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打聽同事工資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富蘭克林有一句名言:盡力做好一件事,實乃人生之首務。盡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尊重自己的表現;盡力做好現在的事情,才對得起之前付出的努力;盡力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真正發揮你的價值。

智聯招聘(zhaopin-com),作者:惜朝

公司新招了個985的高材生,老闆隆重介紹,所有員工翹首以待看他到底有多牛。沒想到3個月不到,他就辭職了。

我們公司是做產品運營的,當初總監把高材生安排在我旁邊,讓我適當帶一下。這名高材生的實力是有的,只是他的素質讓人不敢恭維,甚至讓人覺得有辱“985”的頭銜。

最過分的是一次閒聊時,他想方設法套問我的工資。“朝姐,看你工作挺久了,工資不少吧?”我微笑,說了句“保密”,本想扯開話題,沒想到對方不依不饒:“你的工作這麼簡單,應該不會超過5000。”

聽到這話,我當時就很不爽。一來,我的經驗和資歷都在,工資遠不止這個數;二來,即使在同一個崗位,員工之間也會因為種種因素出現同工不同酬的情況。看我不搭理他,自覺沒趣走開了。

之後和同事聊天才知道,原來他打聽了很多同事的工資,連前臺都不放過。當他知道很多人月薪過萬,而自己試用期工資還不到5000時,就決定辭職了。

果然,3個月試用期結束後,高材生果斷走人,聽說這已經是他第三次沒過試用就離職了。我不知道他前兩次是否都是因為工資而離職的,但工資這個話題確實很敏感,是公認的職場忌諱。

工資,是最直觀的個人價值的體現。你做得好,公司就願意給你高薪;你做不好,公司恨不得讓你早些離職。但這不是絕對的,公司的薪酬結構不同,對員工的工資分配自然不同。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公司才會再三強調,不要打聽同事的工資,也不要向同事透露自己的工資。

那個打聽同事工資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打聽工資,是職場中最冒險的一步險棋。

打聽同事工資的常見,大概等同於我們一週要叫多少次外賣吧。論壇、貼吧裡,隨處可見關於“打聽同事工資”的吐槽:

“同事之間哪有什麼話題啊,不是聊八卦就是聊工資啊,誰都不想說出自己拿多少,但誰都想知道別人拿多少。”

“一般不熟的同事問我工資,我都會減一半,然後跟他大吐苦水,雖然我很看不慣他很得意的樣子。”

“其實我也很想問別人拿多少,因為我覺得自己就是拿最少的,想找個比我少的人平衡一下...”

為什麼總有人喜歡打聽別人工資呢?我想,他們都是這麼想的:我盡心盡力幹了這麼多年,憑什麼工資比不上一個剛入職的新人?我做得比他多,也比他好,為什麼我月薪5000,他卻能過萬呢?垃圾公司!留下來不值當!趕快辭職找更好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自我認知都存在一定偏差,放大自己取得的成就與功勞,忽略別人的努力和付出,或者削弱他人取得的成就。這種錯覺很容易發展成“玻璃心”,一旦發現無法達到預期結果,就會質問“為什麼”、“憑什麼”。

就像那個高材生,985的平臺優勢成就了他的本事,同樣造就了他的高傲與偏見:知道別人工資比自己少,心裡就很爽,有滿滿優越感;發現別人拿的比自己多,就會質疑對方,質疑公司,憤然走人。

也就難怪我同事說,那些習慣打聽別人工資的,都是工資不高的人。自己工資不高,所以心存僥倖,希望找到比自己“更不幸”的人。

因為工資而焦慮,卻不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以至於始終能力平平,得不到加薪的機會。就算讓你知道了別人工資又有何用,不過是徒增煩惱而已。

職場上有個有趣的現象,那些喜歡打聽別人工資的人,都有相似的特點:嘴巴特別碎,對別人的事情充滿興趣;工作不上心,經常被點名批評;心機重,不知足,缺乏責任感。

儘管這些人擅長八面玲瓏,但你會發現他們在職場中成績很差,或者很早就被淘汰了。那是因為,他們要為任性打聽他人工資付出代價。

公司之所以不允許員工討論工資,就是因為有嚴格的薪酬保密制度。工資的計算方式和制度都是透明公開的,但每個員工的工資“數字”,一定要保密。

一來,員工有隱私權,不是每個人都希望別人知道自己拿多少錢;二來,員工工資涉及企業的商業機密,斷不能洩露給同行或競爭者;三來,工資既然是員工能力的衡量尺度,會直接影響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那些拿更多錢的員工,自然更願意努力工作回饋公司,做得越來越好,也就拿更高的工資。那些月薪不如人的員工,不僅其積極性受到打擊,甚至開始懷疑自身能力,從而不能專注工作。

我一個在互聯網做了好幾年的朋友,突然跟我說要辭職了。他當年一畢業就來了現在的公司,足足四年,身邊同事換了一波由一波,只有他堅守。為什麼這個出了名“忠誠”的員工,說走就走呢?原來公司來了個新人,學歷不如他,資歷不如他,就因為不到1年的產品運營經驗,被老闆高薪錄用。

別人一進公司就月薪過萬,他苦苦奮鬥四年才有5000+,心理落差之大,想來很多人感同身受。

職場中,員工不該打聽同事的工資,公司也不該公開員工的工資,這是自保之法,也是保持職場平衡之道。

經濟學中有一條定律——“價值決定價格”,很多人都學過。

商品有多大的價值,就會被標上相對應的價格;員工有多大的價值,就能收穫相對應的工資。

前者調節波動的是“市場”,後者調節波動的是“職場”,允許有小範圍的偏離,卻不會有本質上的偏差。

換句話說,決定你工資的不是公司,不是職場,而是你本身的價值。你的學歷高低、工作經驗、實踐能力、學習水平等等因素,才是最不可或缺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工作中最重要的價值。

經過人才市場的考量,公司給出的工資水平,就是對你價值的認可。別人工資的高低,是他們價值的體現,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工資水平。

如果我們本身沒有價值,或者自以為的價值不被認可,那麼拿不到高工資也是正常的。

不能因為別人工資比自己高就沾沾自喜,總有一天他們會迎頭趕上。也不能因為別人一句話就直接否定自己,我們的能力,只有職場才能證明。

富蘭克林有一句名言:盡力做好一件事,實乃人生之首務。盡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尊重自己的表現;盡力做好現在的事情,才對得起之前付出的努力;盡力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真正發揮你的價值。

身在職場中,很多東西都是不確定的。唯一確定的一點,就是好好工作,做出成績。工資不會決定你的價值,別人也不能影響你的前途,把目光放到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上來,才是制勝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