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教育是一種取巧

羅振宇是當今中國影響力最大的“知識網紅”之一。從《羅輯思維》個人脫口秀,到《得到》app付費音頻,他把硬知識詮釋得易懂,而且有趣。在《親子天下》的北京獨家專訪,他談到這種知識轉譯的能力從小養成,他對教育和未來的看法,相當程度代表中國這一代菁英,來自臺灣的我們很受衝擊........

當今中國,說到學習力、知識轉述能力最強、最博學、也最會用知識賺錢的人,“羅胖”(羅振宇)當之無愧。今年44歲的他,成長過程中見證中國從農業轉型到數字時代、經歷最劇烈生命張力的一代。他精準聚焦在中國焦慮感最深、最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一群中產精英的需求,從傳統媒體出走在數字媒體知識產業創業。

過去在臺灣,都是透過小小的手機屏幕熟識羅振宇的臉和上半身,用生動活潑的語調和讓人擊掌的金句吸引人聽他談書談趨勢。

但是在北京《羅輯思維》辦公室見到本人時,大家第一的反應都是:“羅胖,一點都不胖啊!”羅振宇身高1米8,走到哪都還是高人一等。

他是中國影響力最大的“知識網紅”之一。

從2012年底起,他主持每週1次、50分鐘的《羅輯思維》脫口秀,主觀重新詮釋許多硬知識,不僅讓一般人都能理解,還覺得有趣,他推薦的產品(從書到葡萄酒)都瘋狂大賣。205集《羅輯思維》造成10億次播放量,讓羅振宇成為華人世界的意見領袖。

更大膽的嘗試是在2016年跨年晚會,羅振宇膽敢對抗上億人的收視習慣和精彩絕倫的綜藝跨年晚會對決,在深圳體育館舉辦四小時的演講跨年會,不但現場聚集超過上萬人,當年的直播收視率還拿下第一。

“而且我要跨越時間感,預備做20年,”這個霸氣的承諾不僅考驗他自己,也考驗大家對他的信任。

2017年初,羅振宇又革自己的命。他察覺學習有“碎片化、移動化”的趨勢,停掉長版的電視個人秀,創辦純音頻《得到》app。他找來更多善於轉述知識的老師開專欄,每段5-8分鐘的《得到》,目前已經吸引1,200萬聽眾,其中有400萬是付費用戶。

羅振宇服膺“適者生存”的哲學,言談間充滿自信和霸氣。他的很多想法和理念,反映了中國面臨成長的機會和競爭的企圖心,但在臺灣人聽起來則覺得非常突兀。他說,僵化的學校教育是很有用的,因為訓練大家忍耐,篩選出一批能忍耐、刻苦、勤學的菁英。他每天只有1個小時陪伴1歲的雙胞胎,其他時間都在工作,覺得自己勤奮工作的身影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在北京郎園的辦公室,他對《親子天下》表示,今天的成功在於他擁有“學霸”(成績優異者)的特質:有毅力、能長時間忍耐、勤學、能很快學習新知識、新技能。而面對考試和各種新科技造成的社會分層和淘汰,他則認為是“沒有辦法的事”。

談起父親送給他的兩個人生禮物時,出現了少有的感性。4歲起,工人階級的父親每天講中西經典給他聽,從封神榜、西遊記,到基度山恩仇記……“不是逐字念,而是像說書一樣,一邊看一邊講給我聽”,羅振宇回憶。父親啟發他“對書的好奇心”,以及“有對象感的表達”,成就了今天的他。

去年當了爸爸,羅振宇也計劃好,從雙胞胎女兒思思和維維4歲開始,他就要每天花20分鐘,跟她們講人類所有的知識,第一課就是生死課。

他的觀點也許跟臺灣讀者的價值觀有所牴觸,但他的確不斷在挑戰自己、開創前無古人的新路,也窺見了中國這一代父母的期許和世界觀。

快樂教育是一種取巧


(羅振宇提供)

Q:你在媒體知識產業創業,扮演華人世界轉譯知識給普羅大眾的意見領袖。現在父母在教養孩子和引導他們學習時,會面對什麼樣的世界?

