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睡覺,“罵”百度

吃饭,睡觉,“骂”百度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昨日(1月22日),自媒體新聞實驗室的一篇《搜索引擎百度已死》文章,再次將這一話題推向高潮。

摘要一下,這篇文章指責了百度搜索引擎的多個問題,其主要邏輯是:百度搜索結果中,一半以上內容會指向自家產品——百家號;百家號是一個以營銷號為主體的內容平臺,質量堪憂;百度成為百家號站內搜索引擎。

文章引發了內容創作者及互聯網人士討論。鈦媒體在微信搜索發現,大量百度百家作者在朋友圈發表觀點,對於上述文章的論斷——“百度只想做一個營銷號平臺”,發表了不同意見。

自媒體人羅超甚至寫作一篇文章稱“不做百家號,百度才是真的等死”。

羅超的觀點是:加速信息流通,給用戶找到答案,讓人們平等地獲取信息,才是搜索引擎的終極目的。我認為現在百度在百家號上的探索,並未背離這一目的。

百度官方也終於在今日做出回應,稱目前百度搜索結果中,百家號內容全站佔比小於10%。回應全文:

吃饭,睡觉,“骂”百度

此外,在今天的百家號2019內容創作者盛典上,百度副總裁沈抖在演講前回覆上述輿論,他表示,“作者應該尊重事實”。

這篇文章作者還是要尊重事實,這篇文章反應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現象,在逐步走向分裂,百度開發者多次提到:移動互聯網時代,App是一個個獨立個體,很多內容封鎖App內,訪問更加困難,才提出百家號 百度智能小程序。

討論並未就此停止。有人認為百度的回應避重就輕,有的認為百度吃相難看,也有的人認為百度這麼無可厚非。

那麼,百度作為搜索引起真的“死了”嗎?百度做了什麼,才能不至於等死?背後的邏輯究竟是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回顧下百度所經歷的動盪的2018。

過去一年,百度業務動骨。自悍將陸奇離開、李彥宏親自掌舵之後,百度即開進行新一輪架構調整,其中重要的信號是:迴歸信息流三級火箭業務。

正如鈦媒體在《覆盤百度2018年》一文中提到,信息流回歸、技術架構重整,成為百度2018年的句號和2019年的發端。(查看鈦媒體此前文章→《覆盤百度2018:陸奇“下船”後,舵主李彥宏大考之年》)

據鈦媒體瞭解,百度早在2013年就開始著手信息流業務。如今,深耕智能分發五年之後,今日頭條App坐上了中文信息流分發頭號交椅,百度在內外部均面臨極大的壓力。

<strong>百度做信息流業務,別無選擇,否則只能等死。

搜索,是百度目前的信息分發方式。到了互聯網下半場,面對新巨頭、新模式的挑戰,<strong>百度必須尋找到更適合自己的信息分發方式。而“百家號”生態能不能建立起來,是決定分發能力的“水源”。

在百度App上線的信息流業務,可以這麼看:重構了搜索、APP和信息流(廣告)的三重火箭模型。

與此對應,產品上,今年3月,百度將“手機百度”改成“百度”,對自己的描述也從“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平臺”改成“7億用戶首選的搜索和資訊客戶端”。

吃饭,睡觉,“骂”百度

百度在蘋果 App Store 中的介紹語成了“有事搜一搜,沒事看一看”。

百度將百家號內容導入搜索結果,是符合產品邏輯的行為。換句話說,百度謀求於過去不同的分發方式,也就是在革自己的命。

<strong>搜索引擎到底死沒死?

事實上,“搜索引擎之死”,只是國內互聯網信息孤島化的一種表現,真正受損的是那些巨頭之外的內容平臺。

過去,知乎、豆瓣、簡書等可以依靠百度引來相當一部分流量,現在卻都活水驟減。

曾經,知乎的回答在百度搜索結果中都排名前列。知乎也靠百度的流量入口低成本獲取了大量新用戶。

然而,早在2018年6月就有知乎用戶發現,百度在人為給知乎降低搜索排名。這一發現後來得到了其他知乎用戶的證實。當然也有知乎用戶表示也可能因為“知乎回答變水了”。

作為中文互聯網上最全面的書影音資料庫,豆瓣在搜索引擎中有著極高的權重,1800萬條目都是一個個通向豆瓣的入口,這為豆瓣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流量,也是豆瓣10年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今,雖然百度書影音搜索結果中豆瓣依然排名前列,但百家號的影評排名更高。

