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惠陵是否葬有劉備真身

有一個關於盜墓者的神奇傳說。唐代有一夥盜墓賊,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夜晚來到劉備的墓地,打洞進入墓室內,眼前的情景使他們目瞪口呆。只見墓室內燈火輝煌,劉備正在與關羽下棋,張飛站在一旁觀戰, 10 名武士侍立一側。死於五六百年以前的這三位英雄竟然還在這地下過著神仙般的生活。盜墓賊嚇得魂不附體,紛紛下跪求饒,劉備揮手示意武士賜給這些盜墓賊玉帶和瓊漿。盜墓賊喝了瓊漿,繫上玉帶,連滾帶爬地出了墓洞。他們身子剛出墓口,回頭一看,洞口自然封好,再看自己身上的玉帶竟然變成了一條大毒蛇死死地纏住了腰,喝到嘴裡的瓊漿也變成了膠粘住了嘴,張也張不開。這個故事一傳十,十傳百,從此就再也沒有人敢向劉備墓動手了。這個傳說說明 劉備墓肯定埋有奇珍異寶,而且有嚴密的防盜措施。而劉備墓到底在何處呢?到現在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劉備的惠陵是否葬有劉備真身

劉備墓史稱惠陵。現在惠陵前面既無門闕 石刻之類,陵前寢殿也甚簡陋狹小。墓上封土高十二米,繞陵有圓形古磚牆一圈,周長一百八十米。封土上綠草叢生,秀木繁鬱,另有一番景色。當年周圍還有許多古柏青松,與武侯祠相聯屬。現在墓前尚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所立的“漢昭烈皇帝之陵”的石碑一通,牆後還嵌了康熙七年(1668年)石刻“漢昭烈之陵”的橫額一塊,表達了這兩位清代的拓疆皇帝對先朝義帝的景仰。

昭烈廟是紀念劉備的祠廟,建在陵的旁邊。進昭烈廟的二門,有一座劉備殿。正殿高大寬敞,東西兩廊相接。當中圍成一個庭院,院內林木蔥蘢,花草繁茂。正殿之中,塑劉備像,高約三米,頭戴帝冠,身穿金龍袍,手持玉圭,神態謙恭,塑造一個能禮賢下士的帝王之像。在正殿的左邊,有劉備之孫劉禪之子劉湛的陪祀像,但卻沒有劉禪之像,參觀的人常常為此發出疑問。這是因為當蜀國危難,敵軍壓境的時候,劉禪準備投降,劉湛則力主抵抗,正氣凜然,悲憤交加地說:“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你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但仍阻止不了其父劉禪的投降。劉湛祗得哭訴於祖廟,揮淚泣血,殺身殉國。後人為了嘉賞其臨難不苟的節烈情操,為之塑像。而劉禪投降誤國,降晉後還向司馬昭說出了“此間樂,不思蜀”的無恥言語,後人便將其拋棄了。

劉備的惠陵是否葬有劉備真身

正殿的東偏殿,有關羽及其子關平 關興,部將趙累 周倉的塑像;西偏殿為張飛祖孫三代的塑像。塑像表現了關雲長氣宇軒昂,張翼德性烈如火的氣質。在正殿的東西兩廊內,還各有文臣武將塑像十四尊。像前還立有小石碑,敘述他們各自的生平事蹟。其中著名的文臣有龐統 蔣琬 董允等;著名的武將有趙雲 馬超 黃忠 姜維等。

在武侯祠內之正殿 (劉備殿)西側。史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死永安宮(在今重慶奉節縣城),五月梓宮還成都,八月葬惠陵。後主從諸葛亮之意,先後將甘、吳兩位夫人合葬於此。在今天的武侯祠內確實還有劉備墓的建築。過去雜草叢生的墓地被泥土夯築得更高了,墓上種滿了小小的翠柏,墓地周圍也被青石條圍護了 1 米多高,顯得尊貴,有皇家氣派。武侯祠博物館的人在一次植樹時,意外地在劉備墓的封土邊緣挖掘的樹坑中發現了許多蜀漢時期的磚。這些磚位於劉備墓的封土邊緣約 30 釐米的深處。磚的顏色與泥土近似,但質地很堅硬。磚的一側長邊上鏤刻著花紋,與成都平原常見的東漢磚非常近似,是當時專為修建墓室燒製的。

