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學|教師如何讓學生寫出好作文?


新教學|教師如何讓學生寫出好作文?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組成部分。作文是學生用詞、造句、佈局謀篇的一種綜合能力的反映,是語文教學成敗的一個重要指標。目前的作文教學中存在著許多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確實值得思考和改進。

其主要表現為:

(1)老師為教作文而教作文,學生為作文而作文,老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2)閱讀和寫作嚴重脫節,讀寫不能有機結合;(3)教師過多地重視作文形式和技能的訓練,忽視學生作文內容的指導,導致小學學生作文內容千篇一律,題材枯燥單調,說套話,說假話,缺乏童趣,缺乏真情與活力,缺乏個性化的作文;(4)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評價呆板、守舊、不靈活;(5)依賴模仿,學生把作文選看作文的“法寶”,每逢老師佈置寫作文,總離不開參考和模仿,離不開偷樑換柱、改頭換臉,弄虛作假;(6)重教師批改,輕學生批改;重結果,輕過程……


分析產生以上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1)應試教育的陰影仍在干擾著素質教育的實施;(2)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由於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電視、電腦正逐步代替了看書、讀報;打電話代替了日常的書信;上網什麼東西都是現成的,一切都可以下載,因此部分學生產生了“讀寫無用論”的觀點。

上述問題,直接影響著作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作文教學是個大課題,當務之急,我認為我們首要的是儘快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進我們當前的作文教學。

一、心動才有行動:弘揚祖國語言文字,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要結合語文課的閱讀教學,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我們勤勞智慧的祖先留給了我們無窮無盡的文化瑰寶,這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中華民族所特有的獨一無二的方塊字,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創造力,是民族精神的物化表現;那數不勝數的膾灸人口的優秀文化作品,猶如浩浩蕩蕩的文化長河,承載了中華文化的思想精髓。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尤其是作文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操,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心動不如行動:利用一切途徑和手段,激發學生寫作熱情。

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最重要的方法莫過於給學生創造大量的實踐機會,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最直接的方法是寫形式多樣的命題日記。可寫人、可寫事、可評論、可建議、可意見、可寫心理活動說明書、可編廣告詞、可寫多樣書信、可寫詩詞等,另外每節課還可以增加一個七嘴八舌說的時間,為寫積累素材。寫的過程中減少清規戒律,寫有趣的話題,隨隨便便寫,想怎樣寫就怎樣寫,怎麼高興就怎麼寫,怎麼有趣就怎麼寫。用實實在在的話,寫實實在在的事,抒實實在在的情,講實實在在的理,讓學生“我手寫我心,我筆抒我情”,說不定能寫出一些使人願意讀的文章來。

“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是寫文章的最高境界,而那些“真善美、假惡醜”從哪裡來呢?從生活中來。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激情是寫作的動力。教師的作文課堂教學,除了幫助學生取捨寫作素材,傳授一定的寫作規範和寫作技巧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必須利用一切途徑和手段想方設法激發起學生的寫作激情。因為感情、熱情、激情、愛情是激發人們寫作慾望的最基本、最內在的心理因素。你只有充滿對父母的熱愛之情、感激之情,你才能寫出充滿真情實感,讓讀者感動的文章來。一個人只有在“情動於心” 的時候,才可能有“ 欲罷不能” 的表達慾望。一個“ 無動於衷” 、“ 心如死灰” 的人,是什麼都寫不出來的。但是無論什麼人,無論在什麼時候,感情的產生,都離不開外界的有效刺激。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李白雖然是才高八斗,但是如果沒有酒的刺激,也是寫不出詩歌來的。魯迅,是我們中國的文豪。留心觀察魯迅先生的每一張照片,很少有不夾著香菸的時候。幸好當時沒有“抽香菸有害健康” 的公益廣告,要是魯迅戒了煙,我們就得不到那麼豐厚偉大的文學遺產了!大家想一想,像李白、魯迅這樣的文學天才,都要靠喝酒、抽菸來刺激神經,激發激情,才能寫出文章來!我們的小學生才剛剛起步學寫文章,怎麼會不把寫作文當作心中的魔鬼呢!

新教學|教師如何讓學生寫出好作文?


當然,我們在教小學生寫作文的時候,讓他們喝酒、抽菸是不妥當的,但,我們可以搞點活動,做些遊戲,創設情境,組織參觀,實物展示、進行採訪、角色表演、進行比賽或藉助多媒體教具的直觀運用,在激發孩子們的感情上下點功夫,還是可以的。打比方來說,語言文字是“硬件”,而感情波濤是“軟件”,“硬件”離不開“軟件”的支撐,否則就蒼白無力,因此,在寫作教學中,必須花費一定的氣力促使學生產生寫作的激情。有了寫作激情,就有了寫作的速度,寫作的質量也就有了保證。

