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广东男人没血性:抗战中粤军有多少将军血战殉国?

有人说广东男人没血性,人人都是做生意的好手,精明、实干,惯于忍辱负重、察言观色。但在抗日战争中,粤军身先士卒,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


<strong>“与倭奴决一死战”

1932年一•二八事变,粤军第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的指挥下反击日军。<strong>当时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向守军下达了命令:“尽我辈军人守土御辱的天职,与倭奴决一死战”。

由于粤军顽强反击,迫使日军三次增兵,并派出加贺号、凤翔号、航空母舰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整个战役中,第十九路军伤亡官兵8792名,日军伤亡3091人,其中陆军伤亡2242人,占日本陆军参战总人数17%,相当于日俄战争辽阳会战的伤亡率。

最值得一提的是江湾镇一带的战斗,此战粤军不仅俘虏了日军少佐一名,还击毙了一名日军大佐。

当时日军精锐第九师团第7联队在山炮、坦克的支援下猛攻十九路军第第61师第121旅第1团。该旅官兵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顽强反击日军。日军第7联队一线部队第2大队不仅无法取得进展,反被守军团长梁世骥迅速派兵包围,成为一支孤军。

在此情况下,日军第7联队第2大队长空闲升少佐与旅团部和联队部都失去了联系,旅团长前原宏行曾命步兵第35联队派兵解围,但没有成功。在失去外援和补给的情况下,空闲升指挥的机关枪中队陷入苦战。

2月23日上午,第121旅旅长张励为了巩固江湾防线,决定彻底歼灭空闲升这股日军。张励抽调出两个步兵连和一个机关枪连,由第1团第3营少校营长古煌统一指挥,于下午2时从东葛家桥阵地出击。在古煌的指挥下,突击部队迅速向日军机关枪中队防线发起冲锋,但遭到该中队残部的顽强抵抗。经过八次努力,古煌终于率部突入日军阵地。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白刃和手榴弹互搏后,成功歼灭了留在战壕内的日军,只有少部分日军乘乱突围而出。

据日军战史记载,空闲升在抵抗时,军刀折断,手枪又卡壳,他本人先是胸部中弹负伤,接着又被手榴弹炸开的弹片击中,倒在地上陷入昏迷,随即<strong>被第3营上尉营附陈拔雄发现并俘虏,这也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俘虏的第一名日军少佐。但俘虏他的英雄陈拔雄,却在当天晚上的战斗中牺牲。


谁说广东男人没血性:抗战中粤军有多少将军血战殉国?

被俘虏的日军第7联队第2大队长空升闲少佐


在随后的战斗中,第61师又击毙了日军第九师团第7联队长林大八大佐。这个林大八大佐,死后被追晋为少将,还被日军吹捧成“军神”,但他仍然倒在粤军枪口之下。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粤军第66军、第83军赴上海抗日。9月中旬,粤军按照作战命令在刘家行一带抗击日军第三师团。当时日军为了尽快攻下粤军第66军阵地,以第34联队为主,配属了三个炮兵大队,共有改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20门、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4门、三八式120毫米榴弹炮8门,对叶肇的第66军狂轰乱炸。

日军本以为躲在战壕内的中国军早被他们的炮火所杀伤,便没有在坦克、装甲车的掩护下进行冲锋。<strong>结果遭到粤军重机枪阵地的疯狂扫射,短短数日,日军第34联队就损失一个大队的兵力,按照第3中队长平井定大尉的报告记载,第3中队自身战死30人、重伤67人、战病(得疟疾)69人,合计减员166人,整个中队算抬担架、绷带所的警卫人员仅剩17人。

在随后的战斗,日军又给第34联队增加了一个榴弹炮大队,这个大队共有8门150毫米榴弹炮,同时要求师团主力一起协力进攻粤军阵地。在日军海军航空兵、地面重炮兵部队的火力覆盖之下,粤军部队伤亡极大,最后不得不放弃阵地。


谁说广东男人没血性:抗战中粤军有多少将军血战殉国?