劉備的惠陵是否葬有劉備真身

一種說法認為,劉備墓在四川彭山的蓮花壩。持這種觀點的人首先駁斥了《三國志 》 等歷史文獻關於劉備屍體運回成都的記載。劉備死於農曆的四月,對於四川來說,這是烈日炎炎、氣溫極高的夏天。當時的交通很不方便,從白帝城(今天奉節)到成都全是逆行而上的水路和崎嶇的山路,僅單行也得需要 30 多天時間。如果花這麼長的時間把劉備的屍體運到成都,按當時的屍體保護技術,要使屍體不會腐爛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在中國古代,根本沒有很好的屍體保鮮技術。中國古代有一種用石灰、泥炭包裹屍體的方法,其作用是吸收屍體內的水分,再用塗料把屍體密封。而科學證明,用這種土辦法根本不能保證屍體不腐爛。在古埃及,人們在製作木乃伊的時候,會在死者的腹部開一個小口,取出胃、肝、腸等內臟,防止細菌繁殖,以達到屍體不腐朽的目的。而在中國古代根本不可能採取這種辦法。中國古人認為,皮膚頭髮都取自於父母。在三國時期,連削髮也被視為是刑罰。更何況是作為一代帝王的劉備,人們不可能取出他的內臟。因此專家們一致認為,死在夏天的劉備,他的屍體最多也不能 30 天不腐爛,也就是說諸葛亮根本不可能拉著臭氣熏天的劉備屍體,經過長達三個多月的跋涉, 把劉備安葬在成都.

劉備的惠陵是否葬有劉備真身

基於上述分析,有的專家認為,地處牧馬山、彭山腳下的 , 成都的武侯祠只是劉備的“衣冠家”。牧馬山、彭山依山傍水,是古人墓葬的最佳選擇之地,這裡有 5000 多座漢代崖墓。儘管如此,這些墓葬的地理位置也不能與蓮花村的皇墳相比。牧馬鄉的蓮花村自古就有皇墳的傳說,這裡的皇墳有 100 多畝。附近的農民說,他們村裡有 80 %的人家都姓劉,且一代傳一代,都說皇墳裡躺著的是劉備。皇墳被周圍 9 座小山丘環抱著,這 9 座小山丘被當地人稱為蓮花的 9 片花瓣,而皇墳正處在中心,被稱為“蓮心”。站在皇墳頂端, 9 座向距不遠的小山丘盡收眼底,古代風水先生還把這一帶叫做“九龍回頭望”。如此好的風水寶地除蓮花村以外,在我國還有北京的十三陵,這種“九龍回頭望”只有封建時期的帝王才能享用。而且牧馬山又是劉備的養馬場,劉備手下的文武百官中有四名心腹都是今彭山人。

現在的 皇墳上長滿了各類雜草和茶樹, 被村民挖出來的墓磚四處散落, 隨處可見, 墓頂側有幾個六七米的盜洞,這些可能都是盜墓賊“光顧”後的痕跡。沿著洞口往下觀察, 全是一層三合土一層黃泥土夯築起來的,靠近皇墳的地方還曾發現一塊數 10 噸重的灌縣石。這座皇墳總面積達 130 多畝,全是由石灰、黃泥和這種灌縣石等混合物夯築而成。由於建築中混合有石灰,所以在皇墳的半山腰以上,竟然看不到螞蟻蚊蟲之類的東西。劉備雖然自稱為中山靖王之後皇室後裔,但他出身貧寒,父親早亡,靠賣鞋為生。儘管如此,劉備還是不能擺脫兩漢時期厚葬之風的影響。按制度規是,天子即位一年,就以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用於修築帝王的陵墓。劉備在位 3 年,儘管與魏、吳兩國戰爭不斷,但仍有足夠的時間去修建墳墓。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哪來那麼多本地沒有的黃泥?那麼巨大的石頭又是怎樣從數百里之外的地方運到蓮花村的?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劉備的惠陵是否葬有劉備真身

因為沒有很好的屍體保護技術,劉備的屍體不能運到成都安葬, 而彭山牧馬鄉蓮花村離成都騎馬也就半天的時間,難道劉備的屍體運到蓮花村就不會腐爛嗎?這個無法解釋的疑問又使人們想到了傳說中劉備埋葬奉節的說法。劉備是一個亂世之君,為防止盜墓,劉備出殯時是四路同時進行,目的是迷惑那些企圖盜墓的人。

劉備到底身葬何處?只有通過考古發掘才能證實,所以這個問題還是一個沒有答案的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