三、改革傳統指導程序,提高常規作文教學效益。

(1) 改革作文的命題方法,拓寬學生的作文範圍,放話、放形、放量。

傳統的作文命題總要加上不少的限制,把教師的意志強加於學生,學生作文時往往只能在狹窄的範圍內考慮限定表達的內容,扼制了學生的思想,減弱了學生的作文興趣。我們要遵循“命題內容與生活相結合的原則” ,就是讓學生寫自己的生活,說真話,抒真情,從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寫起。

命題時,教師要儘可能把題目範圍出得寬一些,靈活一些,能夠使學生髮揮想象,擴展思維。如:《一件讓我—— 的事》(高興、傷心、難忘、激動、自豪、後悔、痛心、感動、擔心、流淚、驕傲。)

(2) 精心設計課堂作文指導,事事時時抓住教學敏感。

在課堂作文指導的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指導步驟,目的在於啟發學生打開作文思路。

有人也許會說,今天學生的生活太單調了,每天吃飯、睡覺、上學、放學,缺少有意義的生活,所以也就寫不出有意義的文章來。這或許不是理由。

打開《紅樓夢》這部偉大的著作,大概寫吃飯和睡覺就佔據了全書的最大篇幅。讀讀其他世界名著,大多是寫吃飯和睡覺的內容比較多——再偉大的人物,也首先必須吃飯、睡覺,而不是一天到晚都在做驚天動地的事!所以在許多著名的文學作品中,大多以普通生活為主要材料。反過來說,許多著名文學作品就是因為寫好了吃飯、睡覺等日常生活,才真實地反映出了生活本質的某些方面。

其實,今天的學生不是沒有生活,而是沒有在看來平淡的生活中發掘出它們的情趣和意義;不是生活不夠豐富,而是不會在看來單調的生活中體驗它們的啟示與波瀾;也不是生活太單調,而是我們做教師的沒有手把手地教會他們採頡生活浪花的方法。一句話,問題在於我們的學生是否做了一個有心人,能不斷地發掘它、觀察它、理解它、體會它和感悟它。例:一學生把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錯拿別人飯缸而引發的誤會一事作為素材,精心設計,妙筆生花。

其實,今天孩子們的生活比起少年時代的魯迅先生來,不知道要豐富多少呢!魯迅看到過電視嗎?沒有!他只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那麼狹小的一塊空間,那才叫做生活單調呢!

另外,教師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教學敏感。其著眼點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抓住寫作題材,寫好作文。教師對學生周圍發生的情況要冷靜思考,是否有積極意義,是否值得寫作,是否有助於練筆,要及時地有選擇、有目的地指導。如《班上的幽默大師》《我們這個大家庭》《我們的語文課》《書法老師談自己》《清潔工爺爺你好嗎》《我們的家長會》等。通過這種途徑使學生明白“文章即生活,生活即文章”,發揮語文“工具性”的特點,使寫作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工具,引導學生把習作當成自己的良師、夥伴、知己、心靈驛站......有了歡樂,把歡樂寫成文字,歡樂就會增加;有了不悅,把不悅付諸筆端,不悅就會減半......

(3)讓學生寫“現在進行時”

我們都熟悉這樣的情況。年紀越大的人,對於“現在進行時”的記憶就越模糊,對於“過去完成時”發生的事情往往很清晰。我們的爺爺奶奶最喜歡嘮叨的就是年輕時的事情:“想當年…我......”,而對於今天早晨發生的事情,譬如說吃了什麼早飯,可能就記得不太清楚了,所以他們大都喜歡寫回憶錄。

而小學生恰恰相反,他們最感興趣的大都是“現在進行時”的事情,而對於“過去完成時”發生的事情卻經常忘得一乾二淨。小學生對於現在進行時的生活事件,最善於記敘;對於“現在進行時”的感情最容易表達。

如:要求學生寫《商店的櫥窗》,由於沒有“現在進行時”的生活經驗,小學生一般不會寫,也寫不好,教師的指導也不著邊際。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拿好紙和筆,帶他們到一家商店的櫥窗前進行現場觀察。孩子們通過自己的眼睛觀察,通過自己的小手觸摸,加上自己的現場記錄,回到教室再正式作文,學生們就很容易把文章寫出來了,而且寫得很真實,詳細,具體。所以,一個優秀的記者總是能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寫出來的文章才有血有肉,鮮活真實。

新教學|教師如何讓學生寫出好作文?


(4)讓學生參與批改

修改是文章寫作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古人說:“作十篇不如改一稿”,通過修改可悟出許多作文的道理,消化寫作知識,提高寫作能力。

批改的形式很多,如教師細改、學生互改、師生共改(教師寫出分數或等級,粗

略指導,再由學生細改)、分組評改、很直接有效的一種方法“面批讀改”(學生讀文,先發現其存在的問題,然後由老師指點口評,再由該生寫評語自結)。

老師們,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學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一如既往地投入熱情,傾注心血,揮灑汗水,在新一輪課程的大背景下,努力使作文教學走向綜合、走向開放、走向情感化!

本文來自:濮陽雙語實驗學校 ,未見署名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