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殺母並非偶然,心理教育普及刻不容緩!

2018年12月2日晚,一幕悲劇上演。

湖南省益陽市沅江泗湖山鎮一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男生吳某康,因為在家中抽菸被母親責罵並用皮帶抽打,心生怨恨,持刀將自己的親生母親殺害在家中。

殺人後的男生對待親生母親如此殘忍,更是視若平常事一般,鎮定自若的請假撒謊,甚至陪伴弟弟玩耍睡覺。這不禁讓人目瞪口呆。

12歲殺母並非偶然,心理教育普及刻不容緩!

新聞爆出後,不少媒體紛紛評論解析。種種心理誘因、親密關係缺失,孩子教育等問題這裡不再詳說,總歸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出了一些問題。

正如央視所說:又是一起觸目驚心的青少年殺人案件。

這個又字,說明了什麼?說明在當前的社會環境氛圍中,如此低年齡卻犯下滔天大罪的個案,不在少數!在網絡上隨便一搜,就是數不勝數的慘劇個案,讓人扼腕長嘆!

那麼,這些案例中的青少年,一步步又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

或許因為父母乃至老一輩的溺愛,放縱造就了熊孩子的誕生;或許是兒童時期親子關係的缺失,導致安全感的疏離;抑或是某幾次不幸事件的刺激導致,更多的是不良情緒的日積月累下,心理所構建的防禦機制終於崩潰了,結果犯下了罪不可赦的滔天大罪。

12歲殺母並非偶然,心理教育普及刻不容緩!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都是未成年。他們還在監管中繼續生活,有了這樣的犯罪經歷,以後的生活會如何繼續,這已經是必須面對的問題。是破罐破摔,還是幡然悔悟,都不得而知。而他的周邊,太多的人因此而活在驚惶之中。難言的恐懼感,籠罩的不單單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甚至更多。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些心理問題。不同的是,每個人面對心理問題,所採取的解決方案各有不同。

不良情緒的積極化解,正確的宣洩引導,這就能及時的避免更深的陷入壞情緒的夢魘。但更多的時候,人們不知道如何去排解這種不良情緒,而是簡單的去壓抑內心的情感衝突,或者將這種內心衝突簡單的投射出去,以另外一種外在的衝突來取代內心的衝突。這就是所謂的心理防禦機制了。

心理防禦機制: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壓力產生焦慮,個體通過一定的機制,接觸焦慮,恢復心理平衡

有的心理防禦機制有利於身心健康,有的則對身心健康有害。理想的心理防禦機制是昇華,是遇到挫折後,將自己內心的痛苦通過合乎社會倫理道德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通過藝術創作。

良好的心理防禦機制還有包括補償、抵消和幽默。補償是遇到挫折後,通過別的事物把因挫折帶來的損失從內心體驗到行為給予補償過來。抵消是當慾望與現實發生矛盾的時候,以另外一種象徵性的事物來緩解矛盾。幽默也就是自嘲,幽默很容易縮短與周圍人的距離,而且能夠幫助自己有效地尋求社會支持。

12歲殺母並非偶然,心理教育普及刻不容緩!

消極的心理防禦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分以下幾種類型:

1、退行:退行是一種被自我用來防止焦慮的防禦機制。這種焦慮使人退回到發展的早期階段,那種要求很少和相對安全的行為。

2、:是指個體依據其需要、情緒的主觀指向,將自己的特徵轉移到他人身上的現象。投射作用的實質,是個體將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為特徵推測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樣存在。

3、反向:當個體的慾望和動機,不為自己的意識或社會所接受時,唯恐自己會做出,乃將其壓抑至潛意識,並再以相反的行為表現在外顯行為上稱為反向。

4、分裂: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為表現,時常出現矛盾與不協調的情況。且有時在同一時期,在不同的環境或生活範疇,會有十分相反的行為出現。在心理分析中,我們可以說他們是將意識割裂為二,在採用分裂防衛機制。

試想下,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適當的關注其心理問題,無論是家人也好,也是學校老師也好,恐怕都能適度的避免悲劇的誕生。

但事實就是如此,社會在高速前進,但人心的動態,卻是在忽略的過程中放任自流。或許有些人已經意識到了某些問題的存在,但卻不知道如何去面對、解決它。

12歲殺母並非偶然,心理教育普及刻不容緩!

平靜的湖面下波濤洶湧,當驚濤駭浪來臨的時候,就已經晚了。

當今社會,心理教育的梯度建設已經刻不容緩!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的要求,近日,中央十部委聯合發文,出臺心理行業重大利好消息—《關於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

希望這一次的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試點方案,能真真正正的落實到實處。讓更多人重視自己的心理衝突,將不良情緒能通過有效的途徑消滅於萌芽狀態,過得更加快樂,生活更有質感!

重視心理建設,重鑄快樂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