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不產獅子,卻用石獅子守門?這就是答案

守門獅子,是中國傳統建築中必不可少之物,<strong>但中國不產獅子,歷代匠人究竟以什麼為摹本?

從現有守門獅子造型看,與真實的獅子相去甚遠,二者幾無共同之處,令人懷疑:守門獅子是否源自其他動物。

<strong>事實是,守門獅子的形象確源於另一種傳說中的動物,即格里芬。

格里芬是最早的草原帝國斯基泰王朝(古希臘文獻稱為西徐亞王朝)的崇拜物,分鹿形格里芬、獅形格里芬和鷹形格里芬三種,鹿形有異常繁複、鷹嘴狀的長角,獅形為有翼的獅子,鷹形是鷹頭獅身。


為什麼中國不產獅子,卻用石獅子守門?這就是答案

鷹形格里芬



為什麼中國不產獅子,卻用石獅子守門?這就是答案

獅形格里芬

<strong>鷹形格里芬後融入古希臘神話,即獅鷲,據稱其身體比8頭獅子還大,高度超100只老鷹,長耳,豹嘴,腳爪大如牛角,薩博汽車車標、熱那亞足球隊隊徽上即有獅鷲形象。


為什麼中國不產獅子,卻用石獅子守門?這就是答案


獅鷲(jiù)



為什麼中國不產獅子,卻用石獅子守門?這就是答案


熱那亞足球隊隊徽

格里芬西傳以鷹形為主,而東傳卻以鹿形、獅形為主,中國早期石獅子的造型均帶翅膀,透露出一段被淡忘的東西方文明交流史。

<strong> 1 獅子本名為師子

<strong>獅子有三名,即狻猊(suān ní<strong>)(音同酸泥,又寫作狻麑)、師子(即獅子)和虓(xiāo)<strong>(音同肖)。狻猊最早見,《爾雅•解獸》中說:“狻猊,如虎貓,食虎豹。”這是關於獅子最早的記載。

古印度語稱獅子為suangi(音似酸枝),與狻猊的古音(suân-ngiei,音似酸知安)接近,故美國學者謝弗認為應自印度傳入。今野生獅子多生活在非洲,但歷史上亞洲、歐洲均有獅,現印度國家公園中仍有野生亞洲獅。

為什麼中國不產獅子,卻用石獅子守門?這就是答案

印度國徽上的獅子

來自阿育王石柱頂端的石刻

<strong>但,狻猊未必就是獅子,《穆天子傳》中說:“名獸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馬,走五百里。”由此看,狻猊也可能與桃拔、天祿一樣,都是傳說中的動物,後附會到獅子身上。

學者林梅村認為,狻猊出自斯基泰語sarvanai,而斯基泰人(在中國古籍中又被記作塞人、塞種)自商代便與中原往來,商代婦好墓中出土頗多和田玉,可證彼此交往之密切。

為什麼中國不產獅子,卻用石獅子守門?這就是答案


斯基泰人

中亞和南俄草原上的遊牧民族

師子這一稱呼則是自伊朗傳入,西漢初年始有,《漢書•西域傳》中說:“烏弋地暑熱莽平……有桃拔、師子、犀牛。”烏弋,即烏弋山離國,在今阿富汗之赫拉特。

<strong>直到北宋,才出現“獅”字,但釋為猛獸,人們仍用師子來稱獅子,到了明代,獅才正式替代師子。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獅子出西域諸國,為百獸長。”

至於虓(xiāo),《說文解字》稱“師子也”,因獅吼時會發出虓音,但此稱並未流傳開來。

<strong> 2 半龍半格里芬的怪獸

格里芬圖像東傳,在商周青銅器上體現為饕餮紋,此外,在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城遺址中,出土了一對錯金銀雙翼神獸,顯系格里芬的變形,被很多學者定為中國最早的獅形圖像。

