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企業帶動,振興鄉村產業

導語:堅持標準引領,以貫標促提質,以提質促增效,創響一批品質優良、質量安全、特色鮮明的區域公共品牌,打造一批高端精品的企業品牌。

龍頭企業帶動,振興鄉村產業




當前鄉村產業發展面臨不少的機遇和挑戰,需要引起高度重視。鄉村振興是大戰略、大棋局,鄉村產業振興要納入鄉村振興的大格局中,聚焦重點,強化支持,加力發展,使之振奮興起、繁榮昌盛、興旺發達,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鄉村產業發展的機遇挑戰

目前,鄉村面臨很多利好機遇,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蘊藏著巨大潛力。

一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強力驅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農業農村將迎來發展的大好時機。特別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將調動各種資源要素進入農業、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將更加便捷,各種支持政策正在加緊出臺,有力地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二是消費結構升級的拉動。消費是與經濟發展水平緊密相連的,現在經濟快速發展,居民的錢包也鼓起來了,消費的動力很強、層次升級。由過去的吃飽穿暖轉入文化旅遊、健康養生。可以講目前我國進入“小康+健康、閒暇+閒錢”的“雙康雙閒”時代,“有錢、有閒、求健康”成為人們生活意願和追求,一些中產階層從“耐用消費品時代”進入提高生活品質的“後置業時代”。國際發展的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之後,健康性、營養性、便利性消費支出將大幅增加。2017年,我國人均GDP超過8800美元,到2020年,人均GDP有望突破1萬美元,屆時消費結構將加速升級,大眾化、多元化、個性化、品質化的消費特徵會更加顯現。

三是供給側改革的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條主線,正在有序推進,也有力地促進了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優化供給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這是供給側改革必須守住的一條底線。但是供給側改革的內涵是很豐富的,既有推進產業融合發展的任務,更有推進綠色發展的要求。

四是技術創新的驅動。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層出不窮,我國的一些技術產業井噴式的增長。同時,技術與產業交互聯動、深度融合,催生了大量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大動能。

從挑戰看,鄉村產業內部,主要是三方面問題:

一是粗放式增長,產業集中度低。鄉村產業技術裝備水平平均比發達國家落後15年以上,企業平均耗電量、耗水量分別比發達國家高2倍和3倍以上,大部分企業尚未採用國際質量標準。95%以上鄉村企業都是中小微企業,只有28%的鄉村產業聚集在各類園區。

二是趨同性結構,品牌雜而不亮。原字號、粗字號、初字號的大路貨居多,普遍產品單一,缺乏小眾類、精準化、中高端產品,形不成完整的產業鏈條,處在價值鏈低端,品牌溢價、規模溢價、科技溢價都十分有限。

三是高成本發展,政策有而不聚。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有一些政策,但分散在多個部門,缺乏有指向性、精準性、集成性的財稅、融資、用地、用電、科技、人才等政策,很多企業存在融資難、融資貴,很多鄉村產業地處農村,基礎設施落後,對於各類人才缺乏吸引力,形不成技術、經營和管理團隊。

鄉村產業振興的思路

鄉村產業振興的思路,重點是“緊扣兩個圍繞,聚焦五個重點,構建一個體系”。

“兩個圍繞”:一個是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創新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和組織方式,助力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另一個是圍繞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牧漁循環、產加銷一體、農文旅有機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和“生意”“四生並進”。

“五個重點”:做強現代種養業,壯大特色產業,提升農產品加工業,優化鄉村休閒旅遊業,繁榮鄉村服務業。

“一個體系”:就是構建彰顯地域特色、體現鄉村氣息、承載鄉村價值、適應現代需要的鄉村產業體系。

圍繞上述思路,推動鄉村產業發展,重點抓好以下工作措施。

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創新鄉村產業發展模式。創建一批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示範園和農業產業化示範聯合體,構建以行政區域範圍多主體參與、多業態打造、多利益聯結、多模式創新的大型產業化聯合體。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普通農戶等緊密合作,構建分工明確、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中型產業化聯合體。鼓勵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與農戶採取訂單生產、股份合作,構建生產聯動、利益聯結的小型產業化聯合體,帶領小農戶進入大市場,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增強鄉村產業發展活力。引導龍頭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產權制度,打造大型農業企業集團,向產業鏈中高端延伸,向“微笑曲線”的兩端(研發設計、營銷品牌)拓展。支持龍頭企業要下沉重心,佈局到縣鄉村,向重點產區和優勢區集聚。引導龍頭企業與貧困地區合作創建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原料標準化基地,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引導龍頭企業融入“一帶一路”倡議中,開展國際加工產能合作。

打造產業園區集群,構築鄉村產業發展高地。依託現有園區,引導資金、技術、人才、信息、設施、裝備等向園區聚集,推進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企業集中,建設一批特而強、聚而合、精而美的鄉村產業園。支持各地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催生一批名企、名品、名家,打造一批小眾類、中高端、精緻化的鄉村特色產業生產基地和園區,成為鄉村各類市場主體降低成本、抱團發展、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

創響產品知名品牌,打造鄉村產業發展新引擎。堅持標準引領,以貫標促提質,以提質促增效,創響一批品質優良、質量安全、特色鮮明的區域公共品牌,打造一批高端精品的企業品牌。建設綠色糧倉、綠色果(菜)園、綠色牧(漁)場、綠色加工、綠色園區,開展生產標準化、特徵標識化、產地身份化、營銷品牌化行動,培育一批糧棉油豬牛羊奶等大宗農產品知名品牌,叫響一批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的“土字號”“鄉字號”品牌。

促進農村創業創新升級,增強鄉村產業發展動能。

培育雙創主體,把智創、文創、農創引入鄉村,激發返鄉下鄉人員、田秀才、土專家和鄉創客活力。搭建雙創平臺,創建一批國家農村雙創示範園區(基地),加速資金、技術和服務擴散,帶動產業鏈創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