A:2016年美國有一本書叫“百歲人生”,做了一個特別重要的預測就是,這一代人開始,都可能活到一百歲以上。這樣的壽命長度,意味著我們必需重新思考,傳統上對於一個人一生安排的腳本,譬如60歲退休的規劃,事實上是不可能的。60歲退休你存下的錢不可能扛得過40年。如果你膽敢60歲就停止創造財富的話,這個世界會把你啃蝕。

當然更嚴重的問題還不是錢,更嚴重的問題是一旦退休,你的認知和你使用新工具的能力,就會停止。譬如,在中國大陸很多城市,老人如果不會用手機APP,不能訂餐、也不能搭出租車。代表你實質性的生活質量會下降。

這麼一個小小的變化,實際上逼迫我們反過來思考過去我稱之為“目的式的人生設計”。像我小時候,10幾年的求學時間,父母只灌輸一個概念就是:“你只要考取大學就好了!”然後,你會不斷的想,“我娶了媳婦就好了”、“我有車就好了”、“我能買到房子就好了”、“我能升職加薪就好了”。“⋯⋯就好了”這種目的式的人生,現在這個邏輯基本上不能用了。事實上證明,你怎樣也好不了!

Q:那麼,你認為父母最重要需要培養孩子什麼樣的學習特質?

A:現在很多家長的前提預設本身就是錯的。這個預設就是:我讓你贏在起跑在線,我讓你進到最好的學校,我讓你花錢到最好的補習班⋯⋯這些都沒有用。

以前認為父母是比孩子早出生的人,所以有責任把經驗、知識、技能傳授給孩子。但是現在可能得倒過來想,孩子是比父母活得久的、死得遲的人,父母提供的任何經驗和技巧都不足以讓他應付未來社會。我覺得這一代的父母給孩子唯一有價值的東西,不是任何確定性的知識和技能,而是一種研究問題、遇到問題去解決的能力。

Q:但是回到現實,學校考試製度、教學結構和社會觀念改變很慢。身為父母,會不會覺得很糾結?

A:不會,我覺得學校教育非常有用,但它的用處不在於學習,而是鍛鍊學生,忍受沒有用的東西。這就是能力啊!

你想,每一個學霸他學習有樂趣嗎?沒有樂趣!但是就在於他能夠比旁邊的人更能忍受這種沒有樂趣的東西。然後他就牛(厲害)呀!就是一直練、一直練。

所以你給孩子提前跑一點用都沒有,你一定等他自己長出力氣,就像進大學了,學的是中文,或者是考古,但現在AI也來了,他就是有本事把人工智能從頭到尾很迅速的趕上,以現在學習工具的豐富度是沒有問題的。

我挺反對那種快樂教育的,那是教育界的取巧,學習就是痛苦的事,我們這一代學霸唯一的能力就是忍耐,在不高興的事情上,能夠忍耐很長的時間。

Q:可是這有一個前提,能這樣學習的學霸是很少數,這樣的教育制度,犠牲很多不是學霸的普通人?

A:沒辦法的事,真實的世界可能比想象的還要殘酷。

真正把人切分開的是工具。每出現一個新的工具,不管是什麼工具,都會讓人繼續分層。有了輪子,有人就會加上輪子去了遠方,有人就覺得這是什麼玩意,留在原地。有了電子郵件有人用,有人就不用。

舉一個極端一點的例子,美國今年出了一本書,說很快就會發明一種藥,這藥吃了,人就可以不睡覺。你吃嗎?我可能選擇吃,於是我的競爭力就比你強。你愛惜身體,我不要,我的競爭力就會強,然後我就會和你分層。

就這麼簡單,這就是工具,工具可能看起來不合理,手機傷眼睛,你不讓孩子用嗎?你的孩子將來就會跟這個時代脫節,你願意承擔這樣的後果嗎?就這麼簡單。

所有拋棄新工具的人都是主動在淪落。這是歷史幾萬年來的一個基本邏輯,雖然你有一萬個理由批評它不好。吃了一種藥不睡覺,這肯定是殘害身體,違背大自然一切上帝的規則。但是一定會有一部分的人吃,他的競爭力一定會增高。

這是我回答你的問題:會不會讓犠牲一群人?但是商業創新的人提供新工具都會區分人們,犧牲沒有使用新工具的人,如果你認為這是造孽,這就是造孽。就像互聯網,互聯網創辦時肯定是希望世界大同,夠方便的,實際上馬上就出現一個叫數字鴻溝(信息鴻溝)。

Q:你每天工作多少小時?

