒一般,變成一片詭異的“紅色森林” [4]。

經歷了恐怖的核汙染,這裡竟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禁區內受輻射致死的紅色樹葉。圖片來源:chernobylguide.com


哺乳動物被認為是對輻射最為敏感的動物類群之一。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禁區白俄羅斯境內的齧齒類動物,染色體畸變的頻率明顯上升。不過暴露在空氣中的放射性物質,由於風力、雨水等因素,在環境中的沉積並非均勻分佈,這讓生活在切爾諾貝利核區周邊一帶的齧齒類動物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6]。

無脊椎動物的境遇也很糟糕。在放射性物質汙染過的森林土壤中,無脊椎動物的多樣性急劇降低。強烈的輻射導致森林裡蜻蜓、蜜蜂、蝴蝶等昆蟲以及蜘蛛數量的銳減[7]。

水生動物同樣遭受了嚴重的危害。人們發現切爾諾貝利冷卻水庫中的銀鯉出現了大量不育和性腺異常的現象。而生活在白俄羅斯博斯托克湖裡的淡水蝸牛,染色體發生畸變的頻率也明顯升高[6]。

空中飛翔的鳥類,也沒能逃脫輻射的魔爪。它們的遭遇,著實觸目驚心:外形上出現嚴重的畸變,白內障頻發,精子發育異常,導致種群數量大幅減少[8,9]。

“重 生”


核洩漏發生之後,在強烈的輻射作用下,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況的確很快遭受了毀滅性的重挫。如今,時光已經靜靜流淌了三十餘年。三十年,正是主要的放射性物質銫-137的半衰期。那麼,生活在切爾諾貝利禁區的野生動物,銷聲匿跡了嗎?禁區,會最終淪為生命的不毛之地嗎?為此,有不少科學家深入禁區,展開了詳盡的調查。

英國的研究團隊通過在野外設置紅外相機,在切爾諾貝利禁區捕獲到了一系列令人倍感意外的畫面:相機鏡頭裡絡繹不絕地出現了歐洲獾、歐亞河狸、歐亞猞猁、灰狼、狸、赤鹿、赤狐、狍以及野豬等動物[10]。值得一提的是,通過相機他們還收集到棕熊重返該地區的證據,並且在禁區烏克蘭境內首次見到了歐洲野牛的身影[11]。


經歷了恐怖的核汙染,這裡竟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相機捕捉到的狼群,圖片來源:chernobylguide.com


經歷了恐怖的核汙染,這裡竟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正在飲水的野牛,圖片來源:www.usatoday.com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人們曾向禁區烏克蘭境內引進了大約30匹瀕臨滅絕的普氏野馬。此次調查中,研究人員不僅看到了之前引進的被標記的個體,同時還發現了若干未標記的成年野馬、幼馬和小馬駒[12]。這說明

普氏野馬的種群似乎正在不斷壯大中


經歷了恐怖的核汙染,這裡竟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禁區內的普氏野馬,圖片來源:chernobylguide.com



經歷了恐怖的核汙染,這裡竟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駝鹿母子。圖片來源:ifescience.com


除了哺乳動物,鏡頭同時也記錄下了一些受保護的鳥類,比如黑鸛、金雕和白尾海雕[11]。在這片被輻射籠罩的“恐怖之地”,有幸見到這些珍稀鳥類翱翔的英姿,著實令人驚詫。


經歷了恐怖的核汙染,這裡竟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禁區內發現的烏雕雛鳥,圖片來源:theguardian.com


經歷了恐怖的核汙染,這裡竟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白尾海雕幼鳥,圖片來源:參考文獻[4]


而另一支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則深入禁區白俄羅斯境內,通過空中的直升機俯瞰和地面的動物雪地足印信息,對野生動物的數量進行了大規模統計。在長達五個星期的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

禁區裡的麋鹿、狍、赤鹿和野豬的數量,竟與其它四個未受核汙染的自然保護區裡的動物數量相差無幾。除此之外,也許是沒有人類狩獵的緣故,狼群的密度相比未受核汙染的地區竟高出了七倍之多。由於狼處於食物鏈頂端,它們的數量增加是整個生態系統處於健康狀態的一個良好跡象[13]。

