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當我在暮色蒼茫中隨著擁擠的人群走出(前門)車站時,巍峨的正陽門城樓和渾厚的城牆慕然出現在我眼前。一瞬之間,我好像忽然感到一種歷史的真實。從這時起,一粒飽含生機的種子,就埋在了我的心田之中......”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在正陽門城樓下仰看

正陽門是明清北京城城牆的重要遺存之一,與故宮同時期建成,雄踞於北京城中軸線之上已近六百年。作為老北京內城的正南門、明清兩代帝都的正門,正陽門在京師諸門中的規制最為隆崇。它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城市佈局、禮儀制度和建築藝術的形象體現,也是老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登上正陽門城樓遠看正陽門箭樓

1419年 明永樂十七年 初建

正陽門建成至今已近600年,其前身是元大都的正南門——麗正門。明洪武元年,即1368年,徐達攻克元大都,改名北平,將其北垣南縮五里新築。永樂元年,即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並定都。永樂十七年,即1419年,元大都南垣南拓二里,麗正門移至今天的位置,名稱不變,數年後改名為正陽門。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1439年 明正統四年 修整九門

正統元年,即1436年,太監阮安等受命對北京城垣進行大規模修整:修造九門城樓、箭樓、甕城、閘樓;各門外立牌樓;挖深護城河,用磚石砌護坡;護城河上木橋改建為石橋。正統四年,即1439年完工至此,正陽門成為一處規制完備、宏偉壯觀的建築群。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1553年 明嘉靖三十二年 增築外城

嘉靖年間,為防禦蒙古部落入侵擬在內城之外增築一圈城牆,但因財力不足,僅修築了南面,形成了北京城“凸”字形輪廓。外城開城門七座。南面正中永定門改為北京中軸線新的起點。嘉靖四十一年,即1562年,外城七門加築甕城,但到清乾隆時期才建箭樓。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1644年 明崇禎十七年 兵火焚燬

明崇禎十七年,即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兵臨北京,分守正陽門的太監棄城投降,起義軍湧入城內,名亡。數十日後請清軍入關,李自成戰敗,率軍撤出北京時防火焚燒宮殿及內城九門,正陽門被毀。清軍重修北京城垣,正陽門得以重建。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1780年 清乾隆四十五年 失火後重新

乾隆四十五年,即1780年,正陽門外商鋪失火,殃及箭樓。重新工程由戶部尚書和珅及大學士英廉負責。完工不久,重修的箭樓即出現閃裂、塌陷等質量問題。英廉等人均被降職,並自行出資再次重修。而工程總管和珅卻被皇帝以“彼時隨從熱河,並未在工督辦”為由,免於罪責。

1849 清道光二十九年 捐資重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即1849年,正陽門外失火延燒至箭樓,雖然修建“工程最關緊要”,但國庫卻無力支付所需銀兩,最後工程款是“仿照外省城工捐資辦理之案”,由“親郡王起, 以及中外滿漢文武大員至四品以上各員,量力捐資”籌措而來。

1900年 清光緒二十六年 戰火毀壞

6月18日,義和團扶清滅洋,抵制洋貨,放火焚燒正陽門外老德記大藥房,殃及箭樓。8月,慈禧太后挾光緒皇帝倉皇出逃,奔往西安。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炮轟正陽門箭樓和城樓。不久,駐紮甕城的英國僱傭軍(印度兵)用火不慎,城樓被燒燬。這是正陽門歷史上損壞最為嚴重的一次。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義和團火燒大柵欄殃及正陽門箭樓的過程

1907年 清光緒三十二年 最後的重建

庚子事變後,被毀的正陽門一片狼藉。1901年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簽訂後,1902年為迎接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回京,在殘破的成臺上用杉篙、葦以綵綢席繞搭建起了綵牌樓以壯觀瞻。隨後直隸總督袁世凱和順天府尹陳璧負責重建,由於檔案遺失,復建尺寸按崇文、宣武兩門的形制酌量加大。1903年動工,1907年竣工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兩宮迴鑾時經過正陽門

