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心術”來了,160萬騙貸大軍,敗了!

“加這個群,花20元就能獲得內部情報,加2000元能買到全套學習資料,3天包會,輕鬆騙貸20多萬元。”

他們分工明確有“原則”,面審攻略環環相扣,偽造資料更是一應俱全。據不完全統計,從事助貸的“老師”達到六位數之多,人均年收入破百萬元。

然而,在科技賦能的新金融時代,這群“老師”將再也招不到學生。

2019年1月2日,中國平安品牌標識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保險·銀行·投資”銀行變更為“金融·科技”。

作為擁有千億級放款量的金融機構,中國平安的改變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科技賦能將成為金融新風口,而平安的“讀心術”經過一年的實踐也已經走向成熟。

這個名為加馬(Gamma)的全套智能貸款解決方案,核心亮點是其智能微表情面審輔助系統。

要知道,人類臉部的肌肉多達44塊,論你有十八般武藝,也難以控制全部,任何細微的顫抖都將“暴露”你的真實想法,即便它最短只持續1/25秒,這一閃而過的瞬間都會機器被抓住。

2019年,這個“讀心術”有望將騙貸大軍一舉殲滅!

01|金融模式大變革

2018年,BATJ旗下互聯網金融企業,開始實行“去金融化”,迴歸“科技”本質。

隨之愈來愈多的互聯網金融企業,也將戰略重心向傳統金融機構、中小微企業和監管部門的三向科技賦能投放,金融科技成為金融行業新默契。

據KPMG international的報告,僅2018上半年,中國金融科技投融資額就達19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金融科技2013年到2017年5年間投資的總和,穩居世界第一。

在眾多的賦能金融的科技中,平安的“讀心術”豔壓群芳,同樣也是在今年的第一個工作日,傳來中國平安的品牌標識由原來的“保險·銀行·投資”銀行變更為“金融·科技”的消息。

目前,依靠該全球首創應用微表情智能識別技術,平安已實現“微表情”信貸放款超過5千億元,信貸損失率降低60%,審批時間從5天縮短至2小時。

也就是說,以前去銀行貸款,你可能有機會通過“學習”貸款的一系列流程,從面審、面簽下功夫,使用假資料、說假話,拿到高額度的貸款。

而今,你再去申請貸款,面對你的是一臺臺“冷酷無情”的機器,它可以通過你說話時面部表情的微小變動,來識別你是不是撒謊了,準確率達到80%。

一旦騙貸者無法對問題的回答有清晰明確的觀點,或出現短暫吃驚,嘴角抽搐等情況,或者邏輯不清,順序混亂,就很可能提示“騙貸”,讓你現場難堪。

無形之中,這會“讀心術”機器必將威懾到遊走在法律黑色地帶的騙貸大軍。

“讀心術”來了,160萬騙貸大軍,敗了!

02|黑暗下滋生的產業鏈

支付寶橫空出世的那年,互聯網金融帶著“新時代金融”光環爆發增長,野蠻中充斥著跨行業套利,其背後的騙貸產業鏈更是不容小覷。

在這個產業鏈的前端,是專門收集情報的“偵察兵”。他們遊走在各大貸款平臺,尋找風控規則,有的本身就是平臺的業務員,為了完成業績,會與外部串通一氣,幫著洩露內部情報。

產業鏈的後方部隊擅於利用論壇、公眾號、微信群、QQ群等方式,招攬“學員”,將漏洞集成攻略,線上“共享”變現。

套路是我學的,騙貸是認真的。這些“學員”熱衷於玩轉漏洞,追求打BOSS通關的刺激,他們會在獲得攻略之後四處實踐,成功騙貸還會給“老師”獻上10%的“戰利品”作為學費。

隨著實名銀行卡、實名手機卡陸續登場,金融機構風控系統也在不斷完善。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騙貸大軍的攻略也在相對升級,針對資料實名和工資流水的平臺,推出了“養成系”攻略。

第一步就是買一套假的身份信息,一般價格在1300-1500元之間,通過假的身份信息設定虛擬人物,像養成遊戲一樣,慢慢給假身份注入既定的性格特徵。

在蟄伏期,他們會固定每月往銀行卡中轉入一筆作為“工資流水”,還會給自己弄一張工作證明,一切都顯得天衣無縫。

據說,一個“訓練有素”的玩家,能用一個身份同時在20到30個平臺獲得貸款。但之後下款率會越來越低,畢竟假身份一旦開始運作,就會在各大平臺留下“蹤跡”,徵信記錄也會越來越難看。

這時候該上演的就是各平臺最害怕的“人間蒸發”了,玩家只需將假身份的手機卡廢棄,即可重啟新一局“養成遊戲”,而給平臺留下的是“永久壞賬”。

任何一個風控鬆懈的平臺,都將成為他們的遊戲戰場。

“讀心術”來了,160萬騙貸大軍,敗了!

03|再見,騙貸大軍

平安金融壹賬通副總經理兼首席創新官邱寒曾表示,“中國的黑產大軍已經高達160萬,對於黑產欺詐的防範,已經到刻不容緩的階段。”

金融的核心就是風險控制。人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是有限的,以人為“操盤手”的金融是“感性的”,風險將是永遠存在的,沒有絕對的安全。

騙貸者善於偽裝、懂得人性,能通過齊全的虛假資料,輕鬆的應對面審,更有甚者能在多平臺機構拿到貸款。

近兩年來,“空手套白狼”訛銀行千萬元的案例,也不在少數。今年中旬,就有四十多歲的江蘇淮安男子註冊空殼房地產公司,利用一筆多次的轉賬記錄,註冊公司資本,成功從銀行騙貸超過2000萬元。

當然,騙子最終也沒有好的下場,因無法歸還貸款,該男子拉著一幫朋友跌入了犯罪深淵,集體判刑和罰款是少不了的。

事實上,仍有很多人間蒸發的“老賴”逍遙法外,他們虎視眈眈的準備登錄新一輪遊戲,踐踏強監管下合規的互聯網金融平臺。

如今,在科技賦能的金融時代下,智能設備能將風險評估變得“冷酷無情”,通過對數據的大規模、高頻率的處理能力,將“偽裝者”的層層解剖,讓金融科技時代下的“騙貸大軍”無處遁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