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老年医学共铸辉煌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40年,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激增的40年,在这40年中,我国老年医学和医学领域中的其他学科一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

一、我国现代老年医学的兴起和发展

199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10%,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1亿人,占总人口17.3%,其中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图1),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聚焦|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老年医学共铸辉煌

图1 我国老年人口逐年增长

我国现代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的起步时间与国际上差不多,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就顺应世界潮流提出兴建我国的老年学与老年医学。20世纪50年代,北京、上海、内蒙古、湖南、湖北、四川、南京等很多省、市、自治区的老年医学工作者也进行了大量老年医学调查研究、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

1964年11月23~28日,中华医学会在北京隆重地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一届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术会议”(图2)。这是我国一次老年医学划时代的会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我国现代老年医学(modern geriatrics)诞生的象征与标志。

聚焦|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老年医学共铸辉煌

图2 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术会议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1978年,北京医院接受卫生部下达的组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老年医学分册的任务。1979年,老年医学研究组成立,次年经卫生部批准成为老年医学研究室。1980年卫生部成立了老年医学专题委员会,尤其是1981年10月8~12日,在广西桂林召开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次老年医学学术会议(图3),标志着我国现代老年医学重新起步,迈向突飞猛进的新时代,可以认为,这次会议再次吹响了老年医学发展的号角。1984年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老年医疗保健工作座谈会。1995年,老年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成立。

聚焦|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老年医学共铸辉煌

图3 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二、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的发展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成立于1981年10月,选举了委员53名,并为中国台湾省保留1名名额。当时的卫生部黄树则副部长当选为主任委员,并继任第二届主任委员;第三届主任委员由解放军总医院牟善初教授担任;北京医院王新德教授任第四届主任委员;第五、六届主任委员陈可冀院士;第七届主任委员王建业教授;第八届主任委员李小鹰教授,第九届主任委员于普林教授。到目前为止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除中国台湾外各省市均成立了老年医学分会,在诸多老年医学学术团体中,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是实力最雄厚的。

自1991年以来,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先后成立了10个学组和2个协作组,第九届老年医学分会下属学组及组长分别是:老年心血管病学组组长由武汉同济医院张存泰教授担任,老年神经病学组组长由中日友好医院彭丹涛教授担任,老年基础医学学组组长由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黎健教授担任,老年呼吸病学组组长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陈琼教授担任,老年肾病学组组长由解放军总医院程庆砾教授担任,老年流行病学学组组长由北京老年医院陈铮教授担任,老年消化病学组组长由上海华东医院郑松柏教授担任,老年康复学组组长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张鸣生教授担任,老年骨代谢疾病学组组长由江苏省人民医院丁国宪教授担任,老年内分泌代谢学组组长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幼硕教授担任。老年骨科协作组组长由北京医院孙常太教授担任,老年营养和肌少症协作组组长由协和医院刘晓红教授担任。

1993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增设了7位青年委员。此后每届委员会都成立了青年委员会,第九届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于普林教授兼任,第九届青委会共51名青年委员,为学科的后续发展培养和贮备了人才。

三、创办《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等学术杂志

在老年医学领域国内先后发行了《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老年医学与保健》、《中国老年病杂志》、《实用老年医学》、《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心血管病学杂志》等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由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于1982年创刊,初为季刊,1992年改为双月刊,2003年改为月刊。《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先后经历了八届编辑委员会,第一届编委会于1981年组成,总编辑由北京医院陶桓乐教授担任,北京医院王新德教授担任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总编辑,第六、七、八届编委会总编辑由北京医院王建业教授担任(图4),中华老年医学杂志自创刊以来历任编辑部主任有王敏清、王惠芹、张富秀、刘季蓉、于普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在创刊十周年之际,叶剑英、彭真等老一辈中央领导题词做出了肯定与鼓励(图5),创刊二十周年时,吴阶平院士也题词鼓励(图6)。《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版杂志》由浙江医院于2014年创刊。老年医学领域国内这些杂志的出版和发行都为我国现代老年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聚焦|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老年医学共铸辉煌

图4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第八届编委会合影

聚焦|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老年医学共铸辉煌
聚焦|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老年医学共铸辉煌

图5、6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创刊周年题词纪念

四、积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组织我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

1982年在德国汉堡召开的第12届国际老年学大会,我国首次有王焕葆、王士雯两位代表参加,其大会论文集中收集的中国学术论文也仅只有4篇。1987年在泰国曼谷召开的第4届亚太地区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大会上有何慧德、朱志明、曾尔亢等10余位同道参加。如今,国际上的老年医学大会,我国代表积极参会,并组织国际会议和相关论坛。近年来,老年医学领域积极推进老年医学的精品会议战略,提升老年医学的整体会议质量和实际效果,成功地组织召开了中国老年医学大会(图7)、中华医学会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等品牌会议,以及全国老年人常见疾病防治研讨会、中国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产业大会、老年医学金沙论坛、长三角四省一市老年医学会议、协和-霍普金斯老年医学论坛、中南六省老年医学会议、中部老年医学会议、中法老年医学高峰论坛、各省地市老年医学年会等学术会议,为促进国内外、海峡两岸老年医学的学术交流做了大量工作,开创了我国的老年医学学术会议交流格局,这些会议成为我国公认的老年医学学术交流主渠道。除学术会议外,老年医学专家还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聚焦|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老年医学共铸辉煌

