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嘉主演了楊德昌的第一部電影

張艾嘉主演了楊德昌的第一部電影

青年電影手冊專訪楊德昌導演處女作

《海灘的一天》(1983)

編劇:楊德昌 / 吳念真

導演:楊德昌

主演:張艾嘉 / 胡茵夢 / 徐明 / 李烈 / 毛學維

故事:林佳莉(張艾嘉飾)成長於臺灣南部傳統小鎮的醫師家庭,她和哥哥林佳森(左鳴翔飾)二人自幼接受精英教育,從名校大學畢業。然而,佳莉不願跟哥哥一樣,被迫放棄戀人譚蔚青(胡因夢飾),而接受父親之命所強加安排的婚姻。她毅然離家北上,和戀人程德偉(毛學維飾)在臺北這個急速現代化的城市中結婚定居。

然而,70、80年代經濟起飛的臺灣,商業競爭驟烈,德偉逐漸捲入那個金錢競逐、應酬酒色的世界,最終迷失了自己。愈益感到孤單空虛的佳莉,一日接到電話告知:德偉已經淹死在海邊。她趕赴海灘邊,面對那一具不知道究竟是不是丈夫的屍體。

多年後,佳莉重遇外國歸來演出的譚蔚青,兩人在咖啡廳回憶起舊事。

問:你在《海灘的一天》中很著重都會女性樣貌的討論,請談談你對都會女性的看法。

楊德昌:我覺得在儒家的文化中,女性是很吃苦耐勞、很堅韌的,我們看中國古代的家庭中,掌有實權的總是年長的寡母,言必稱“家有老母”……女人的地位是很高的。直到今天,我們在中國大陸看到一些女性叫賣東西的那股神情,是非常有活力的。反倒是西方文化中的女性,在男性聯機控制的情形下,形成一種難以突破的牢籠,日本更是這樣。在我眼中,臺灣的女性基本上具有相當的獨立性,而都會中的女性是很堅強的。在我的電影裡,好像常常看到男女的衝突,我想,這是“男矛女盾”吧。我希望通過這樣的對立,去探看臺灣社會反映出來的某些元素,以及人性中某些本質的問題。

張艾嘉主演了楊德昌的第一部電影

問:有沒有印象比較深刻的電影?

楊德昌:費里尼的電影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經驗。他的《八部半》我看到第四遍才領悟,第一遍是大二時在臺北看的,我和妹妹看完出來覺得,看不懂呀!妹妹也不懂,可是感覺好像在講什麼。後來有機會再看,第四遍是在美國電視上看的,那次全都看懂了,越看越過癮,整個人完全被它征服。

問:電影裡比較寫實的部分,你比較欣賞的有哪些?電影中哪些部分你會較受影響,比如結構、剪輯等?

楊德昌:那些東西對我來說都是現實的,所以我並沒有太自覺到這些東西。我現在很清楚這些東西和我想說的內容有絕對的關係,形式上的東西我接受的範圍很大。

張艾嘉主演了楊德昌的第一部電影

問:在合作寫劇本時,一般會用什麼方式溝通?

楊德昌:其實我編劇的過程都是一樣,到今天還是一樣的,會有人執筆,然後我最後再整理,到執導的時候再次寫過。編劇其實不能那麼死板地劃分職責,電影就是用攝影機在寫,最後呈現在銀幕上的東西才是寫完的東西。編劇的工作是一定要做的,你必須要有個藍圖讓所有的工程人員有個溝通的基礎共識,以後建築出來的東西是不是跟劇本一模一樣,我覺得就可以有很大的空間。

問:對於青年導演,你有什麼建議?

楊德昌:我跟學生上電影課可以一堂課就講完了,所有的東西其實都在裡面,只是每個細目繁複的程度不同。在這個方面,我覺得應儘量去發揮創作的可能性,不要讓製作的限制影響你。所以到電影學院學東西,是限制了自己的思考能力。譬如說特殊化妝,臺灣的電影本來就沒有很好的特殊化妝,甚至好萊塢的特殊化妝看了就知道是特殊化妝,是假的,那種假的程度無法震撼人。那東西基本上完全要通過創意,如果沒有活潑的彈性的話,創意就會比較吃力,你不讓自己輕鬆自由的話,那東西比較會影響到你。

張艾嘉主演了楊德昌的第一部電影

【摘自臺灣遠流出版社《楊德昌電影研究》黃建業採訪】

張艾嘉主演了楊德昌的第一部電影

導演簡歷:

生於上海,成長於臺北,2007年逝世。

1982年,執導《指望》。

1983年,執導長片處女作《海灘的一天》。

1985年,執導《青梅竹馬》。

1986年,執導《恐怖分子》,獲第23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1991年,執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第28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原著劇本獎。

1994年,執導《獨立時代》。

1996年,執導《麻將》。

2000年,執導《一一》,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