A:睜眼就工作,工作到睡覺,早上6點半睜眼,夜裡1點睡覺。週末也是工作。我天天都在工作。我認為教育的本質是以身作則,當然這也可能是我們的託辭。所以你是什麼樣的人,極大機會,你孩子就長什麼樣,你自己變得優秀,是教育孩子最根本的辦法。你善於思考問題,孩子就善於思考,你帶著孩子一起去研究問題,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愛研究問題的人。

Q:你有時間陪孩子嗎?

A:每天1個小時,早上剛醒的時候。

Q:那一個小時,都做什麼?

A:她們現在才1歲多,1小時就陪玩。將來我會做一門課,在孩子4歲之後,每天用20分鐘時間,跟她們講一個課,我已經規劃好了。關於人類,我能夠講得明白的一切知識,都要講給她們聽,以後也會公開,順便賣。4歲就聽得懂了,我的第一課就是生死,這不是一般的父親能夠跟4歲的孩子能講的。但這對孩子是一個最大的問題,他做為一個生命來到世界上,不知道邊界,若不知道邊界,你就沒有掌握這個力量,所謂有力量,就是因為你知道邊界在那裡。

Q:你希望你孩子的學習大概是什麼樣子?你會自己教嗎?

A:我盡我最大的能力,送她們進最好的學校。因為本質上,人一生能力的獲得不是他自己,而是他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是把他送到優秀的人濃度最高的地方。

Q:教育如果是讓孩子忍人所不能忍,那也不需要創新改變了,你是這樣相信嗎?

A:教育本質上是軍備競賽。你有弓箭、我也只有弓箭,這是一回事。但是我在努力改造我的弓箭,我的弓箭比你好,接著我用了遠程的炮、用了核武器,反正別人在進步,你也得進步。

教育工作者基本上是提供軍備競賽的武器升級,所以並不存在所謂改變觀念,就可以改變教育的成果。就是說,你們家用應試教育,我們家是素質教育,我們家孩子就比你有出息,這不成立的,教育本質上就是提供更好的工具,然後有人就會用工具來打仗。

教育永遠不可能是一個交鑰匙的工程,就是這個房子你買了,然後你交給我裝修,然後包括被褥、床單、窗簾,燈全部給你弄好,把鑰匙交給你,你就進去住就好。教育永遠是工具提供者,因為學習是個歷程,必須自己負責。

中國的中產階級有的也很可笑,他以為他很有錢,像我這樣就天天忙沒空照顧孩子,然後他就拚命在孩子身上花很多錢,包括臺灣父母也是,很多教育機構賺得什麼錢,就是幫這群父母,讓他們用付錢卸下自己的罪惡感,但本質不是教育。

Q:你是一個知名的知識轉譯者,小時候爸媽給你做什麼樣的訓練?或是怎麼樣的以身作則?

A:我從小有個天大的本領,就是我會表達,這跟父親從小跟我講故事有關,我為什麼說從自己小孩4歲開始,每天要給他上一門課,實際上就是把父親當年給我的那一套東西,以更高的緯度再現一遍。

我記得父親跟我講的第一本書:封神演義,那時我不認字,父親就一天給我講一回。他是像說書一樣,一邊看一邊講給我聽。接著是三國、水滸、西遊,還有一些世界名著,像基督山恩仇記⋯⋯都是用這種方式。然後我第一次萌發看書的興趣,就因為有天我爸出差,那天沒人跟我講故事,但是特別好奇那下面是啥?然後就自己翻開書看了,那時候,有大量的字不認識,不認識也沒關係,就這樣看了。

快樂教育是一種取巧


(羅振宇提供)

Q:你求學的過程,學校也是一個讓你忍受辛苦的地方?表達力在求學階段有幫助你的學習嗎?