日军150毫米榴弹炮兵部队炮击刘家行阵地


但日军也付出极大的代价,刘家行战役历时19天,光日军第34联队战死472人、重伤825人,合计伤亡1297人。要知道,有的师团管辖的联队在华呆上好几年都不一定能伤亡这么多,比如第17师团第53联队在侵华作战5年零2个月,也不过就死948人。

在南京保卫战中,第83军第156师一部与教导总队第2团在光华门和日军王牌第9师团第36联队展开惨烈的城门争夺战,整个战斗日军第36联队战死257人、战伤546人,合计伤亡803人,占整个师团(4个步兵联队)伤亡的49.69%。

<strong>同时粤军也是南京保卫战中唯一一支从日军正面突围成功的部队。整个突围战,第66军、第83军先后突破日军第16师团第38联队防线,并在仙鹤门一度包围日军上海派遣军集成骑兵部队(骑兵第3联队、骑兵第9联队、骑兵第17大队、骑兵第101大队组成,由森五六大佐统一指挥)、独立野战重炮兵第15联队、独立攻城重炮兵第2大队第1中队,最后在汤山与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部遭遇,司令官朝香宫鸠彦王中将险些丧命。

<strong>其中第66军第159师第475旅旅长林伟俦因指挥部队突围成功,保住了第159师建制,林伟俦在战后获得青天白日勋章,他也是南京保卫战唯一一位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的军人。


谁说广东男人没血性:抗战中粤军有多少将军血战殉国?

日军骑兵第三联队仙鹤门之战


在之后的武汉会战、长沙会战、长衡会战中皆有粤军身影。尤其是长衡会战,粤军第62军奉命救援第10军,日军得知后命令第四十师团全力阻击第62军。当时战斗打的十分惨烈,日军主力联队第234联队伤亡巨大,尤其是第3大队管辖的各个中队,有的中队仅剩三四人,最多的不过只剩24人。最后日军第234联队长户田大佐直接举起联队旗(天皇亲授),指挥联队参与部队与粤军进行肉搏战,双方打的昏天黑地,激战八日之久,第234联队几乎被粤军打的精光。

当时日军第十三师团长赤鹿中将得知第40师团的惨况后,提出派出增援部队营救第234联队。但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中将没有批准。直到最后,日军占领了衡阳,横山勇才下令第十三师团第65联队出兵救援第234联队。而第62军虽未能救出第10军,但也确实尽了全力,并不向网上所说那样,友军隔岸观火,不动如山。


<strong>抗战中粤军牺牲了多少将军?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粤军光少将旅长以上将官牺牲了七名。


谁说广东男人没血性:抗战中粤军有多少将军血战殉国?

罗策群


罗策群,少将副师长,广东省兴宁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工兵科毕业。

1919年—1936年先后担任排长、参谋、团附、第4军工兵营营长、教导第1师第1团团长、第3师参谋长等职务。抗战全面爆发时,担任第66军第159师第475旅旅长。淞沪会战中,罗策群升任第159师副师长。

南京保卫战中,第159师死守南京外围阵地汤山、汤水镇3天之久,后撤入城内休整。12月13日南京沦陷,罗策群率领的第159师在突围到仙鹤门一带时,与日军上海派遣军骑兵集成部队遭遇。

之后日军重炮直接近距离直射第159师,没有重武器的中国军队伤亡巨大,其中159师第475旅第949团团长黄纪福、中校团附罗丕振、第2营营长邓雄英、特务连连长谢瑞华先后阵亡。

见无法突围出去,罗策群亲自督战,指挥部队向日军正中央冲击,可惜手持步枪的步兵很难抵抗日军骑兵部队的冲击。几次进攻下来,第159师未能突围日军骑兵集成部队的防线,眼见战斗越发激烈,而部队却停滞不前,如果等到日军大部队围攻话,部队必定会被日军包围歼灭。情急之下,<strong>罗策群举起马鞭,大声呼叫道:“跟我来,几大就几大,唔好做哀仔呀?”(广东话,意指死就死,不要丢脸)话毕后,罗策群将军带着身边的官兵又一次发起冲锋。由于过于明显,冲锋时,罗策群不幸身中数弹,殉国时年仅43岁。与罗策群一起阵亡的还有第159师477旅副旅长谢彩轩上校。


谁说广东男人没血性:抗战中粤军有多少将军血战殉国?


