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投放1.16萬億 央行“補水”創歷史新高

為應對春節期間的流動性需求,央行上週共進行1.27萬億元逆回購操作,扣除累計逆回購到期金額1100億元后,淨投放達1.16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1月14日,央行重啟公開市場操作,當日開展兩品種共1000億元逆回購交易;15日,央行逆回購交易量進一步增至1800億元;16日,交易量直接創出“天量”—5700億元,改寫了單筆央行逆回購操作量歷史紀錄。1月17日,逆回購規模依然保持在5000億元高位。1月18日,逆回購操作規模為200億元,與前一天到期逆回購規模相同。

“此次央行釋放流動性主要是為對沖1萬億元以上的資金缺口,這1萬億元資金缺口主要是由1月資金面臨的逆回購和MLF到期、春節前取現需求、繳稅繳准以及地方債提前發行造成的。特別是1月份為繳稅大月,去年1月份,財政存款當月增加近1萬億元,即使考慮到中央大力減稅,預計本月財稅上繳造成的流動性缺口仍將較大。” 清華大學研究員、申萬宏源(港股00218)證券有限公司固定收益總部副總經理範為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指出,考慮到1月15日是1月納稅(費)申報截止日,央行選擇在1月15日前後釋放流動性,“也是踏著繳稅的節奏。釋放的流動性能有效對沖部分流動性缺口。”

“此次釋放流動性選擇了重要的時間窗口。”交通銀行(港股03328)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年初和春節之前市場流動性通常會有較為明顯的波動,此次逆回購有助於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提振市場全年信心。

本月資金缺口約3.5萬億

時代週報記者整理,過去5年的M0(指銀行體系以外各單位的庫存現金和居民的手持現金之和)均在春節前出現明顯增長。

根據中國銀行(港股03988)國際金融研究所李赫測算,2019年1月資金缺口約在3.5萬億元,具體包括四個部分:企業和居民對現金的需求(1.5萬億元)、1月財政存款上繳國庫(5000億元)、地方政府債券提前發行(2000億元)、前期央行政策工具到期(1.3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此輪釋放流動性中,稅收原因被屢次提及。1月15日,央行稱,目前已進入1月份稅收高峰期,預計未來幾日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下降較快;1月16日,央行稱,目前仍處於稅期高峰,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下行較快。

一名在稅務系統工作多年的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歷年1月份都是稅收大月,企業不僅要預繳上季度所得稅等稅款,另外一些按年徵收的稅費也將在本月繳清,“稅期高峰,財稅徵繳入庫的規模很大”。2018年財政數據顯示,當年1月財政存款增加9809億元,這還是財政收支相抵後的數據。

除了稅收帶來的流動性損耗,1月中旬亦有多筆公開市場操作到期:1月15日,3900億元MLF到期;14日、16日、17日三天,共有1100億元央行逆回購到期;同時,根據央行要求,所有第三方支付機構應於2019年1月14日前撤銷人民幣客戶備付金賬戶,備付金將由央行接管,由此也會造成一定規模的準備金凍結。

“1月份面臨的資金缺口比較大,此輪釋放流動性組合拳共釋放資金約1.5萬億元,這與往年央行春節前釋放的流動性總量相比,並不算多。加上今年地方債提前到1月份發行,而且主要集中在春節臨近前的1月下旬,市場對地方債集中繳款而產生的資金面衝擊仍有一定的擔憂。”範為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此次降準釋放的資金逐步消耗後,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彌補資金缺口,是縮小資金缺口的有效方法。

流動性仍將“合理充裕”

“近期銀行體系的流動性被耗損不少,央行及時出手對維持流動性鬆緊適度有重要意義。”珠三角某國有四大行管理層人員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逆回購的超預期投放,使得銀行目前資金面全面寬鬆。

從7日回購利率(DR007)的變化情況來看,該周的高點出現在1月15日,最高為2.85%;在1月16日央行放大7天期逆回購的投放量至3500億元,並在17日繼續投放2500億元后,7日回購利率出現明顯下降:1月18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為2.6180%,較高位下降近24個基點。

“在央行連連出手釋放流動性後,今年的資金情況並不緊張,但由於近期經濟情況並不十分理想,出於對壞賬率的擔憂,銀行在放貸上仍然比較緊。”上述銀行管理層人士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要讓央行放的“水”發揮作用,打通貨幣傳導機制是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1月8日,DR001下行至1.43%左右,隔夜回購利率與政策利率出現倒掛,被市場視為是貨幣政策傳導不暢的標誌:資金在銀行間堆積,無法流向實體經濟。

“在現在的情況下,銀行向非銀行業金融機構投放資金,不僅需要佔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的額度,還需要提高風險資本佔比,這使得不少銀行對此興致不大。”範為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儘管去年12月份新增信貸規模達到1.08萬億元,顯示貨幣政策傳導的效果已經逐漸顯現,但當月票據融資規模依然較高,反映銀行整體風險偏好依然較小。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在近期一篇署名文章中指出,貨幣政策傳導受阻,其實與貨幣政策框架和政策利率設計沒有太大關係。他指出,在我國面臨經濟週期下行、去槓桿措施溢出效應以及國企與民企非中性競爭體制這三個問題的疊加下,“不論是採用數量型還是價格型貨幣政策框架等,都會出現民營企業融資難度加大的問題”。

央行副行長朱鶴新近日在出席國新辦新聞發佈會時也明確表示,打通貨幣政策傳導的“最後一公里”,最關鍵的一環是怎麼進一步發揮金融機構的作用。朱鶴新表示,目前,央行正會同有關部門加快打通環節、提高效率。

同時,朱鶴新強調,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並不意味著一成不變。貨幣條件要與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及物價穩定的要求相匹配,保持鬆緊適度,既不能過鬆,也不能過緊。“要根據形勢的變化增強貨幣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針對性,主動動態優化,強化逆週期調節,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從目前央行的操作來看,合理充裕依然是此一段時間內貨幣政策的實施要點。”範為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今年二季度,資金面壓力主要來自地方債發行及逆回購到期,預計央行到時仍會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以維持資金面的合理充裕。

本文源自時代週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