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課前預習很隨意,怎麼辦?丨答新教師問

預習"是學生"自學"能力最好的培養環節,但有的學生預習中隨意翻翻書、隨意查查生字;有的說是思考課後問題,實際上什麼都沒有想過……任課教師也能感受到預習工作的指導不力,但又不知道改如何做才能指導學生進行有效地預習。

結合筆者之前的做法,和大家分享三種讓學生預習很有效的方法。

學生課前預習很隨意,怎麼辦?丨答新教師問

何捷(福建省特級教師、福州教育研究院教研員)

<strong>鼓勵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料,掃清障礙

一篇新的課文,總是含有許多生字、新詞、生疏的語句,給學生正常的閱讀帶來許多不便。因此要鼓勵學生在預習時就要能借助字典、詞語手冊等閱讀輔助工具弄懂生字新詞、疏通語句。在生字的預習中,可以要求做到會讀、會寫、認清部首及音標,並能組出"三詞":書本上含有這個字的詞,兩個課外的詞彙;新詞的預習要求弄懂三意:原意、引申意、課文中的含義。生字新詞的預習結果均要求寫下來,形成書面的材料,以達到詞彙積累的目的;對於生疏的語句,則要求先批再讀,即先批註讀音,再反覆誦讀,以達到能正確流利地朗讀的目的。我們曾對一個班級中兩個小組進行分組試驗,經過一個學期的觀察,發現了按以上要求預習的小組,對字詞的掌握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並且在考試中表現為聯繫上下文解釋一題失分率較低。而沒有進行具體要求,隨意預習生字新詞的組,作業完成得較好,但在"聯繫上下文解釋"這一類的題型中失分率較高。

預習要求提得細緻,學生才能做得到位。泛泛而談,簡單說"預習生字詞",等於沒有說。

<strong>多種方式鼓勵先讀起來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強調心理學、生理學在教學中的運用。多項研究表明,人的多感官配合產生的注意力,往往大於單感官的作用。而"有氧"運動,就可促進人的新陳代謝,提高記憶力,長期堅持,有助於提高智商。因此,我強調學生在預習中,要"動手,動眼,動口,動腦"。具體地說,就是要求學生預習自由讀的時候,要一邊讀,一邊指,讀到哪兒,指到哪兒,眼睛跟到哪兒。在通讀的過程中,提示學生可以適當大聲、多次朗讀。"讀書百遍,其意自見",高聲誦讀可以有效緩解畏難情緒。同時,大聲誦讀也有助於吸入更多的氧氣,為大腦增氧,因此,特別值得推廣。大聲朗讀實際上也是感知課文的一種方式,在長期的實踐中我發現它有三大好處:其一,對口語表達能力有潛移默化的訓練。其二,有助於形成學習的自信心。其三,科學研究也表明:音量的大小對大腦皮層的刺激度也不同,在正常的情況下,音量越大,對記憶中樞的刺激度也越大,因此它也有利於記憶所感知的內容。經過我一年的實驗發現,大聲朗讀確實是一個輕鬆方便又有效的好方法。

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在預習時,嘗試分清條理,分層"理讀"。每篇文章都有其特有的條理層次、篇章結構。因此,在大聲通讀全文之後,就應為其做進一步的梳理,這也就是"理讀"——理解性預讀。可以要求學生依據一定的理由,為文章分清段落。並簡單概括出段落大意和主要內容。特別強調,在任務佈置上,應避免簡單化,否則預習將淪為可怕的作業。例如,執教《頤和園》《記金華的雙龍洞》要求學生設計導遊圖;《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要求學生為每件事設計小標題;《最後一頭戰象》要求設計小標題,理清順序……這些不同形式的題目的設計都是為了"理清課文條理"這個目的服務的。

有時候,也可以提前讓學生進行批讀質疑,對佳句預先"品讀"。一篇課文,總有精妙之筆,或是名言佳句,流芳於世;或是懸念設置,疑雲重重,要區別對待。品讀這些名言佳句實際上是一種深入思考的欣賞性的朗讀。屬於名言佳句的,要求積累,以便加以運用,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例如學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發現一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學生立即做了記錄,並查找資料將其翻譯成現代漢語,學生還批註:此句多用於在外遊子,節日時表達思鄉、思親之情,也可用於遊子表達思念祖國之意。後來,在作文中還常發現大家引用這句話。對於文章中有疑惑的地方,則要求做到"三有":有問題可以提,有問題可以思,有問題可以議。具體地說,就是要求學生能試著針對這部分內容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並根據這些問題展開思考,以解開疑惑。仍舊不明白的,可以帶進課堂,與老師、同學一起討論。例如《凡卡》一文的預習中,大家通過質疑、思考,已明白了凡卡的爺爺收不到信的悲劇結局,同時,還有一個疑問未解決:凡卡既然是沙皇時期被壓迫的童工又怎麼會寫信呢?後來在課堂中大家通過查資料、辯論,發現了根據俄國的習俗,母親有可能傳授給他基本的知識,所以凡卡有寫信的可能。再加上小說作者對文學作品的藝術加工,凡卡能寫信已經毫無疑問了。這個解疑的過程學習氣氛異常濃厚,學生熱情高漲,達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這一切,源於學生預習中的一個天真的問題。

教師在預習中指導學生讀書時,還要根據以上具體要求,在日常鼓勵他們做好三件事:1.大量閱讀兒童讀物。2.大膽、主動地查找資料。3.積極做讀書筆記,以引導孩子們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生活中積累語言文字,為寫作打下基礎。

<strong>持續佈置預習任務,養成優良的自覺閱讀習慣

預習的無效,很多時候在於"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習慣的養成,需要持之以恆。不過,有的一線老師認為,預習不需要"課課實施"。有人主張只針對"精讀"課文佈置預習,認為"略讀"課文就不需要預習。實際上,恰恰是略讀課文,更需要預習。因為略讀課文的設置意義就在於,用上精讀時學到的方法進行自讀,這是方法的跑馬場,是練習的平臺。此外,這一課有預習,下一課沒有預習,不利於習慣的養成;這一課這樣預習,下一課那樣預習,每天變花樣,學生不知道何去何從。

我建議,要將預習變成一種習慣。老師必須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佈置預習作業。把預習當做常態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讓學生參與。當然,不同課文的預習,可以略有調整,但總體上要設計一些持續不變的任務。預習得非常充分時,課上學習就輕鬆。當預習完成了生字障礙掃除、課文條理疏通、精緻表達自悟等,課堂學習就輕鬆,課後作業量就應該予以減少。我們主張"把工夫花在前頭",課後,就讓學生參與更多的,有利於素質拓展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活動。這樣的精力分配,更有利於學生集中在預習中完成能力提升,形成優質的語文素養。

預習,不是不能設計,而是要更加精心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