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專利數全球第一,平安是轉型最快那頭的“藍鯨”

我們常說,科技的出現讓每個行業更迭的速度變得快,任何一個行業的領導者都有可能在失去了創新的效率之後,被時代所顛覆。

其實每一家行業的領導企業,都像是地球上體積最大的動物藍鯨,而藍鯨的成長依賴的養分是小得幾乎有些微不足道的磷蝦。每一次小小的創新,每一步轉型的印記,每一次全新的客戶服務,都是企業成長的“磷蝦”。

金融科技專利數全球第一,平安是轉型最快那頭的“藍鯨”

今天,全球影響力的知識產權媒體IPRdaily聯合incoPat創新指數研究中心發佈《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發明專利排行榜》,其中我們就有很驚喜的發現,這份榜單的冠軍,並不是硅谷的巨頭谷歌、Facebookc和IBM,也不是代表中國互聯網的BAT,而是代表了金融與科技結合得最緊密的:中國平安。

作為金融領域的代表,平安正用一次又次的科技創新,吸收了磷蝦的養分,成為了科技海洋中游得最快的那頭藍鯨。

專利背後的創新深度與廣度

根據這份《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發明專利排行榜》(TOP20)顯示,截止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全球企業2018年公開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入榜前三名企業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均超過1000件,其中中國平安在擁有1205件專利在榜單中榮獲冠軍。

金融科技專利數全球第一,平安是轉型最快那頭的“藍鯨”

我們知道,科技專利既是企業的核心戰略和知識財富,也是創新深度與廣度的標誌,換句話說,創新驅動了專利的申請,而專利的戰略成功也推動了企業進行下一次的創新。這是一個互相補充,而又相互促進的過程。

所以,這份榜單的前20名當中,都是全球頂尖的科技公司和互聯網巨頭,不過平安在這份榜單中獨佔鰲頭,倒是一個很新鮮的發現,為何這個以金融為主業的公司可以迅速轉型,甚至是到達榜首?

核心的原因在於兩點,一是平安經過戰略的調整,確立了金融+科技的新目標,並通過孵化多個科技創新項目,積累了豐富的技術沉澱;二是平安堅持通過實際的應用場景來驅動技術創新,所以做到了每一項創新都更為落地。

同時,在不久前的2018年11月23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聯合評選公佈了第二十屆中國專利獎,平安科技代表平安集團首次參與中國專利獎評選,憑藉發明專利《基於多張圖片一致性實現保險理賠反欺詐的方法及服務器》參選並一舉獲得“中國專利獎優秀獎”,成為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國內金融機構。

由此可見,專業維度對平安的認可並不是偶然。這些獎項和榜單也從側面反映了平安在創新的深度上足以媲美任何科技公司。

而在創新的廣度上,平安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據我瞭解,近年來,中國平安持續推進“金融+科技”、“金融+生態”戰略,科技研發實力大幅提升,擁有近3萬名科技研發人員和500多位大數據科學家,在人工智能、區塊鏈、金融科技、醫療科技等多個科技創新領域取得全球領先水平,人臉識別、智能讀片、區塊鏈等多項科研成果已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截至2018年9月30日,中國平安的整體科技專利申請數量累計達8534項。

無論從創新的深度,還是創新廣度,平安都交出了幾乎滿分的答卷。我們不禁想要探索,平安到底是依靠什麼樣的力量,獲得了更快的創新加速度呢?

答案顯然是:實踐。

平安是從實踐中走出來的科技公司

客觀的評價,平安並不是一家科技公司,和很多企業一樣,誰都無法保證對技術的預測一定準確,但平安做到了絕不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為了提升用戶體驗而創新,平安對創新唯一的標準就是為用戶創造價值。

金融科技專利數全球第一,平安是轉型最快那頭的“藍鯨”

所以,平安科技依靠比任何科技公司都更多的金融領域做實踐的陣地,從具體的應用場景為出發點,以客戶需求為驅動,保證了平安的每一項技術創新都是從實踐從走出來。因此才更具有時效性,在我看來,這才是平安之所以在科技創新上,跑得比別人跑的快的主要原因。

