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营销亦“疲劳”

市民淡定面对“双11”

“双11”网上购物狂欢节,让众多市民忍不住展开“血拼”,甚至频频囤货,所购物品的数量早已超出正常使用的量,很多物品标签都没拆就过期了。也有人消费开始理性,购买的是自己所需的物品。

过度营销亦“疲劳”

囤货消费不可取

“密封盒、筷子、碗、热水袋、手电筒等这些不常用的她也会买,家里的柜子都装不下了。”市区南滨花园的王小姐说,她的婆婆比较节俭,但是每遇到超市打折,她的购买欲就非常强,买回来的东西几乎都堆在屋里很少使用。每次劝婆婆不要买,婆婆就说东西总有用到的时候。家里的雨伞已有十几把,结果一年到头也没用过几次。除了生活用品外,遇到蔬菜、水果等促销,婆婆也是买很多,常常吃不完就已坏掉了。

王小姐告诉记者,婆婆年轻时就喜欢囤东西,老家的屋里塞满各种旧衣服、旧家具、瓶瓶罐罐等物品。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人,喜欢囤书和生活用品等,总认为会看、会用,结果都没去动过,这种行为就跟松鼠囤坚果一样。“壹点灵”心理咨询专家朱浩亮告诉记者,有数据显示现代人90%患有松鼠症,这和焦虑症、“懒癌”一起被列为本世纪人类“三大绝症”。通常说的松鼠症可以理解为囤积行为,但不是囤积症。囤积症一般是强迫症的一个表现形式,一般是对囤积的物品有兴趣和情感,如果让其舍弃会很痛苦,所以一般囤积症的患者家里都很脏乱,物品到处都是。“囤积行为是一些人为了减轻压力和缓解情绪而出现的行为,他们在囤积的过程中会很开心和享受。”适当释放压力的方法,可以逛街购物,但是如果到了购物狂的地步,有可能出现强迫症的问题,所以建议大家不管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双11”都要注意节制。

提倡理智购物

对于一些女士来说,衣柜永远都“少一件衣服”,即使面对一柜子的衣服,还会觉得没衣服穿,于是就忍不住买买买。去年厦门一女子在近两年的“双11”中疯狂买买买,竟然花完积蓄刷爆信用卡,还向亲戚和网贷平台借钱,加上利息高达140多万元。

网购“双11”和“6·18”全年不断档,实体店“品牌节”和“品类节”轮番不停歇。在越来越密集的购物节背后,究竟是消费者得实惠还是商家享收益?“从10月份开始,很多人就不停收到商家的‘双11’广告,甚至夜里1点也不停歇,我想很多人都会对此反感。”市民黄女士告诉记者,她已经被类似“轰炸”好几轮,短信、电话、弹窗……促销广告以各种形式密集“攻占”消费者,“只要是购买过的商家,都要给我发一条短信,最不解的是有一些品牌旗舰店,我既没有买过商品也没有收藏关注,却依然收到了‘双11’预售短信。”黄女士去年就开始冷对“双11”,不该买的商品绝对不买也不关注,有意避开了“双11”糟糕的消费体验期。

“与其成天琢磨各种促销花样,还不如把心思好好用在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上。”有市民建议,商家应诚信守法经营,让类似购物节彻底告别不合理的低价倾销和虚假促销,同时也应当以更理性、规范的方式开展促销推广,并实现线上线下的协调统一,达到分流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