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憲問》:不怨天尤人是人生修養,還是雞湯邏輯?

不怨天尤人是人生修養,還是雞湯邏輯?

首先我們來看怨天尤人的出處。

<strong>【原文】《論語·憲問》

<strong>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論語·憲問》:不怨天尤人是人生修養,還是雞湯邏輯?

【譯文】 孔子說:“沒人瞭解我啊!”子貢說:“怎麼說沒人瞭解您呢?”孔子說:“不埋怨天,不責備人,我學了些平凡的知識,從中領悟了高深的道理。瞭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孔子說:“不埋怨上天給的命運,不在遇到挫折時怨恨別人,通過學習平常的知識,理解其中高深的哲理。瞭解我的大概只有上天了。”

典故出處:春秋時期,孔子終生為實現自己的主張而忙碌奔波,但很少人採納他的政治主張,孔子對學生髮出感慨,子貢問為什麼?孔子說自己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努力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徹瞭解很多的道理,只有老天才能瞭解自己。後來,從該句話中衍生出成語:怨天尤人。

【南懷瑾解讀】“怨天尤人”這四個字我們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艱難困苦,遭遇了打擊,就罵別人對不起自己,不幫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這是一般人的心理。嚴重的連對天都怨,而“慍”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論語·憲問》:不怨天尤人是人生修養,還是雞湯邏輯?

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麼我站不起來?為什麼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裡並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拿現在的觀念說,這種心理是絕對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君子。君子才夠得上做學問,夠得上學習人生之道,拿現代的新觀念來講,就是講究人生哲學的開始。……

<strong>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一切的進德修業,都是如此。不但是學問的成功、道德的成功、事業的成功,原則都相同:不是進步,就要退步。沒有進步,停留在原地,也是退步。尤其對於自己道德的要求,更難!我曾說過,英雄征服了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人不想征服天下,而能夠征服自己。事實上征服自己比征服天下更難。所謂道德的修養,就是征服自己。上面孔子的話,就是說這個道理。他說譬如我們去挑泥土來堆成一座山,要挑一百擔泥土的,已經挑了九十九擔,最後“未成一簣”,少了一畚箕泥土。“止”,停止了,因此便不能登峰造極到頂點。是誰使你停止的?我們一件事沒有成功,往往推之於客觀的環境、社會的因素,但是孔子在這裡說那是不可能的,“吾止也”,還是自己心理的疲勞與退縮,不是客觀因素。他又說,譬如填平一塊土地,倒一畚箕泥土上去,就看到更高一點,這個進步,也不是外來的因素,而是自己的成功,這裡他所強調的,是指一切的作為,其成功或失敗,都在於一個人自己,不要推之於外來的因素。外來因素之所以形成,也是自己本身的關係。……

“貧而無怨”的“貧”並不一定是經濟環境的窮;不得志也是貧;沒有知識的人看到有知識的人,就覺得有知識的人富有;“才”也是財產,有很多人是知識的貧窮。莊子就曾經提到,眼睛看不見的瞎子,耳朵聽不見的聾子,只是外在生理的;知識上的瞎子,知識上的聾子,就不可救藥。所以貧並不一定指沒有錢,各種貧乏都包括在內。人貧了就會有怨,所謂怨天尤人,就牢騷多,人窮氣大,所以教人作到“安貧樂道”。這是中國文化中,一個知識分子的基本大原則。但是真正的貧而能安,太不容易。

《論語·憲問》:不怨天尤人是人生修養,還是雞湯邏輯?

現在有人,拿“安貧樂道,知足常樂”這兩句話,批評中國文化,說中國的不進步,就受了這種思想的影響。這種批評不一定對,“安貧樂道”與“知足常樂”,是個人的修養,而且也少有人真正修養到。我們當然更不能說中國這個民族,因為這兩項修養,就不圖進取。事實上沒這個意思,中國文化還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鼓舞的名言,我們不可只抓到一點,就犯以偏概全的錯誤。這兩句話,是對自己做人做事的一個尺碼、一個考驗。——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

<strong>但也有人質疑:一味的不怨天尤人,是不是也太衰了點兒?也太懦弱了?他們認為,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上,你想處處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咱沒那麼大罪過呀?比方說孩子上不起學,你可能就怪,誰讓我不是大款了;到醫院看不起病,誰讓我不是高官了,沒有公費醫療了;買不起高價的商品房,願我自個兒沒奮鬥好沒出息,那我要掙了大錢,我不就能買起了嗎?一切你都別怨外邊,也別怨政府,也別怨社會,你怨自個兒沒能耐。

《論語·憲問》:不怨天尤人是人生修養,還是雞湯邏輯?

<strong>但這種“不管世界多醜惡,我堅持心裡美”的腔調,是最常見的心靈雞湯模式。在這個模式裡,有走心的小清新,有所謂的正能量,貌似很有哲理。

與以往一樣,一些沒有邏輯、沒有常識的人沉溺在“正能量“裡無法自拔,抱著在排洩物裡挑飯粒的態度,於失落中探索“人生的真諦”。

心靈雞湯,無非是打著“感恩”、“知足”旗號,本質卻是讓人麻木,並抹殺是非,它與雞湯文中常見的“凡事在自己身上找問題”、“活著要感恩”等說法一脈相承。如果繼續深究,則可以與“壞事變好事”這一當下流行的行事風格掛鉤。

大家之所以極度反感心靈雞湯,原因正在於此。受心靈雞湯荼毒的人們,往往篤信一向推崇的忍讓、感恩和逆來順受,甚至會對各種抗爭行為、維權行為表示不滿,提出“這樣做沒用”、“這樣會把社會搞亂”之類的看法。

《論語·憲問》:不怨天尤人是人生修養,還是雞湯邏輯?

可是,這個世界早就告訴了我們,自由與幸福都不是憑空飛來的,更不是心靈雞湯帶來的。很多年前,龍應臺就提出了“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的質問,可是,如今一些人卻試圖告訴你,這個世界的所有醜惡,還有你的各種悲觀不滿,都是你自己的心態有問題。

而這種邏輯簡直荒謬,都是不折不扣的精神勝利法。

《論語·憲問》:不怨天尤人是人生修養,還是雞湯邏輯?

所以,警惕心靈雞湯吧,那種陳腐的價值觀,也與現代公民意識完全相悖。我們需要的不是雞湯,而是利用科學和權力,將與黑暗、邪惡、虛假、腐化、不公、不正的光榮鬥爭進行到底。不怨天、不尤人並非是至理名言,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確也是值得警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