為什麼中國不產獅子,卻用石獅子守門?這就是答案

殷墟晚期一件青銅卣蓋面上的饕餮紋

為什麼中國不產獅子,卻用石獅子守門?這就是答案


中山王城遺址出土,錯金銀雙翼神獸

漢武帝通西域後,中原對獅子有了較直觀的瞭解,但在正史中,尚無進貢獅子的記載,<strong>直到東漢章和元年(公元87年),才有了第一次貢獅記錄,即:“西域長史班超擊莎車,大破之。月氏國遣使獻扶拔、師子。”

在《後漢書》中,西域各國只貢過4次獅子。據學者宋嵐統計,<strong>在歷代正史本記中,共有21次貢獅記錄,最後一次是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葡萄牙使臣攜非洲獅朝覲。康熙下江南時,曾船載獅子前往。

中原不產獅子,貢獅則深鎖皇家內院,連紀曉嵐都嘆無緣眼福,故民間對獅子的真形象極不熟悉。元代畫家有《元人畫貢獒圖軸》,現藏在臺北故宮中,從畫面看,分明是一隻獅子,可見畫家連獒和獅子都還沒分清。


為什麼中國不產獅子,卻用石獅子守門?這就是答案

《元人畫貢獒圖軸》

<strong>見不到真獅子,匠人們只能依據舶來的格里芬,加上本土傳統圖案來造型。

最晚從東漢開始,中國出現石刻獅子,以鎮守陵墓。這一習俗中亞也有,但中國石獅子與格里芬有較大不同,受龍的影響,中國初期石獅子身體多呈S形起伏,即前足距地、胸脯挺起、臀部高翹,且張嘴吐舌,只是仍保留著雙翼,透露出它的中亞血脈。

為什麼中國不產獅子,卻用石獅子守門?這就是答案

洛陽博物館·東漢石辟邪


<strong> 3 連翅膀都混沒了

<strong>然而,石獅子的翅膀漸漸退化。

一是翅膀呈開放造型,製作工藝複雜,廢料,且易損壞,不如在石獅肋部刻上翅膀圖案了事,不僅是翅膀,石獅子的尾巴後來也這麼處理。

二是既然已和龍結合,而龍原本就有飛翔的能力,添上翅膀,有畫蛇添足之嫌。

翅膀的退化是一個逐步的過程,唐代敦煌藏經洞流失到海外的珍品繪畫《獅子圖》中,仍為有翼獅,但看上去已分不清是翅膀還是捲毛,雖然還保留了格里芬的特徵——翼尖指向頭部,翅膀成S形。

為什麼中國不產獅子,卻用石獅子守門?這就是答案

敦煌藏經洞·香爐獅子鳳凰圖

唐代是格里芬在中原變形的關鍵期,因佛教影響力增強,而佛教視獅子為仁獸,是菩薩的坐騎,佛說法被稱為獅子吼,獅子被認為有辟邪護法之功,這使獅子形象大變,從傳統勇武、矯健,轉向慈眉善目、內含威武

為什麼中國不產獅子,卻用石獅子守門?這就是答案

作為菩薩坐騎的獅子

漢代之後,中原近400年戰亂,人民痛苦不堪,唐朝是一個特別重視意識形態的朝代,為掩蓋武力得天下、有鮮卑血統之短,刻意渲染中原傳統文化,以示自己是正統的護佑者,故刻意揄揚本土的龍,<strong>對外來的獅子則大加貶抑,使其越來越不像猛獸。

在唐朝宮廷中,中亞藝人馴獅(或裝扮獅子跳舞)成為給皇帝祝壽的定製節目,李白在《上雲樂》中寫道:“五色師子,九苞鳳皇。是老胡雞犬,鳴舞飛帝鄉。”

為什麼中國不產獅子,卻用石獅子守門?這就是答案

羅布人的獅子舞,與漢族獅子舞截然不同

石獅子日漸“狗”化,則翅膀亦成多餘之物,連身體也日漸臃腫肥胖起來。

<strong> 4 從皇家又流落到民間

<strong>我們常見的守門獅子是怎麼來的?