A:那無所謂。以前考試成績就是唯一的標準,其他都屬於干擾考試的,當然也包括了表達,考試又不口試。但是這種考試製度,你不管在教育理念上怎麼批評,至少篩選出了一些人,這些人有毅力、能忍耐、勤學,任何新東西出現,我們這一代學霸都能迅速把他搞懂。

學習的手段和目的在我們這一代是分開的,學習的目的是要考取大學,手段怎麼都行,你們說考啥我們就學啥,有什麼用根本不管。

Q:好幾年前我們就一直在談,我們的孩子未來不是要去應徵一個工作,而是他們要發明自己的工作。你現在做的就是找到空缺的縫隙,發明新的工作。這樣子的能力要怎麼培養?

A:我覺得這個能力非常簡單,就不要用觀念理解世界,是用非常現實、對需求的發現來理解這個世界。

回到中國的智慧,其實很簡單,就是中庸,中庸並不是說好好先生,不走極端,中庸是正正好的意思。基本上我覺得高中畢業或是大學畢業,你的整個對世界的觀念,善惡、是非等等就全部建立了。

但是事實上做成任何事,都不是用觀念來理解世界,都是剛剛好,就像開車,沒有辦法按照觀念(理論)來開車。因為開車的每個動作都是不偏不倚,必須剛剛好,你說開車是向左邊還是向右邊?都不對,必須有具體的情境,每一個狀況都不同,每一次都得剛剛好才對,這就叫中庸,所以任何想做實際事的人,他必需拋棄觀念(理論)。

我給我孩子買了第一個玩具就是積木,積木是最好的東西,積木沒有原則,它只有剛剛好,錯一點都搭不上,這就是真實世界。

還是回答你這個問題,就是真實世界,未來年輕人創造自己的工作,就是他千萬不能信這個觀念,前面先說自己是左派還是右派,這個時候我有什麼立場要堅持,都是很愚蠢的事。就是去做!從發現具體的需求面剛剛好做起。

Q:針對掌握知識,你會很焦慮嗎?

A:很多人在講,我確實是一個很焦慮的人,但問題是我很享受這種焦慮,這可能是跟我一個生命體驗有關。

去年我生孩子是在美國生,在那待了兩個月,生活太好了。天那麼藍、食品那麼安全、鄰居也這麼好,制度這麼完善。我看看我的存款,估計在這活一輩子也沒有問題。

然後呢?這就是我說的,中國人說的“⋯⋯怎樣怎樣就好了”。去年的生活,其實已經達到最好了。但是那兩個月彷佛一天,一模一樣的生活。而在大陸時,你想到去年的事就覺得恍如隔世。

所以我回來後,就說了一句我覺得很精采的話:“在中國,你感覺世界從身邊呼嘯而去;而在美國,你感受到生命從體內呼嘯而去。”

Q:這樣的體驗對你的影響是?

A:然後你就會考慮,這一生到底圖啥?圖爽?生活上各種東西的完善?但是你圖的那個結果,給你看,你受不了呀!你覺得有意義嗎?

所以小確幸這事,從那兩個月之後,就被我打入地獄了。說白了,人一生到最後寫在墓碑上:羅振宇1973-20xx。好,你這一生到底為啥?是為了那一槓後面那個東西(生命的終點)活?還是為這個槓(過程)活?我後來就明白了,要為這個槓,不要為後面那個活。

很多人一生奮鬥是為了最後死在哪張床上?還是一個草蓆裹了扔了?就是奮鬥是為了哪個目標。但是實際上我後來明白了,中間這個槓太重要了。

羅振宇小檔案

  • 現職:中國最大知識電商“羅輯思維”創辦人、“得到”app創辦人
  • 學歷: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博士
  • 曾任:中央電視臺製作人、節目主持人
  • 家庭:與妻子育有雙胞胎女兒思思和維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