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應是宋代文人四藝盡在一個藝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千年前,著名詞人李清照的寫下這句千古名句,詩人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千年後,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爆火。

知否知否,應是宋代文人四藝盡在一個藝

“小公爺”朱一龍殺青後,莫名其妙爆火;“顧二叔”馮紹峰和“盛明蘭”趙麗穎此劇後官宣結婚,微博服務器禁不住崩潰宕機。這不,這劇一播出,收視率也是蹭蹭蹭的往上飆,還花式上熱搜。

知否知否,應是宋代文人四藝盡在一個藝

縱觀歷史,宋朝真的是個風雅的“寶藏朝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峰期,被稱之為“東方的文藝復興”。該劇以宋代為朝代背景,劇中還原了“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宋代文人雅緻“四藝”。

知否,知否,應是點茶建盞

隨著點茶時代興起,建盞也開始盛行。《茶錄》也說:“凡欲點茶,先須盞,令熱,冷則茶不浮。”否則,“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

知否知否,應是宋代文人四藝盡在一個藝

在劇中使用的“點茶法”也是宋代最為盛行的飲茶之法,此法不僅為宋代時鬥茶所用,茶人吃茶也用此法。即先將餅茶碾碎,置於碗中,以少量沸水衝點入碗,將茶末調成膏狀,然後執壺往茶盞中點水,同時以茶筅快速攪拌茶湯,使之泛起湯花。點茶法使人們品嚐到了茶葉本身的味道,使唐朝飲茶而不知茶味的煮茶法隨時代漸漸遠去。在宋朝,飲茶使人能平靜下來,以自然之心,品啜茶的真味。

知否知否,應是焚香有爐

“爐煙嫋孤碧, 雲縷霏數千;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世事有過現, 燻性無變遷; 應是水中月, 波定還自圓。”古人焚香往往是藉助炭火使用香爐焚燒,而且要儘量減少煙氣,讓香味低迴悠長,久久不散。香根據其形貌特徵可分為原態香材、線香、盤香、塔香、香丸、香粉、香篆、香膏、塗香、香湯、香囊、香枕等。

知否知否,應是宋代文人四藝盡在一個藝

劇中,嬤嬤教盛家姑娘們學習焚香,嬤嬤說,焚香能教人平心靜氣,學這些,陶冶性情才是貴格,都是上好的沉水香,如果火候掌握得好,指甲塊大小,可以燃上兩個時辰。文人雅客聚集之時,品香撫琴,吟詩作畫。氤氳的香氣,不僅使人心曠神怡,更是將幽靜風雅的氛圍推向了極致“隔火焚香”是宋朝最為盛行的焚香方式,因不直接點燃香品,使得香味低迴悠長,經久不息。現今的香道也多用此法。

知否知否,應是插花於瓶

《洛陽牡丹記》有載:“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插花在宋代成為民間社交的禮儀。宋代舉目皆花,上下插花之風亦然盛行。受儒釋道思想影響,萬物皆有靈,中國人賦予畫與人一樣的感情和生命力,託物言志。古人看花是有分別的,飲酒對自然生長的花,飲茶對瓶中插花,在寄情花木中,每朵花、每片葉都蘊涵著深長的意味。

知否知否,應是宋代文人四藝盡在一個藝

在該劇中,嬤嬤對盛家眾姐妹們說,插花是極其雅緻、高深的學問,花藝講究外師造化、內發心源。不但要美,更要有趣,若還能說出幾番哲理來,那便是化境了。這其中的高妙深奧,自己去融會領悟。配色講究或濃烈,或淡雅,或冷,或暖,或二色互補,或一臣一君,否則,毫無引入矚目之處。生活需要情調,插花是種藝術,花瓶將意境挽留。

知否知否,應是掛畫雅趣

宋·郭若虛著《圖畫見聞志》裡詳細描述了這一行為:“齊梁千牛衛將軍劉彥齊,善畫竹,為時所稱。世族豪右,秘藏書畫,雖不及天水之盛,然好重鑑別,可與之爭衡矣。本借貴人家圖畫,臧賂掌畫人私出之,手自傳模,其間用舊裱軸裝治,還偽而留真者有之矣。其所藏名跡,不啻千卷。每署伏曬曝,一一親自卷舒,終日不倦。能自品藻,無非精當。故當時識者謂唐朝吳道子手、梁朝劉彥齊眼也。”一幅好畫享逸緻,感悟傳統文化精髓,宋人已有如此雅緻的生活。

知否知否,應是宋代文人四藝盡在一個藝

在最新的劇情中,盛明蘭拿到管家之權後,總算有點兒主子的樣子了。墨蘭為巴結明蘭,於是送來了一幅畫示好,明蘭看到後,命人將這幅畫和自己親孃留給自己的一幅畫掛在了一起,畫中展現的舐犢情深,時刻提醒明蘭不忘母親如何慘死。在之前的劇情中,害死明蘭母親的林小娘送來的賀禮也是一幅畫,之後是明蘭閨蜜嫣然不願嫁給顧廷燁,來找明蘭訴苦,明蘭拉著她看畫,並指要學習出畫中人物平陽昭公主。在宋人的世界裡,於畫中世界,尋乾坤日月之趣。釋放心中的鬱積不快。

現如今,宋時風雅已然遠去,宋式“四藝”所蘊含的生活情趣,依舊留有餘味。時至今日,茶香花畫四藝依舊貫穿在我們的生活中,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

遇見書畫,遇見“茶”(盞),遇見“香”(爐),遇見“花”(瓶),遇見(掛)“畫”,遇見一個藝,別有一番風雅。

追劇的時候,別忘了跟家人一起分享一個藝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