图7 中国老年医学大会

五、编撰老年医学的专著、教材

老年医学的专著与教材也在不断的出版发行,如刘梓荣、王新德、赵夷年主编《老年病学》(1985年);何慧德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口地图集》(1986年);袁鸿江主编《老年医学》(1995年);李立明主编的《老年保健流行病学》(1996年);蹇在金主编的《现代老年医学精要》(1999年);于普林主编的《老年流行病学》(2000年、2016年、2018年);成蓓、曾尔亢主编的《老年病学》(2004年);童坦君、张宗玉主编的《医学老年学》(2006年)等。李小鹰教授组织全国老年医学专家编写的《老年医学规范化培训教材》、《老年医学专科医师培训教材》、《内科学老年医学分册》。于普林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老年医学》本科生教材第一版、第二版(图8),在医学院校推动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老年医学》课程;积极推动老年医学在线教育,探索继续教育的新模式,普及老年医学理念,提升老年医学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为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言献策,推动老年医学学科建设。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按照国家名词委的要求,编写老年医学名词。

聚焦|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老年医学共铸辉煌

图8 人民卫生出版社《老年医学》第二版

六、制定老年医学领域临床诊治规范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及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其他兄弟学会制定了临床诊治规范:(1)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07年);(2)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2009年);(3)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0年);(4)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年);(5)钙离子通道阻断剂抗动脉粥样硬化中国专家共识(2011年);(6)老年人心房颤动的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年);(7)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下尿路症状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11年);(8)修订了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2013年);(9)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3年);(10)老年人四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2013年);(11)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2013年);(12)老年人高血压特点与临床诊治流程专家建议(2014年);(13)老年人认知障碍诊治流程专家建议(2014年);(14)老年患者术前评估中国专家建议(2015年);(15)老年人质子泵抑制剂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15年);(16)高龄老年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17)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6年);(18)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19)老年人慢性便秘的评估与处理专家共识(2017年);(20)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21)多系统萎缩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22)75岁及以上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3)肌肉衰减综合征中国专家共识(草案)(2017年);(24)多廿烷醇治疗老年人血脂异常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5)老年人流感和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中国专家建议;(26)老年人慢性胃炎中国专家共识;(27)消化酶制剂在老年人消化不良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8)老年人慢性肾脏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29)老年人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年);(30)血管衰老临床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

七、全国与各地老年医学研究所、医院老年病科不断增加和完善

继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成立以来,全国各省、直辖市先后成立了各地老年医学研究所。目前,大的三甲医院都成立了老年医学科。2013年,李小鹰教授牵头拟定了“老年病专科医院基本要求”和“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基本要求”,并以此为标准尽快规范各地老年病医院和老年病科建设。

根据老年医学学科组成的特殊性及我国老年医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自2010年9月21日受卫生部委托,王建业教授和李小鹰教授带领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全体专家经过近3年的努力,制定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老年医学科评分标准”。由当时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全体专家对申报的90余家医院基本条件进行了审查,按照评分结果推荐出30家医院纳入老年医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范畴。

2015年3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式批复同意在北京医院设置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国家老年医学中心的成立,将使老年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临床医疗、康复护理与公共卫生政策、健康管理融为一体。国家老年医学中心的建设发展将以国际视野的眼光,积极开展对我国老年相关疾病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示范、推广适宜有效的诊疗技术;开展老年医学人才教学培养;承担全国老年医学临床转化研究;及时将国内外临床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并进行有效推广等。国家老年医学中心未来将是融医疗、护理、科研、教学、预防、管理及政策制定的“七位一体”功能的老年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的核心机构。2018年5月,国家老年医学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同时召开了由北京医院和Wiley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英文版)AGING MEDICINE杂志(图9)创刊仪式。

聚焦|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老年医学共铸辉煌

图9 AGING MEDICINE杂志

2016年7月,北京医院等六家医院又获批成为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心致力于在老年疾病防治领域进行体制与机制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资源,推动临床研究,形成覆盖面广、临床资源丰富、管理规范、稳定可靠的临床研究网络,建立完善临床研究高效、可行的运行机制和规范,从国家层面前瞻性、针对性地解决老年疾病防治中的关键医疗技术问题,推进我国老龄健康的科技支撑工作。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采用“三级平台网络”构架:以北京医院为中心单位,与62家单位形成协同研究网络,其中包括21家协同创新核心单位,41家协同创新合作单位,覆盖全国范围内老年医学的优势专科。中心单位(北京医院)作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的一级平台,负责协同研究网络的总体规划、组织建设与运行管理;协同创新核心单位作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的二级平台,以多家在老年病学领域具有较显著学术与技术优势的大型医院组成,在其所侧重的领域协助中心承担研究规划、设计、管理并执行研究任务,必要时可以履行区域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职能,与中心单位共同打造符合国际规范的临床研究平台;协同创新合作单位作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的三级平台,作为重要的参研基地、辐射和推广基地,从而构建全国性多中心临床研究网络。

八、国家战略引领老年医学领域科研

在国家“九五”期间开展了对中老年人2型糖尿病、原发性骨质疏松、老年期痴呆及帕金森病等重点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截至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高科技计划、“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攻关课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专项(自2010年起)都增加了老年医学项目,这些都极大的推动我国老年医学的蓬勃发展。2018年7月6日,北京医院作为牵头单位编制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指南。本专项突出“战略前移、关口前移”,以健康维持和健康促进为重点,为加快培育健康产业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针对当前老龄化社会的需求,重点建设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二是聚焦老年医学关键、核心问题,加强临床医学研究,加快诊疗新策略的产出,制定“中国方案”;三是注重医老养老的体系建设,加快养老服务的普及推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列于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后形成的新五类国家级科技计划中,是“十三五”期间科技部首次推出的、以老年医学为核心、当属本领域资助强度最大的国家级项目。

我国现代老年医学近40年来的历程,已从兴起迈向飞速发展,一代代老年医学工作者的辛勤汗水推动了我国老年医学事业的发展、共创了老年医学辉煌。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老年医学工作者应有更广泛的视野、更远大的目标,积极推动实现健康老龄化,共同谱写新时代老年医学的壮丽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