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丨區塊鏈的變革與侷限


237丨區塊鏈的變革與侷限

香帥

237丨區塊鏈的變革與侷限

你好,歡迎來到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課。

昨天的課程裡我告訴你,區塊鏈是個賬本,就像每個單位都有的賬本一樣。只不過它是一個分佈式的賬本(Distributed ledger),就是讓賬目涉及的所有人可以同時記賬。這些賬是不可篡改的,保證了賬本的可信度。

你不要小看這麼一個設計。這個設計實際上觸及了人類社會交易的本質——信用和確權。人們可以突破時間和權力的限制進行信用共建,然後完成所有權的確認,而這兩項正是人類社會進行價值交換的基礎。

所以,我昨天告訴你,就像互聯網改變了信息交互的方式一樣,區塊鏈是對人類的價值交換方式,比如交易、市場產生重大影響。所以,它是繼信息重構之後的一個價值重構。

那麼,這些重構會發生在哪些方面,我們目前離重構又有多遠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解的內容。

一、重構會發生在哪些方面?

好,我們先看重構會發生在哪些方面。

“重構”這個詞可能有點兒抽象,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體會一下什麼叫做重構。

我們不妨仍然回到90年代,在互聯網開始的時候。看《三體》的同學都知道,有一個降維打擊的武器叫二向箔。作為信息重構的二向箔,互聯網最早的應用是從門戶網站開始的,對不對?像雅虎、新浪,這些網站對於傳統的信息媒介,像報紙、電視、雜誌,進行了降維打擊。

從這個時候開始,信息的傳遞開始初步地去中介化,然後就逐漸變成了谷歌、維基百科,再接著是臉書、Twitter、優酷,點對點和多邊、多點的信息開始進行交互。從報紙、雜誌到門戶網站,再到社交媒體,互聯網的出現讓整個信息世界都重構了。

所以,你看到,互聯網對信息的重構有兩個路徑。第一個就是從與信息聯繫最緊密的行業開始滲透的。第二個是從靜態編輯到動態交互。

好了,我們雖然不能將區塊鏈的發展軌跡和互聯網做類比,但這種路徑中透露的規律是可以借鑑的。所以,對應到區塊鏈上,重構很有可能也遵循著這樣的規律:第一,與信用聯繫最緊密的行業,會最先受到衝擊。第二個是從靜態到動態的變化。

上節課的時候,我跟你說過,區塊鏈相當於一個什麼樣的技術呢?就是鏈上的每個人都在為其他的人提供信用擔保。換句話說,它是一種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信用構築模式。

我們都知道,金融行業做的是什麼呢?做的就是信用中介的生意。所以,你很容易就想到,區塊鏈會對金融行業產生直接影響。

具體會產生哪些影響?給你舉個例子,咱們金融交易中最常見的是結算,這個你聽著很簡單的過程,其實非常地複雜。比如我們買股票,也就是做一筆股票交易,我們的資金是先通過券商,然後各個券商再彙總到專門的清算機構,比如說中國結算公司,結算公司把所有的數據清理,進行結算以後,將結算後的數據又傳回到各個券商。然後,各個券商再通過結算公司的託管賬戶進行證券的劃撥,還有資金劃撥。

這還沒有完,資金的劃撥要經過結算公司的開戶行,而銀行業又有一套清算流程。

我們平時看上去特別簡單的一個交易背後,是一套非常複雜,而且龐大的資金清算體系。在這個體系裡面,每個機構都是獨立記賬。所以,一筆交易可能出現在很多機構的賬本上,而且出現在不同的科目裡。

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全球資金流動的情況下,為了讓各個賬本之間能夠對應吻合,中間的驗證過程會多麼地複雜和容易出錯。

而區塊鏈不太一樣,因為它是一個同步的分佈式記賬。所以,它又希望簡化這個超級複雜的流程,就把這種清算的路徑簡化到最短的點對點。

這不是天方夜譚,實際上倫敦交易所、清算所,還有芝加哥期貨交易市場。它們大概在2015、2016年的時候,就開始成立一個叫交易後分布總賬工作組,探索能不能把在這些清算機構清算的金融資產都轉換成編碼,然後通過區塊鏈來完成傳輸交易,而不經過這麼一套複雜的清算體系。

2017年以後,像納斯達克的交易所也在考慮,是不是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對所有的資產進行溯源和追蹤。這樣一步邁出去以後,整個金融體系的基礎,支付清算體系就會被改變了。

這還只是最初級的變化,屬於對區塊鏈的靜態應用。往動態的方向上走,那就是信用的交互了。比如說眾籌(Crowdfunding),P2P借貸,這些資金融通模式,理論上你確實是可以通過藉助區塊鏈技術來完成的。投行也好,銀行也好,這些業態確實受到了很大的威脅。

