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老子道家並非消極避世,只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治世方法

老子道家繼承了遠古以來的天道思想,他們對天道之於萬物的認識是相同的。天道不僅決定著自然萬物,也決定著人類的存在。然而人作為萬物之靈是有七情六慾的,在慾望的誘惑下很容易迷失道的方向,以至悖道而行。人必須節制自己的慾望,控制自己對自然萬物的干預力,做到“清靜無為”,讓自然萬物按照它自有的軌道運行發展,才能在與萬物和諧共存的情況下實現人類生存所需要的“有為”,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

文化之旅:老子道家並非消極避世,只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治世方法

可見,老子道家同其所依循的天道學說一樣,都看透了人的本性,都認識到人類社會存在的問題,都有著促進人類循道而行的治世理想。然而在如何解決問題上卻存在著巨大差異。

前文我們知道,天道學說不僅有關於的道的思想,更有利用天道改造人類的社會的道法。 那就是聖人“以道生法”“以法治世”。人生來有趨利避害的本性,聖王應以“因循為用”的道法去管理人性,用合乎道法的禮義甚至刑罰去引導和約束百姓的慾望和行為,從而達到整個社會普遍節制慾望、遵循天道的目的。

而老子道家則不同,雖然和天道學說一樣將治世寄託於聖人為王,但他反對用人為的“道法”去教化和約束百姓,反對用人為的“仁義禮智”干涉原本應該循道而行的百姓生活,故有“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之說。對於如何管理百姓,老子《道德經》說:“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又說:“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在老子看來,對於無法悟道的百姓,要管控和節制其慾望和妄動,應該使其強壯身體,減少智慧,達到“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絕學無憂”的狀態,除了生存和繁衍的本性,不再有其它慾望,如此就能迴歸原始的狀態,和自然萬物一樣循道而行了。

文化之旅:老子道家並非消極避世,只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治世方法

顯然,老子道家的設想是難以實現的。因為聖人為王是不常有,周王朝雖有文王、周公堪稱聖人,但到了西周末期,王嗣之爭混亂不堪,諸侯僭越,禮崩樂壞,人們早已不知聖人為何物了。因此,將治世寄託於聖王的老子只能是絕望後避世歸隱了。反過來從另一個角度說,人類的進化和智慧增長也是萬物自然之道徑,如果人為干涉和限制人類智慧的增長豈不也是違背天道?違背天道的做法也必是行不通的。

可見老子並沒有完全繼承天道思想學說,或許這與老子所處環境與經歷有關。其身為王朝內府的守藏史官,雖然博覽古賢全書,有著深厚的天道思想理論,但畢竟身居深宮,缺乏體道用道的社會實踐。尤其是在他目睹了王朝無道、諸侯爭亂的現實後,深感“仁義禮智”不僅沒能使人循道而行,反而成為人們爭名奪利的幌子。於是便將天下混亂的原因全部歸罪於君王無道和“仁義禮智”了。

文化之旅:老子道家並非消極避世,只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治世方法

遠古祖先仰觀俯察總結出自然萬物存在的道理——天道思想學說,目的是為了人類能更好地適應自然,為人類的生存創造更好的條件。因而它不僅有洞徹萬物存在的理論思想,更有利用這一思想造福人類的道法實踐。而老子只繼承了天道學說的哲學思想,卻丟掉了人類社會遵循天道的自覺實踐,過分強調因循自然、無為而治,而放棄了人類社會自我完善的主動性,久而久之便被認為是消極避世了。

雖然老子道家沒有完整繼承遠古先賢開創的天道思想學說,但它畢竟給中華民族留下了一部系統闡述天道思想的《道德經》,也正是這部傳世的天道思想經典,為中華百家文化學術發展奠定了潛在的思想根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