比如在業界公認的AI技術的大方向上,平安通過AI與應用場景的結合,做到比任何公司都更有效率。在上個月,由斯坦福大學發起的機器閱讀理解競賽SQuAD中,中國平安旗下金融壹賬通GammaLab,憑藉領先的機器閱讀理解技術,成功超過谷歌、微軟亞研院、阿里達摩院、科大訊飛等優秀競爭者位列榜單第一位。

而平安壹賬通獲得的機器閱讀技術能力,恰恰是通過對金融客服,以及保險現場諮詢等現實的應用場景做基礎,並以專業的技術為輔助,所做出的創新。在具體應用上,平安人壽推出“智慧客服”,幫助解決客戶投保及後續服務中所遇到的各種痛點,70%的理賠客戶可以實現30分鐘內賠付,96%的投保可以實時承保。

再比如在醫療領域,平安的科技現已覆蓋疾病預測、影像篩查、輔助診療、醫療質控、隨訪患教等多個醫療場景。在2018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平安展示了四大國內首創的醫療科技成果,包括能遠程看病、就地取藥,為城市居民提供即時醫療服務的“無人診所”;可遠程號脈,替傳統中醫插上AI翅膀的“智能脈診儀”;能與病人診前交互,提升醫生和醫院效率的“AI智能輔助問診系統”;能保護聽力的“智能藍牙耳機”,均代表了其所在領域最尖端的技術創新。

同時,平安也時刻不忘用科技為傳統行業賦能。在智慧扶貧的村官項目中,平安積極引入人工智能科技,確保扶貧工作精準到戶,將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聲紋識別等科技技術應用於各地保險扶貧工作中,確保建檔立卡農戶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也確保此次各項保障精準到戶。

不難發現,實踐是創新之母,而平安科技轉型的成功,深刻的印證了,什麼是實踐出真知,什麼才是驅動創新的核心要素,那就是需求,是應用,是場景,是平安與千千萬萬的用戶之間所建立的前來的“連接”。

平安的科技轉型,用方向感維持青春

今天的中國平安,已經年滿30週歲,這頭體量巨大的藍鯨,每一次在水下改變方向必然會在水面上帶來滔天巨浪。

金融科技專利數全球第一,平安是轉型最快那頭的“藍鯨”

今天每10箇中國人裡有1.1個人是平安的客戶。所以,平安的每一次創新和轉型,也是保證了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和體驗的蝶變。而前提則是:平安要把握好轉變的方向感。

幾乎在十年前,平安就已經意識到科技會改變金融,乃至改變這個行業的競爭格局,所以才有了今天平安在金融科技專利上的勝利,有了平安在各項垂直技術創新舞臺的綻放。而在平安為自己定下的未來十年目標當中,持續深化“金融+科技”成為了一個明確的目標。

平安科技轉型的成功,也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

第一,平安對方向認定後就會全力以赴,比如:在戰略上明確了科技驅動業務,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區塊鏈及雲計算等引領金融行業未來創新發展的尖端技術;在決策上,鼓勵內部創新,孵化更多金融科技領域的獨角獸,像陸金所、金融壹賬通、平安好醫生、平安醫保科技都成為了中國頂尖的創業獨角獸;在資金上給予支持,策略更靈活,用專業人才幹專業的事,所以才有了平安無數個創新的結果,有了排名世界第一的專利。

第二,平安更相信生態的合力,所以讓技術落地實際應用場景更豐富。平安倡導科技賦能金融、科技賦能生態、生態賦能金融。在這個商業循環當中,科技賦能的場景包括金融、醫療、智慧城市等五大生態圈建立了五大生態圈。

因為創新不是孤島,不是閉門造車,而是通過生態共享實現技術層的打通。那麼,在生態的架構下,平安可以將不同應用場景的之間的聯接,反饋到技術創新,做到以應用來驅動技術。

第三,平安對創新敢於做出大投入。過去十年平安已投入70億美元,未來十年將投入達150億美元用於科研投入,幾乎超過一些科技公司對創新的投入。目前平安已擁有五家研究機構、 23,000多名科技專才、逾1,000多名頂尖科學家及兩個海外研發中心,具備了雄厚的科技人才實力。

以上的每一處細節,都可以稱之為“磷蝦”一樣的養分,平安這頭藍鯨就是在吸取了無數支磷蝦之後,讓創新融入到血液,做到轉型更快,成長更迅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