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末到民國,德國為什麼一直與我國有合作?原因有3點

從清末到民國,德國為什麼一直與我國有合作?原因有3點

對歷史有過了解的,都知道中國和德國有過許多的合作。而最開始便要從清末講起,那時候德國雖說派遣了軍隊入侵我國,但之後便一直是與我國進行合作。在清朝末期的時候,德國軍火出口最多的一個國家便是我國。那個時候我國的軍事技術不成熟,所以大多的軍火都是從德國那邊進口來的。

從清末到民國,德國為什麼一直與我國有合作?原因有3點

而到了民國時期,德國的軍火更是成為了我國軍火市場上最大的一支力量。中國的軍火市場德國便佔了有一半以上。而德國軍火輸入中國達到頂峰的時候是在20世紀中期。除去此外,當時的蔣介石和德國還有過很深的合作。在兩國合作期間,德國原計劃給中國建設八十個德械師,但因為後來二戰的一系列變化,使得這一計劃終止。那當時的德國為什麼要對中國這麼的支持呢?原因有三點。

從清末到民國,德國為什麼一直與我國有合作?原因有3點

第一、無非是各取所需。在一戰結束後,由於有《凡爾賽條約》的約束,使得德國的發展有些落後,而當時的中國,雖說是戰勝國,但是卻完全沒有戰勝國該有的待遇。因為中國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而德國作為一個進口大國,於是便盯上了中國,而中國則看重德國先進的軍工業和技術,於是雙方達成一致,便開始了合作。

從清末到民國,德國為什麼一直與我國有合作?原因有3點

第二、為了雙發的發展。一戰結束,中德兩國都需要儘快發展,但因為條約的影響,德國想要大規模的發展軍事有些不現實,但是關於軍事技術和人才是特別多的。然而在自己的國家卻並沒有什麼用處呀,於是便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將自己國家的人才派遣到其他國家,於其他國家簽訂軍事合作的協議。這樣一來德國便獲得了資源,而當時的中國卻急切的需要德國的技術裝備等,於是雙方便再次合作。那麼既然雙發都可以獲取各自所需的利益,為什麼最後德國卻將援助中國的項目撤掉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從清末到民國,德國為什麼一直與我國有合作?原因有3點

第三、雙方的立場不同。當時的德國雖然說很是瞧不上日本這個國家,但畢竟日本是自己的盟友。而中國最初的時候在二戰中是保持中立的,但之後便加入了同盟國,同時也是對德國進行宣戰。而雙方即便想要繼續合作,但雙方的立場根本不允許,於是乎德國只能是選擇了己方都不是很看得上的國家——日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