1915年 中華民國 改建正陽門

清末,京奉、京漢兩鐵路正陽門站建成後,正陽門周邊人流、車流非常密集。1914年。為緩解交通擁堵,內務總長兼北京市正督辦朱啟鈐向大總統袁世凱提交《修改京師三門城垣工程呈》並隨後主持改建工程。正陽門甕城被拆除;在城樓兩側城牆各開門洞兩座;修建了馬路;箭樓增加了“之”字形登城馬道,並用歐式風格裝修。1915年6月興工,同年12月29日竣工。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美軍在正陽門城樓旁合影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1915年朱啟鈐主持正陽門改建工程施工情形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1915年改建後的正陽門全景

1928年 北平國貨成列館

民國時期,正陽門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舉辦國貨展覽、觀光與放映電影的公共場所。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頒佈“保護國貨”政策,提出振興民族工業,提倡民眾使用國貨。在這種背景下北平國貨陳列館成立,館址設在正陽門箭樓。同年11月正式對社會開放。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國貨陳列館內景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國貨陳列館內景

1929年 孫中山與正陽門

正陽門見證了國民革命先驅孫中山在北京的革命歷程。1912年8月24日、1924年12月31日孫中山先後受袁世凱、馮玉祥之邀乘火車赴京共商國是,兩次抵京專列均停靠在正陽門火車站,受到民眾熱烈歡迎。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1929年5月27日其靈柩經正陽門前往火車站奉安南京中山陵。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1929年5月27日孫中山靈柩奉安南京中山陵經過正陽門

1937年 戰爭陰霾下的正陽樓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7月28日,日軍佔領北平,由正陽門進入北京內城。北平淪陷後,迫於日軍與日偽政府的壓力,1941年初國貨陳列館被迫遷往北海先蠶壇,正陽門箭樓移交給前門區警察分局。正陽門箭樓作為“北平國貨陳列館”的使命結束。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日軍舉行佔領北平的入城式,從正陽門靜茹北京內城

1949年 迎接新時代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式平津戰役總前委的首長、北平市委和北平各界民主人士代表,在正陽門箭樓南。側月臺上檢閱了入城部隊。從此,正陽門的的歷史翻開了新的篇章。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1949年2月正陽門箭樓前歡迎解放軍的人群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解放軍入城部隊經過前門大街

1976年 唐山地震後的大修

1976年唐山“7·28地震”波及北京,正陽門城樓受損。9月北京市政府決定對正陽門城樓進行修繕。工程由北京市建築設計院設計,市房修二公司施工,於次年5月完工。城樓在修繕的同時還安裝了避雷設施。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1988年 保護為主、合理利用

新中國成立後,正陽門得到黨和政府的科學保護。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佈正陽門城樓和箭樓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16日,北京時正陽門管理處成立。隨後,對正陽門城樓、箭樓進行了全國修繕。1990年1月21日箭樓正式對公眾開放。1991年6月29日城樓對外開放。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1990年的正陽門城樓和箭樓

2005年 與時代同行

隨著時代前行的腳步,正陽門不僅發展成為一座展示老北京歷史文化的博物館,同時也在北京乃至全國的重大活動中展現身姿。為迎接2008年奧運盛典,2005年北京市政府投入資金上千萬,對正陽門城樓、箭樓進行了修繕。修葺一新的正陽門為古老而現代的京城更添風采。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2004年10月9日。“中發文華年”開幕式以正陽門城樓為背景在天安門廣場舉行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2006年,正陽門城樓與箭樓

2014年 北京正陽門歷史文化展

2014年6月,《巍巍正陽——北京正陽門歷史文化展》開幕。從重鑰固京師、國門彰禮儀、滄桑六百年和市井大前門四個方面,以正陽門的建造,形制、方位、職司、禮儀、歷史、風俗等多元的角度,用歷史照片、《乾隆南巡圖·啟蹕京師卷》、《乾隆京城全圖》等珍貴文物複製品全面翔實地詮釋了正陽門從始建到今天所蘊涵的深厚歷史文化。展覽運用多媒體、飛遊中軸線等互動方式,形象生動地展示了正陽門的建築藝術和國門地位。

九門之首正陽門的滄桑六百年

乾隆京城全圖局部

正陽門作為北京僅有的一座城樓、箭樓保存完好的封建帝都之門,經歷了六百年風雨滄桑,見證了明清兩代封建王朝和興替更迭,承載了百姓對古老北京城的記憶和感情。今天登上高大巍峨的正陽門,我們可以瞭解到北京城的變遷,感受歷史名城的文化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