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明朝皇帝都是“聾子”、“瞎子”,原來個個都是“冤大頭”

說皇帝是個冤大頭,只是泛泛而論。比如朱元璋殺人如麻,為了一個空白申報單問題,也就是我們歷史中常提到的空印案,竟然不分青紅皂白的殺掉了數千個在“空白介紹信”上蓋章的官員。如此過激的行為朱元璋不僅不是冤大頭,甚至連“睚眥必報”來形容他也顯得太弱了!不過明朝16個皇帝,像朱元璋這樣的充其量只有一個半,如果放寬標準的話能算兩個半,百分之十幾而已。所以我們再說明朝的皇帝當冤大頭這個事上準確率應該在百分之八十之上。

難怪明朝皇帝都是“聾子”、“瞎子”,原來個個都是“冤大頭”

皇帝被糊弄

錢能是曾是成化、弘治年間著名的大太監,奉成化皇帝之命鎮守雲南。鎮守太監這個崗位最開始是明初的皇帝洪熙設立的。因為皇帝不放心自己手下的官員,所以就派這些經常在自己身邊服侍的太監去下邊監督。其實,這樣做是很有必要的,明朝的官員經常糊弄皇帝。雖然之前皇帝也建立過一些監督機構比如派監察御史去下邊做巡查,但是這些監察御史常常會被下邊的官員收買,甚至更過分的是有些御史會強迫著官員來賄賂自己。所以,派遣太監們下去替皇帝盯著,已經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式博弈第三回合了!設身處地的替皇上想想,我們不得不佩服皇帝的良苦用心。

但是錢能這個人也非常樂於被大臣們收買,皇帝的最後底牌被收買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更嚴重的是這些鎮守太監們的權力非常大!在他們有合法傷害眾人的前提下,底下的官員也不敢不給太監們貢獻好處。

難怪明朝皇帝都是“聾子”、“瞎子”,原來個個都是“冤大頭”

當時雲南有一個姓王的土財主,靠著販賣檳榔發了財,當地的人都稱他為檳榔王。錢能聽說了,便把這位姓王的財主抓了起來,道:“你是個老百姓,竟然敢妖言惑眾,膽敢稱王!”史書上沒有用過多的筆墨描述這位檳榔王的反應,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聽到這個罪名後一定汗如雨下!這個王財主深知這個罪名的可怕,史書上記載他“盡出其所有”,才算逃過一劫。耳目就這樣把皇帝糊弄了!

難怪明朝皇帝都是“聾子”、“瞎子”,原來個個都是“冤大頭”

皇帝猶如瞎子

為什麼說皇帝猶如瞎子呢?因為平民百姓的情況,郡縣裡瞭解很少。郡縣裡的情況,朝廷又比較不瞭解。朝廷的情況,皇帝也不夠了解。開始於一點隱瞞和寬容,最後結果就是完全的被矇蔽。

難怪明朝皇帝都是“聾子”、“瞎子”,原來個個都是“冤大頭”

事實上,在充分展開情況下,老百姓想要和皇帝通上聯繫,他們之間有七道信息關卡!第一關,老百姓先直接和衙役接觸,而衙役往往都不一定會幫著你。第二關,衙役要向書吏彙報,這還只是個開始。第三關,書吏向州縣的官員彙報。第四關,州縣官員向府一級的官員彙報。第五關,府級官員向省裡彙報。第六關,各省的官員向中央各部彙報。第七關,中央各部向內閣大臣彙報。信息呈現在皇帝面前已經是第八站了,即使在最理想的狀態下,也不能指望信息經過這麼多層的傳遞後仍不失真。

難怪明朝皇帝都是“聾子”、“瞎子”,原來個個都是“冤大頭”

尤其是信息在經過各道關卡的時候,肯定會被重新加工。在無數信息中,注意到了什麼,沒有注意到什麼,什麼話不能說,忽略什麼等等,這都是各級官員每天都要做出的選擇。

最終擺到皇帝面前的已經是嚴重失真扭曲的情況,在這種小眼篩子裡漏出的一點問題,擺到皇帝面前之後,也未必能得到短跑的處理,這也為難了皇帝們了!

難怪明朝皇帝都是“聾子”、“瞎子”,原來個個都是“冤大頭”

我們說皇帝是個冤大頭,是把皇帝作為天道的代理人來說的,他作為個人可能非常的貪婪和苛刻,甚至帶頭糊弄天道。1644年4月24日,李自成兵臨北京城,25日午夜剛過,崇禎皇帝來到景山的一棵樹下,他在自己的衣服上寫下了遺書,不過他的怨恨好像並非發向李自成,而是怨恨那些不斷糊弄他的官僚。

難怪明朝皇帝都是“聾子”、“瞎子”,原來個個都是“冤大頭”

他寫道:我自己有不足,德行不夠,惹來了上天的怪罪。但這一切都是由於諸臣誤我。崇禎的怨恨是有道理的,他在位十七年,受到了無數慘不忍睹的欺騙和糊弄,直到他上吊前的幾個月,他的首輔大臣還狠狠地糊弄了他,把一次本來沒有打起來的戰役吹噓成大捷,然後大受獎賞!

皇帝被糊弄,真是有苦說不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