當搜索引擎這種“網絡公器”淪為為自家產品導流的“私器”,當流量巨頭紛紛“佔山為王”,獨立的內容平臺的處境只會更加艱難。

吃饭,睡觉,“骂”百度

而搜索入口的分散化與分層化,也意味著互聯網群體的分層化,昔日全網統一的搜索平臺已經“死了”。

信息孤島不只是中文互聯網的趨勢,也是全球互聯網的大勢所趨。搜索引擎,這種寄託了互聯網最初理想的開放型產品正在成為過去。

當然,在音樂、視頻等內容搜索,電商、服務等產品搜索方面,這種狀況早就發生。<strong>百度之所以不得不轉型信息流,也是因為在移動端除了信息搜索之外,其他方面的搜索市場早就被瓜分殆盡了。

當然,信息孤島現象在中文互聯網領域表現得最為突出。你當然可以歸結為BAT和TMD等新老巨頭們的固步自封、流量圈地。不過,不妨想一下:

巨頭孤島之外,為什麼幾乎不存在零零星星的小島?

為什麼中國幾乎沒有依靠用戶自行訪問的新聞站點?

為什麼中國的媒體、自媒體都要依靠內容平臺的分發?

為什麼只有中國才出現了微信這樣內容、服務、應用全面覆蓋的“局域網”?

為什麼各家流量巨頭紛紛步塵微信上線小程序?

更重要的,為什麼中國的互聯網用戶默認乃至促使了這一切的發生?

正如百度在回應中辯稱的:百家號是提升百度app內容生態體驗的一個重要舉措,可以優化用戶使用百度app搜索時遇到的頁面訪問速度慢、排版差異大等瀏覽體驗問題,給用戶簡潔一致的搜索體驗。

這樣“用戶至上”的話術,幾乎是所有巨頭做“信息孤島”時的標準模版——無論是公眾號、頭條號還是百家號,都是統一的“內容封裝”,相比於參差多態、訪問速度未知的獨立站點,“標準化”的體驗自然更勝一籌。

更重要的是,在內容被統一處理之後,就成了算法工廠裡的“原材料”,可以最為便捷地實現所謂的“個性化推薦”。

尤其是當下沉市場成為互聯網的主流,媒介素養的缺乏,決定了他們並不會主動搜索和認真鑑別信息來源,這也是頭條這樣的算法分發在中國大行其道的原因,也是為什麼曾經各有特色的新聞門戶也紛紛全面“頭條化”。

當主動內容獲取者都紛紛棄百度而去,轉向Google、知乎、微博等信息獲取渠道,留給百度的只剩下不知道其他搜索途徑的“低質量用戶”,這會進一步讓它向頭條靠攏。

2016年,百度開始對標今日頭條並信誓旦旦要在“一年內打趴它。” 而信息流與搜索結果流的融合,根據搜索行為的精準推薦也是百度引以為傲的特色。

搜索結果的全面“內部化”正是為這樣的戰略轉型而服務。百度希望通過轉型信息流“再造一個百度”,甚至重新定義搜索引擎。

一年以後,百度通過各種渠道表示信息流轉型成功甚至已經超越了頭條。<strong>反映在2018年的財報中,“搜索+信息流”雙引擎也使百度的營收連續多個季度高速增長。

只不過,作為中文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註定了不可能一再放低姿態,只服務“低質量用戶”,因為各個階層的網民都要使用這個“公器”。它也必然要承擔比頭條等內容平臺更多的“罵名”,後者對於信息質量有要求的用戶可以選擇不用。

這也是百度轉型的最大挑戰之一,“公器私用”是永遠懸在頭頂的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strong>這次事件引發的全網聲討應該在百度的預料之外,也為它的轉型蒙上了一層陰影,甚至會使它下一步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股價大跌,花旗銀行大幅調低目標股價,可能都是通過這次輿論事件看清了百度所面臨的內在困境。

百度“作惡”無數卻無人能挑戰其壟斷地位,只是說明搜索引擎已經不是一個有吸引力的產品。對於大部分低頻使用者而言,並沒有改換別家的動力。

當然,真正有吸引力的“替代者”早就被擋在了門外。(<strong>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丨張遠、王糈,編輯丨蔥蔥,李勤對本文亦有貢獻)

<strong>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