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過去,放過自己——以《周易》解說生命之道

放下過去,放過自己——以《周易》解說生命之道

放下過去,便是放過自己。

人只有在該放下的時候就放下,才能真正的成長起來。

《周易》全篇揭示一個事實,即自然的本相,便是“易”,“易”就是變化,人要在“易”中,學會“生生不息”。

易字,是日月的組合。一個“易”字,包含陰陽,也揭示了轉變和替代的規律。

《周易》囊括了天地萬物的“動態”情形,從形而上直抵形而下,物生物滅,心思情態,無所不包,無所不有序可循。

放下過去,放過自己——以《周易》解說生命之道

“生生之謂易”,這是《周易•繫辭》中的第一個核心概念。第一個“生”指的是生命,第二個“生”指的是生存,其意就是講:生命如何生存。

簡單說,《周易》從根本上指導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如何建立、維護、有機生存。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周易》便是生命之道。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天地代表陰陽,陰陽互動方可令萬物化生,這是一個生命轉化的動態流程。

一個生命的成長,便是一個動態的流程,這個動態流程放在人身上來說,便是人生。

人生境遇,免不了起起落落,有陰有晴,有苦有甘,今日之苦難,或是明日之祝福,今日之圓滿,或是明日之殘缺。

所以,人生若懂得“易”字的內涵,便可從容面對世事風雲變化,“既來之,則安之”,坦坦蕩蕩、瀟瀟灑灑活出生命的本色。

這也是《周易》所強調的“君子,自強不息”的正解。

放下過去,放過自己——以《周易》解說生命之道

佛教有“浮屠不三宿桑下”之說,意思僧人不能在一棵桑樹下連續住上三宿,否則僧人會對這棵桑樹產生眷戀的情懷,便會誤其道,傷其身,而難入空門。

俗話來理解,若人陷在一個局部,便喪失對全貌的瞭解,而不瞭解全貌,人就不知道這個全貌有多宏大,有多壯美,有多奇蹟。

如此,便是辜負了造物主賜予人的生命和天賦,以及更為美好的人生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