唐代城市多取“裡坊制”,以長安為例,共108坊,每坊均有土製坊牆,用以防盜,白天坊門開放,夜則關閉。長安有宵禁制度,平民不得夜行,李白在詩中寫道:“卓女紅妝期此夜,胡姬酤酒誰論價。”因胡人酒店可徹夜開放,官家不敢幹預,除了找胡姬佐酒,別無其他選擇。

坊門一般為牌樓式,立柱兩邊用巨石固定,石上刻獅子等,以為裝飾。

唐末宋初,商品經濟繁榮,坊牆被廢,<strong>富貴人家為自高身分,參照傳統坊門樣式,在自家宅門前擺放石獅子。

為什麼中國不產獅子,卻用石獅子守門?這就是答案

紫禁城橋上的“護襠萌獅”

石獅子淪為看家護院的保安,其造型更趨生活化,清代《揚州畫舫錄》中規定獅子的營造格式為:“獅子分頭、臉、身、腿、牙、胯、繡帶、鈴鐺、旋螺紋、滾鑿繡珠、出鑿崽子。”鈴鐺、繡帶、繡珠等,<strong>完全是家犬的標配。

為什麼中國不產獅子,卻用石獅子守門?這就是答案

喪失尊嚴的石獅子

也有徹底喪失尊嚴的石獅子

<strong>石獅子普及還有一個意外因素,即龜的衰落。龜原本與龍、鳳、麟一起位列四靈,在門口刻龜以求吉並不罕見,但元代《輟耕錄》中記了金方的詩,嘲某大姓說:“宅眷皆為撐目兔,舍人總作縮頭龜。”傳說兔望月而孕,以刺女子不夫而有喜,而行淫者行事詭秘,有如縮頭龜。明代永樂皇帝篡權後,有“烏龜法令”,將忠於建文帝的臣子皆稱為烏龜,其後代稱為“龜子”,永操賤業,成為一種固定的身分——樂籍。

<strong>龜倒黴了,卻便宜了石獅子,令後者迅速風靡。

為什麼中國不產獅子,卻用石獅子守門?這就是答案

杭州靈隱寺的浮雕石獅子

<strong>5 真獅子在中國也憋屈

雖然石獅子越做越像狗,可對真獅子,國人仍覺敬畏,元人熊太古說:“其(指獅子)乳入牛馬乳中,皆化成水,雖死後虎豹不敢食其肉。”

《洛陽伽藍記》中記載道:“莊帝(漢明帝劉莊)謂侍中李彧曰:‘朕聞虎見獅必伏,可覓試之。’於是,詔近山郡縣捕虎以送。鞏縣、山陽並送二虎一豹。帝在華林園觀之。<strong>於是,虎豹見獅子悉皆瞑目不敢仰視。”

明末宮廷門口曾以置於籠中的一虎二豹守衛,那麼,為何不用更威猛的獅子呢?<strong>也許是因為獅子太貴。

為什麼中國不產獅子,卻用石獅子守門?這就是答案

獅子只能靠進貢獲得,明成化十九年(1484),阿黑麻王進獅子兩頭,每頭按金錢豹例加5表裡,所謂表裡,一般指一匹錦緞,當時貢金錢豹的份例是8表裡,如此算來,價已不低。

1478年,撒馬爾罕使臣怕六灣貢獅子,皇帝依例賞賜,可使臣抱怨路遠,皇帝又賜正副使各2表裡,隨從1表裡,可怕六灣拖到第二年還不肯走,皇帝只好又賜正副使50兩白銀,並給15名隨從每人5兩,怕六灣又說回國路受阻,請改走海路,順便到天津長蘆買鹽,結果沿途騷擾,最終明帝派兵將其扭送至廣州,轟出國門。

<strong>據中亞史料載,每送給明朝一隻獅子,可得30箱共1千種商品,代價巨大,卻無實用價值,到明孝宗時,下令不許再貢,李東陽為此還寫詩添亂說:“萬里狡猊初卻貢,一時臺省共騰歡。”

-END-

文丨唐山

文章配圖丨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