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苑丨在線教育“套路”多,如何“避坑” 很關鍵


議苑丨在線教育“套路”多,如何“避坑” 很關鍵

漫畫:顏慶雄

今年10月,在線培訓機構上海理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宣佈停課停運。這一消息,讓已經提前預付一年甚至三年學費的家長慌了神,他們通過多種渠道維權,但問題至今沒有徹底解決。事件的曝光,引發網友對在線教育機構的討論。隨著“互聯網+知識經濟”模式的興起,人們在利用互聯網平臺便利繳費和學習的同時,在線教育機構應該具備哪些資質、預付學費的資金由誰監管、出現問題後消費者應該如何維權等都成為熱點問題。本期議苑就該問題進行討論。

議苑丨在線教育“套路”多,如何“避坑” 很關鍵

1、部分線上教育機構要求預交一年甚至三年的學費,有的還把預付費包裝成具有融資功能的理財產品,稱預交越多的費用就可以得到越多的利息,以利息來抵扣學費。這樣的學費繳納方式是否合乎規範?

呂森林:國家規定培訓機構最多隻能收三個月的學費,線上教育培訓是培訓機構的一種形式,也理應如此,超過這個標準的均屬違規。帶有融資性質的做法有很高的金融風險,不僅是違規,而且涉嫌非法集資。

國家之所以頒佈嚴厲的民辦教育法規,關停了很多培訓機構,出臺只能收三個月學費的政策,就是為了避免出現培訓機構跑路的現象。從現在來看,短時間內政策趨向於收緊而不是放鬆。預計主管部門不久後會推出限價、價格報備和核準政策,以應對培訓機構漲價的對策。

儲朝暉:這樣的繳費方式確實存在,過去有些機構用這樣的方式來運作並不違規。2018年8月公佈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其中“規範收費管理”部分明確“嚴格執行國家關於財務與資產管理的規定,收費時段與教學安排應協調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三個月的費用。

這個規定發佈以後如果還採取超越時段的方式收費就是違規的。

線上培訓機構用理財的方式來要求家長交費,更是不合規範的。家長也應該理性地去對待這樣的要求,特別是不要貪小便宜,一定要根據孩子對在線教育的需求,在在線教育過程中的收穫,對在線教育的適應程度等,來決定是不是繼續交費,而不是簡單地一次交幾年的費用。

熊丙奇:按照規定,培訓機構一次收費不能超過三個月,但很多機構都沒有落實這一規定,主要原因是培訓機構想通過預交一年或者三年學費,來獲得資金用於擴張,以及“黏住”用戶,還有的甚至以此搞金融業務,加大了經營風險,也容易引發退費糾紛。一次收費不能超過三個月的規定,是為了保護消費者權利,促進培訓機構重視培訓質量,以提高培訓質量來吸引用戶繼續選擇。

2、目前,在線教育機構技術上歸工信部門管理,內容上是教育部門管轄,註冊又在工商部門,三個部門各管一部分,容易出現各部門互相推諉的情況,反而形成監管空白,出現問題後消費者也很難有效維權。您認為應如何對在線教育進行有效監管?

儲朝暉:對在線教育機構的監管,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假定,除了依靠政府監管之外更需要行業自律。而目前,行業組織還沒有發展起來,政府監管面大卻容易出現各部門互相推諉的情況。因此,針對線上教育培訓亂象,政府管理是必要的,但不應該完全依靠政府來管理。在現有的情況下,有兩種方式是對這些機構進行管理的有效途徑,第一個就是家長儘可能的理性,很多人之所以上當受騙是由於有一種投機心理,貪便宜的心理;第二就是依法規範市場,而不簡單靠政府行政管控。

熊丙奇:把在線教育培訓機構納入統一治理,這是治理校外培訓機構的必然選擇。本來,在線教育培訓機構,就屬於校外培訓機構,但是,一些人以“互聯網+教育”為名,把在線教育培訓作為新興的教育培訓領域,以此規避監管。這導致在線教育培訓“野蠻生長”,無證無照經營、繳費後不正常開課、超前教學的問題比較嚴重。

教育部門要求在線教育培訓機構有證有照合法經營,針對的就是這些亂象。然而,從現實看,如果一直堅持較高的審批註冊門檻,很可能還會有大批無照無證、有照無證的機構遊離在監管之外,於是教育培訓亂象難以得到根治。

要全面治理教育培訓亂象,應該降低准入門檻,把所有教育培訓機構都納入監管體系,可實行“工商註冊+教育備案+風險準備金制度”。

呂森林:這是由於在線教育的互聯網、教育和企業的三種屬性決定的。在線教育如果是K12(學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範圍內的,歸口教育部門管理教學比較合適。如果是職業教育或其他分類的培訓,應歸口在工信部或工商部門管理。

另外,屬於企業經營方面的問題,如不能提供服務、欺詐等與經營有關的行為,應屬於企業所在地的工商部門管理。工信部門主要是負責國家網絡方面的法規。如果的確需要三個部門的參與,則建議設立工作領導小組,各部門在同一機構下聯合執法,則可以實現更高的管理效率。

3、如果未來能夠實現對在線教育亂象的有效監管和正確引導,長期來看在線教育是否能改變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狀?

熊丙奇:要做好在線教育,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互聯網的侷限,不要認為互聯網是萬能的——所有的教育手段都可以為教育所用,不能因一種教育技術手段的出現,而排斥仍有重要作用的其他教育手段。因此,

在線教育從業者需要認識到互聯網的侷限性,從而創造更多吸引學生參與課堂、增加師生互動、學生互學的機會,要把學習課堂打造為學習平臺與學習社區。

呂森林:在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狀,比如最近網上火爆的關於成都七中網校的文章,在線教育能夠讓落後地區的學生和教師,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發達地區的教學師資和教學資源,這本身就是巨大的進步。但是在線教育也暴露出很多問題:由於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多,學生需要更多的個性化的指導和服務,這說明在線教育不僅僅就是把教學搬上屏幕,同時也需要線下的落地配合,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比如更多的師生互動、在線教學的組織和服務等。另外,我國也需要建立與在線教學相配套的政策法規、規章制度、人員配備、服務規範等,才能更好地發揮在線教育的價值,需要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在線教育才能發揮更強大的作用。

儲朝暉:在線教育作為一種技術是把雙刃劍,如在合適的教育管理與評價體系裡就可能使教育更均衡,如果教育管理上存在等級差距,評價權力過於集中,也可能是教育更加不均衡的工具。

長遠的考慮必須從根源上改善體系內的教育管理和教育評價,減少學生和家長對過度教育培訓的需求,讓在線教育從過熱迴歸常態,遵循市場規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