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炒房團”,終於找到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

房價為何一直“高燒”不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似乎很難找到一個真正原因。

不過,近日有媒體公佈了一份2018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閒置資金使用去處,為大夥理清事實真相,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根據中新經緯整理,2018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中一共有1696家將閒置資金投資在房地產,佔兩市3565家公司的47.57%,合計持有投資性房地產10986.39億元。



最大的“炒房團”,終於找到了!



厲害吧,光上市公司投資房地產的閒置資金,就輕鬆上萬億了,而且還有近半的上市公司參與到了其中,確實讓人出乎意料!

以前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資本都是逐利”的,哪裡利潤高,他們就會跑哪去,這會可算真正見識到了。

從利潤的角度來看,一點不難理解為啥上市扎堆投資房地產,畢竟閒錢能去的地方,就那麼幾個:股市、理財產品、樓市等

而相比之下,股市陰晴不定,A股和國足早已被中國粉絲調侃為不可言之苦;理財產品呢,雖然收益穩定,但是上市公司對其收益率不一定看得上,而且經歷美的“蘿蔔章理財騙局”後,估計他們早已心存忌憚;站在上市公司角度,拿錢投資房地產,自然是最穩健的投資方式了。

如果從資本角度來看,上市公司拿閒錢投資房地產,並無大礙,畢竟這樣可以讓上市公司收益最大化,對大眾而言,似乎也沒有太大影響。但若仔細分析後,不難發現,上市“炒房”遲早會成為樓市的“定時炸彈”。

02


不言而喻,讓房子迴歸居住屬性已經是大勢所趨。

但相比之下,上市公司拿閒錢去買房,是因為公司本身的用房需要,還是更看重樓市的投資價值,不必多說,真正能夠稱之為“剛需”的,又能有幾家呢?

過去,我們對“炒房客”深感憤怒,因為炒房客將龐大的資金量集中在樓市,推高了房價,現在看來,推高房價的幕後黑手,遠遠不止過去在我們認知中像溫州炒房團這樣的“機構”這麼簡單,甚至就可能就是這些上市公司。

相比之下,上市公司閒錢投資房地產成為常態的危害,遠遠不亞於“炒房客”。一方面,上市公司上萬億的天量資金,對哄抬房價上漲,絕對起到了“幫兇”作用。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投資房地產,為其粉飾財務報表數據提供了太多操作空間,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1、上市公司高偉達就曾發佈公告,賣出了北京朝陽區的房子,標的資產淨值合計為4199萬元,含稅成交價格為9666萬元。

但查閱該公司年度報表可以發現,高偉達近幾年的年淨利潤都在5000萬元以下,也就是說,賣出一套房子的利潤,就可能遠遠超過了其一年的淨利潤。而且在所有上市公司中,通過賣房來增加收入的企業,高偉達並非孤例。


最大的“炒房團”,終於找到了!



作為一個投資者,如果看到某上市企業利潤突然倍增,還真得多留一個心眼,不多去看幾下該公司的公告和新聞,還真不知道公司利潤地增加是靠買房來的收入還是真的是主業淨利潤上來了。

2、房子對於上市公司的影響,除了可以通過賣房來增加利潤,還是某些企業的“救命草”,它可以用來“保殼”。因為通過賣房保殼,相較於資產重組來說,更為便捷。

對於某些因為盈利問題遊走在退市邊緣的“垃圾股”,通過賣房,既可以保住“殼”再贏得三年時間,還可以整頓原有業務,甚至從市場上找其他業務注入,對他們來說,“賣房”簡直是神器。

通過賣房既能粉飾財務報表,在關鍵時刻還能防止退市,這也難怪了上市公司為啥這麼熱衷於買房。

但真正的問題也在這,當絕大多數上市公司都熱衷去買房,會不會耽誤他們的主業?當通過賣房來的收入要比其經營主業的來源還要高,是否會導致公司不認真去做實業、搞經濟,這些問題都經不起細細推敲。

03


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早在2009年,《經濟參考報》就曾撰文指出: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說過,“住宅不會為居住者帶來任何收入。如果將其出租,由於房子本身並不能生產任何東西,因此租房者必須找到其他收入來支付房租。” 斯密由此得出結論,房主雖然可以通過出租房子獲得收入,但並不會給整個社會帶來一丁點收入。他還認為,當投機能獲得高額利潤時,過度投機就會成為一個最容易犯的錯誤。那些利潤率“最高的國家將毀滅得最快”。


上市公司扎堆買房,只是表象,最根本的地方還是在於,資本對利潤的驅逐,要想“刮骨去毒”,則必須從根上動刀,才能永絕後患。

通過政策管控不允許上市公司買房,或者降低上市公司閒置資金投資到樓市的比例,不失為一種手段。但最根本之處還是在於,當上市公司投資房地產的收益遠小於做實業時,去投資房產的企業自然就小了。

總得來說,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全都把資產“壓寶”在樓市上,確實已經到了必須重視的地步。但願這次,通過媒體公佈的數據,可以引起各地房管局足夠的重視。

等到了哪天,企業能夠將眼光從樓市收益轉移到創新收益,通過科技、創新競爭來達到自己的高企業競爭力,那才是真正的良性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