經歷了恐怖的核汙染,這裡竟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這些令人欣喜的發現,似乎讓人們看見了一道希望的曙光:切爾諾貝利的野生動物並沒有消失殆盡,而是驚人地繁盛了起來。

啟 示


災難過去了三十餘年,切爾諾貝利禁區最終沒有像人們之前想象的那樣,成為被死神接管的地獄。儘管某些動物個體的健康狀況依舊不容樂觀,比如活動範圍相對廣闊的鳥類,受輻射的影響仍在持續發生,近幾年白化病、腫瘤、白內障[14]和雄性不育[15]等病變依舊頻現。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禁區內許多其它野生動物的種群正在逐漸恢復壯大中,甚至還有若干新物種和珍稀動物的身影。

切爾諾貝利,似乎搖身一變,成了野生動物的庇護所。這大概是人類在此次災難之後聽到的最好的消息吧。當然,不容否認的是,核輻射依舊會是長期威脅生物體的隱形殺手——正如《切爾諾貝利:一部悲劇史》的作者,哈佛大學烏克蘭史專家沙希利·浦洛基所說的那樣:“當它安然無恙時,核能是世界上最潔淨的能源;一旦事故發生,核能又是世界上最骯髒的能源”[16]。

只是,如今在這片缺少了人類活動——沒有農耕、沒有伐木、沒有狩獵的土地上,野生動物日趨繁盛,是否向人們道出了一個令人難堪的現狀:難道在今天,只有“人類禁區”,才更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動物天堂”嗎?

經歷了恐怖的核汙染,這裡竟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作者名片

經歷了恐怖的核汙染,這裡竟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排版:大慶

題圖來源:chernobylguide.com

參考文獻:

1.http://nautil.us/blog/-whats-worse-unwanted-mutations-or-unwanted-humans

2.http://www.world-nuclear.org/information-library/safety-and-security/safety-of-plants/chernobyl-accident.aspx

3.http://nautil.us/blog/chernobyls-hot-mess-the-elephants-foot-is-still-lethal

4.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the Chernobyl accident and their remediation: twenty years of experience. Report of the Chernobyl Forum Expert Group ‘Environment’. 2006

5.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risk/radiation/i-131

6.N.A. Beresford, et al. Thirty years after the Chernobyl accident: What lessons have we lear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2016, 157: 77-89

7.Anders Pape Møller and Timothy A. Mousseau. Reduced abundance of insects and spiders linked to radiation at Chernobyl 20 years after the accident. Biol. Lett. 2009, 5: 356-359

8. Anders Pape Møller, et al. Elevated frequency of abnormalities in barn swallows from Chernobyl. Biol. Lett. 2007, 3: 414-417

9.Anders Pape Møller and Timothy A. Mousseau.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of forest birds in relation to radiation at Chernobyl. Biol. Lett. 2007, 3: 483-486

10.Sarah C Webster, et al.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influence of radi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four mammalian species within the Chernobyl Exclusion Zone. Front Ecol Environ. 2016, 14(4): 185–190

11. https://thebiologist.rsb.org.uk/biologist/158-biologist/features/1493-out-of-the-ashes

12.https://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2016/04/060418-chernobyl-wildlife-thirty-year-anniversary-science/

13. T.G. Deryabina. et al. Long-term census data reveal abundant wildlife population at Chernobyl. Current Biology. 2015, 25(19): 824-826

14.Timothy Alexander Mousseau and Anders Pape Møller. Elevated frequency of cataracts in birds from Chernobyl. PLoS ONE. 2013, 8(7): e66939

15. Anders Pape Møller, et al. Aspermy, Sperm quality and radiation in Chernobyl birds. PLoS ONE. 2014, 9(6): 1-8

16.https://publishingperspectives.com/2018/11/us-author-serhii-plokhy-wins-2018-baillie-gifford-prize-nonfiction/

經歷了恐怖的核汙染,這裡竟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