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三氣雜至,合而為痺”,風溼關節炎也是一種溼氣

中西醫都有“風溼”這個病名。但是,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風溼病”對中西醫而言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本文開篇之初,先特別強調這點,以免朋友們混淆兩者。本文所說的,是中醫理論裡的風溼病,也就是“痺症”。

《黃帝內經》:“三氣雜至,合而為痺”,風溼關節炎也是一種溼氣

《素問.痺論》:“黃帝問曰:痺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溼氣勝者為著痺也”。原文裡明確說出了痺症的病因病機和分類。相對於其他中醫病名,這個論述是非常簡單清晰的。我們今天重點說說“溼氣勝”的著痺。

1、著痺最常發的部位:

“老風溼”最常見的病位在哪裡?當然是膝關節、踝關節和腰了。很多朋友會納悶,為什麼我們常說的風溼關節炎,會最常出現在這三個地方。其實這是由著痺的病因“溼氣勝”決定的。因為著痺的病因雖然也是“風寒溼”三種外邪交雜,但是其中還是“溼邪”為主。“溼”的特點有哪些?

《黃帝內經》:“三氣雜至,合而為痺”,風溼關節炎也是一種溼氣

“溼為陰邪,其性重濁,溼性向下”,也就是說,“溼”本身就有向下的趨勢不說,還是一種陰寒重的外邪。“重”自然會下墜,於是,膝關節、踝關節和腰就更容易聚集溼邪了。另外,因為膝和踝關節經常會接觸水溼,比如淌水過河,平常洗腳泡腳這些,是身體上接觸水溼最多的部位,而腰在身體的背部,為一身之陽,腎居其內,而“腎為水髒”,這些也都是溼邪凝聚的原因。

《黃帝內經》:“三氣雜至,合而為痺”,風溼關節炎也是一種溼氣

2、著痺最常見的症狀:

著痺最常見的症狀,自然是關節活動和功能的障礙,痠痛、腫脹甚至麻木不仁,尤其在陰雨天,不適的程度會顯著加重。自己會有肢體關節的“重墜”感,遇到溫暖熱氣,這些症狀都會減弱。這也是和“溼邪”的特點完全一致的。

3、著痺的常見辨證:

有人又會問,既然都已經確定是著痺了,還需要辯證嗎?答案當然是需要。這是因為中醫的理論特點決定的:沒有一成不變的病。儘管已經確定為著痺,也只是確定了“溼邪為主”,並不等於“風寒”兩種邪氣就不需要處理,也還是要辨證清楚的。如風溼還是寒溼,有淤還是無淤,正氣充足還是虛弱等等。

《黃帝內經》:“三氣雜至,合而為痺”,風溼關節炎也是一種溼氣

風溼著痺:在著痺的基礎上,還會出現一些次要的症狀,比如會幾個關節遊走轉換髮作,用異物纏裹會略微減輕等等,這種情況多數屬於風溼著痺;

寒溼著痺:在著痺的基礎上,會伴有某些“寒邪”的特點。這個和著痺的關節發冷不同,著痺自身的關節發冷,是因為溼邪阻滯氣血經絡引起的,而寒邪的發冷,是一種收縮的、比較劇烈的冷痛,細微的區別用文字比較難描述清楚,但確實還是有所不同的。

《黃帝內經》:“三氣雜至,合而為痺”,風溼關節炎也是一種溼氣

陽虛血瘀:因為溼為陰邪,所以也傷陽氣,並稱反覆延綿日久,機體的正氣,也就是陽氣同樣會受到損傷;這時候就會出現一系列陽虛的症狀:形寒肢冷,喜熱怕冷等等;而淤血基本是大多數著痺伴隨出現的,所以中醫治療痺症或者著痺,都會佐以活血化瘀之品;

《黃帝內經》:“三氣雜至,合而為痺”,風溼關節炎也是一種溼氣

​ 以上是中醫的“著痺”,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風溼關節炎”大致的病因病機,本文說的不是很詳細,僅從源頭上闡述了它的幾個主要辨證,有關於治療方面,各派醫家的治法大同小異卻各有精妙之處,如果您有什麼好的經驗方法,希望能指教交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