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老子道家并非消极避世,只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治世方法

老子道家继承了远古以来的天道思想,他们对天道之于万物的认识是相同的。天道不仅决定着自然万物,也决定着人类的存在。然而人作为万物之灵是有七情六欲的,在欲望的诱惑下很容易迷失道的方向,以至悖道而行。人必须节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对自然万物的干预力,做到“清静无为”,让自然万物按照它自有的轨道运行发展,才能在与万物和谐共存的情况下实现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有为”,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

文化之旅:老子道家并非消极避世,只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治世方法

可见,老子道家同其所依循的天道学说一样,都看透了人的本性,都认识到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都有着促进人类循道而行的治世理想。然而在如何解决问题上却存在着巨大差异。

前文我们知道,天道学说不仅有关于的道的思想,更有利用天道改造人类的社会的道法。 那就是圣人“以道生法”“以法治世”。人生来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圣王应以“因循为用”的道法去管理人性,用合乎道法的礼义甚至刑罚去引导和约束百姓的欲望和行为,从而达到整个社会普遍节制欲望、遵循天道的目的。

而老子道家则不同,虽然和天道学说一样将治世寄托于圣人为王,但他反对用人为的“道法”去教化和约束百姓,反对用人为的“仁义礼智”干涉原本应该循道而行的百姓生活,故有“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之说。对于如何管理百姓,老子《道德经》说:“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又说:“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在老子看来,对于无法悟道的百姓,要管控和节制其欲望和妄动,应该使其强壮身体,减少智慧,达到“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绝学无忧”的状态,除了生存和繁衍的本性,不再有其它欲望,如此就能回归原始的状态,和自然万物一样循道而行了。

文化之旅:老子道家并非消极避世,只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治世方法

显然,老子道家的设想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圣人为王是不常有,周王朝虽有文王、周公堪称圣人,但到了西周末期,王嗣之争混乱不堪,诸侯僭越,礼崩乐坏,人们早已不知圣人为何物了。因此,将治世寄托于圣王的老子只能是绝望后避世归隐了。反过来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类的进化和智慧增长也是万物自然之道径,如果人为干涉和限制人类智慧的增长岂不也是违背天道?违背天道的做法也必是行不通的。

可见老子并没有完全继承天道思想学说,或许这与老子所处环境与经历有关。其身为王朝內府的守藏史官,虽然博览古贤全书,有着深厚的天道思想理论,但毕竟身居深宫,缺乏体道用道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他目睹了王朝无道、诸侯争乱的现实后,深感“仁义礼智”不仅没能使人循道而行,反而成为人们争名夺利的幌子。于是便将天下混乱的原因全部归罪于君王无道和“仁义礼智”了。

文化之旅:老子道家并非消极避世,只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治世方法

远古祖先仰观俯察总结出自然万物存在的道理——天道思想学说,目的是为了人类能更好地适应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创造更好的条件。因而它不仅有洞彻万物存在的理论思想,更有利用这一思想造福人类的道法实践。而老子只继承了天道学说的哲学思想,却丢掉了人类社会遵循天道的自觉实践,过分强调因循自然、无为而治,而放弃了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主动性,久而久之便被认为是消极避世了。

虽然老子道家没有完整继承远古先贤开创的天道思想学说,但它毕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部系统阐述天道思想的《道德经》,也正是这部传世的天道思想经典,为中华百家文化学术发展奠定了潜在的思想根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