而且,當業態到了改變信用交互這個程度的時候,就真的不是金融行業受到衝擊了。不管是商業、消費、醫療、教育,還是公共服務,都會受到影響。

為什麼?你仔細想想就明白了,人類社會的絕大部分交互是以什麼為基礎的?都是以交易為基礎的。經濟學家們天天掛在嘴邊的市場也是通過交易實現的。交易的基礎就是信用。所以,從交易到市場,到社會,都可能因為區塊鏈的發展而發生重構。

這就是為什麼我在直播的時候跟你們說,在講到科技金融這塊的時候,感覺特別燃。因為我看到了一個未來的遠景,雖然模糊,但至少是完全不同的風景。就是這麼富有想象力的未來,我覺得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足夠刺激的。

二、侷限

但是,說到這兒的時候,咱們要轉折一下,注意我剛才的用詞:看到了未來的、模糊的遠景。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現在離這個重構還有不短的距離。

這些距離主要來自三個維度。

第一個是技術維度。目前比特幣算是區塊鏈最成功的落地應用,那市面上沸沸揚揚的很多創業項目,很少有商業價值。為什麼呢?因為算力也好,算法也好,還不足以支持大規模的落地應用。

區塊鏈的應用重構,它依靠的是同步式的分佈式記賬。所以,在一個複雜的網絡裡,要分佈式記賬,就要同步驗證存儲信息,這對算力、算法都提出了極高的挑戰。

現在的情況是,通過區塊鏈來進行資金清算,比現在中心化的清算體系要慢好多倍。

有個區塊鏈專家很坦誠地跟我說,現在區塊鏈能做的,其實中心式的信用體系都能完成,而且效率更高。

那為什麼要投入這麼大的金錢和精力呢?主要是為了“搶灘未來”。

第二個就是制度摩擦。區塊鏈技術涉及的是信用,是用技術來取代信用主體。那目前來看,人類社會最大的信用主體是什麼呢?是主權國家。

我以前說過,金融體系是一個國家經濟體的血液循環,屬於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部位。從國家角度來講,信用崩塌和主權合法性喪失幾乎是同義詞。所以,金融行業在任何國家都是監管最嚴的行業,容不得閃失。

而我們都知道,新技術在落地、應用、演化的過程中,一定是伴隨著泡沫。從蒸汽機到電力,再到互聯網,莫不如是。所以,所有國家都會對涉及金融信用的技術應用睜大眼睛,非常地小心翼翼。這中間可能產生的制度摩擦,可能是要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期。

第三個就是人性問題。這是一個特別根本的問題。按照區塊鏈的底層邏輯,這個鏈是開放的,加入鏈的節點越多,鏈的信用度就越高。

但是,從個人的角度來說,一旦上鍊,一切都透明化,一切可溯源。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特別尷尬的問題。

從市場演化的角度來說,我們一直在設計各種制度,要創造一個更透明的環境。但是,一切都跟水晶一樣透明,真的是我們每個人需要的嗎?個人和個人之間,機構和機構之間,行業和行業之間,國家和國家之間。所以,目前來看,這種完全開放的鏈也被稱為公鏈,多少是有點烏托邦性質。所以,在之後又產生了私鏈、聯盟鏈這些變型。

整體上來說,區塊鏈是目之所及,我們看到的最能代表未來的技術,這也是為什麼全世界聰明的大腦都在研究這個領域的原因。

你去看,MIT、芝加哥這些學校,各個專業的教授們都在死命地研究區塊鏈,更不要說華爾街,各個國家的政府都在這個方面投入大量的物力和人力來研究它的應用落地了。

有的人說,區塊鏈不會激起什麼水花。其實就像當年人們也認為,馬車永遠不會被汽車替代,電燈永遠不可能代替油燈一樣,新世界永遠只對有準備的頭腦開放。

按照現在技術迭代和進步的速度,區塊鏈對各個行業的重構雖然還只是遠景,但是,我相信也不會讓你等太久。

所以,明天我還要跟你講幾種不同類型的區塊鏈。這幾種不同的鏈的產生,也正是這種“重構”,從理論上邁向現實中的一個具體過程。

今日概要:

劃重點

就像互聯網重構了信息交互的方式一樣,區塊鏈對人類社會價值交換方式的重構,也會沿著大體相似的路徑展開。 1.與信用相關的行業最先受到衝擊,比如銀行、投行等金融行業。 2.會從靜態應用走向動態的信用交互,比如眾籌、P2P這些環節。 3.當信用交互的業態成熟以後,傳統意義上的市場形態都會被改變。這種信用和價值重構也會受到技術、制度、人性幾個維度的侷限。目前離完全的落地應用還有一定的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