司徒非,少将参谋长,广东开平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步兵科毕业。

1927年—1936年,先后担任第15军教导团团长、第19路军特务团团长、补充师第2旅旅长、第5军第10师师长、第4路军高级参谋等职务。

抗战全面爆发时,担任第66军第160师参谋长。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中,司徒非在率部突围时,在紫金山北麓岔路口与日军第38联队第1大队遭遇,激战中,队伍被打散,第956团团长蔡如柏阵亡,司徒非随后也身中数弹而亡,时年仅45岁。


谁说广东男人没血性:抗战中粤军有多少将军血战殉国?

姚中英


姚中英,少将参谋长,广东省平原县人。黄埔军校第2期步兵科毕业。

1925年—1928年,先后担任陈济棠的第11师营长、团长等职务。抗战全面爆发时,担任第83军教导旅参谋长。

1937年“八 一三”淞沪会战中,姚中英担任第83军第156师参谋长。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中,协助师长李江与教导总队第2团、第87师第259旅驱逐光华门城门洞内的日军第36联队。12日下午,在唐生智下达放弃南京,全军突围的命令后,<strong>姚中英主动指挥第923团担任断后的任务,掩护第156师主力向太平门集合。完成任务后,追赶师主力的时候,遭到日军第38联队一部伏击,姚中英不幸阵亡,时年仅40岁。

钟芳峻,少将旅长,广东省河源县人,1922年进粤军第1师当兵,1925年8月,第1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钟担任第4军第11师第33团第3营连长,北伐战争结束后升任第3营营长。

1936年两广事变后,广东军重新接受国民政府改编,钟芳峻担任第153师第459旅少将旅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广东部队不断派到上海和南京战场参加抗战,为此钟多次请缨出战,被上级以驻守广东为由拒绝。

1938年6月份武汉会战打响,日军第21军为了配合华中派遣军,在海军的支援下于10月12日对广州开展登陆作战。日军第18师团先后攻破第151师、第153师一部及独立第20旅防线。为了阻击日军,中国第四战区司令部命令钟芳峻的第459旅防守福田镇。日军第18师团第56联队在炮兵部队炮火支援下,疯狂冲击第459旅防线,面对日军炮兵、飞机不断的炮击、轰炸,第一次上战场的第459旅伤亡惨重,仅一天全旅防线崩溃。当时第12集团总司令余汉谋要求第459旅突围,但钟不愿意突围,想继续带部队打游击。可惜。余给钟下了死命令,务必全旅突围。<strong>钟旅长认为打了败仗,对不起国家,更对不起家乡父老,后拔出配枪自杀成仁,时年43岁。

余子武,第151师少将副师长,广东省台山县(今台山市)人,1927年留学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中华学生队第20期骑兵科学习,1929年7月毕业后,余子武担任第59师参谋处上尉参谋。

七七事变爆发后,余子武率部随第66军第160师一起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等。会战后,余子武调任第151师第451旅副旅长兼任第902团团长。

1943年9月,余子武所在的第62军接受美式装备,为了学习武器的使用和兵种联合作战指挥,余子武被选派去印度兰姆伽训练中心将校班学习。

1944年,豫湘桂战役爆发后,日军第11军8个师团共计20万兵力对湖南第九战区展开进攻。长沙沦陷后,日军第68师团、第116师团对衡阳展开攻势。第62军第151师奉命在衡阳外围作战。为了阻止第62军增援第10军,日军第40师团配合第116师团于7月17日对第62军展开进攻。<strong>激战数日,第62军第151师伤亡惨重,余子武在指挥部队反击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44岁。1945年6月25日,国民政府追认余子武为陆军少将。

