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藥品新一波漲價

據媒體報道,近來我國一些藥品開啟了一波漲價行情,一些感冒藥暴漲近一倍,就連一些保健品的價格也不斷走高,相關藥品的長期使用者叫苦不迭。

如何解讀藥品新一波漲價

從相關報道中獲悉,這次藥品價格上調並非來自藥企之間的某些契約,大多基於本企業自身的成本核算,一些藥品的價格上漲早在幾個月就開始了。那為何多家藥企相繼提高價格?原因簡單說就是成本上升了,特別是因為國家提高了藥品行業的強制標準,藥廠為了達標不得不加大投入。成本提高了,藥的價格因此也水漲船高。

此次漲價之所以引起較大反響,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我國長期實施藥品政府定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藥品鮮有漲價的情況,相反降價的舉措倒有不少。雖然我國的用藥花費在提高,但具體到個案上,價格大多呈現下降趨勢。其二,不久前,我國剛啟動了“4+7”藥品帶量採購試點,一些藥價因此降價超過90%,在這樣一個人們普遍認為藥價可能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一大批藥品價格“逆勢而上”讓人費解。

我國從2015年6月1日開始取消藥品政府定價行為,轉向企業自主定價,本身就是為了破解政府定價的弊端。因為政府定價很難真實地反映藥品的具體成本和市場的認可情況,將定價權交回給企業,就是為了讓藥企可以隨行就市,保證藥企及行業健康發展。從這個角度上講,此次藥價上漲,本身無需過度解讀。

不過,還是有不少人感到困惑:既然“4+7”帶量採購降低了藥價,為什麼在這個政策落地以後,似乎並沒有發揮作用呢?這是因為,“4+7” 藥品帶量採購政策的輻射範圍為4個直轄市和7個省會或副省級城市,範圍相當有限,而且先期談判成功的藥品也僅有31個品種,在各類藥品中的所佔比例也很小。如此體量顯然不足以對藥價的整體走勢發揮決定作用。

當然,藥企敢於漲價,還是出於對市場需求仍較為龐大的預測和考量。而現實恰恰是,自2015年以來由於藥企間競爭加劇,藥廠數量在持續減少,這也意味著行業內的競爭在弱化,藥企有了漲價的底氣,而且還有一些企業在發展中正在對某些產品形成了壟斷,這也進一步助長了惡意漲價。

由此觀之,取消藥品政府定價,藥價就很可能受市場的不確定因素出現驟然上漲的可能。對此,政府有關部門雖然不宜能再回到直接限制藥價的老路上,但可以通過建立基本藥物目錄、對基本藥品採取政府談判和帶量採購的方法來獲得低廉的藥品。如此,不僅滿足了患者的用藥需求,還能有助於抑制一些藥企對同類藥品的漲價衝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