朱炎晖,第185师第546旅少将旅长,字桂林,浙江省瑞安县人(今瑞安县人),1901年3月14日出生。朱从小就向往自己能够像岳飞、文天祥一样成为爱国英雄。长大成人后,朱南下广州参加革命军队。朱抵达广州后投入粤军第4军当兵。

北伐战争、中原大战结束后,朱先后担任连长、营长。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他率部与日军第9师团激战,作战中身先士卒,在负伤的情况下仍然指挥战斗,战后升任第61师第361团中校团附。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朱炎晖担任第185师第546旅少将旅长。1938年武汉会战时,朱的546旅防守黄龙山一带。10月23日,日军第9师团第35联队对第546旅发起进攻。在飞机、炮兵掩护下,日军很快突破中国军队阵地,团长沈廷桢阵亡。而朱炎晖此时身患重病,但仍然来到一线指挥部队作战。在朱的指挥下,中国军队击退日军数次进攻。但日军不断增兵,阵地又被突破好几处。

之后,朱率部撤至金牛镇内与日军打起巷战,惨烈的作战中,朱炎晖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8岁。1987年8月12日,上海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林英粲,第152师少将副师长,字子文,湖北省黄冈县人,1895年4月18日出生。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六期步兵科,1919年毕业后担任北洋陆军第2师第3旅第5团2营8连见习官。7年后,林担任第4军参谋处中校参谋,1928年担任11师第33团中校团附。

北伐战争胜利后,林升任第59师第118旅上校参谋长,后担任第2师参谋长。两广事变后,粤军重新接受国民政府改编,第2师改编为第152师,林继续担任参谋长一职务。

1938年的武汉会战结束后,林所在的第152师在广西以西地区打游击战。1939年1月份,日军第5师团第9旅团第11联队为了肃清周边中国军队游击队,对花县地区第152师发起进攻。第152师在副师长林英粲指挥下奋勇杀敌,日军连续被击退两次。第三次进攻时,中国军队阵地被日军突破好几处,<strong>林见状,亲自率部投入反击,他挥起大砍刀大呼:“狭路相逢,勇者胜,弟兄们跟着我冲啊!”随即投入白刃战中,很快日军就败退了下去。

日军退兵不久,便出动大炮对第152师开展炮击,在阵地指挥的林英粲少将当场阵亡,时年45岁。


<strong>粤军的历史

说到粤军的光荣,有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孙中山。

1917年,孙中山南下护法,在同桂系军阀的斗争中,获得了一个绝佳的建军机会:遭受桂系军阀排挤的广东省长朱庆澜在离职前,将20营省防军交给孙中山,而孙中山在广东军政人事上做出重大妥协,换取地方实力派同意亲军改编事宜。

于是,这20营广东省防军,就成了孙中山直接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也就是粤军的前身。可以说,粤军是一支比“黄埔军”资历更老的国民党“党军”。

在随后的两年内,粤军逐步壮大。但扩军后人员素质不齐,部队开始显现旧军队腐化、骄悍的弊病。为此,孙中山决定组建粤军第一师,师长由邓铿担任,加强军事、政治训练,使之成为全军模范。<strong>从第一师走出去的大批著名将领,比如李济深、邓演达、叶挺、蔡廷锴、蒋光鼐、余汉谋、薛岳等,皆以出身第一师为荣耀。因此该师被被称为“粤军之母”。

北伐前,粤军第一师扩编为第四军,由李济深任军长,辖陈铭枢第10师、陈济棠第11师、张发奎第12师、徐景唐第13师、叶挺独立团。其中陈铭枢第10师、张发奎第12师、叶挺独立团1926年起参加北伐,战功卓著,因此第四军被誉为“铁军”。

在抗日战争中,粤军依然在抗日第一线作战,粤军出身的将领,比如薛岳、叶剑英(曾担任第4军参谋长兼军官教导团团长,抗战时任八路军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叶挺、张发奎等屡次带领大军大败日军,以不朽功勋闻名于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