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保險買對了嗎?

你的保險買對了嗎?

保險讓一切更簡單

社會在進步,保險在發展,好多家庭都開始關注保險,主動或者是被動的購買保險,近幾年的數據可以看到,保險行業每年的成長率都在20%--30%。但是,在老百姓的口碑中,保險的名聲也不是很好,總是聽到各種關於保險的負面報道,負面新聞。既然發展很快,那為什麼又會有這麼多負面的東西呢?原因有很多種,比較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購買的保險不合理,沒有為客戶真正解決客戶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要買保險,請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買保險,合同下來之後一定要看合同,看條款。保險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管的,他是分的很細的。

保險是家庭財務的“守門員”

你的保險買對了嗎?

馬斯洛需求定律

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人的五大需求中,人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後需要滿足的就是安全了。在個人家庭理財金字塔中,保障型保險就屬於最基礎的第一層面。先安排基礎保障,再考慮各種投資,千萬別拿投資代替保險,也千萬不要把保險當成投資。

傳統的壽險好比家庭財務的守門員,避免家庭財務由於風險陷入危機,屬於避害型產品;而股票和基金投資好比家庭財務“得分”的前鋒,肩負家庭資產增值任務,屬於趨利型產品。保險和其他各類投資理財工具各司其職,佔好各自的位置,整個家庭理財才能順利、圓滿。

在足球比賽中,人們常常為前鋒射門喝彩,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守門員,前鋒再出色想贏得比賽也是非常難的,一旦大後方失守,前面所有的努力幾乎都是白費了。一個家庭,如果沒有基礎的保障,即使理財做的再好,一場大病有可能就將前面所有的付出化為烏有。為了確保家庭的未來更美好,請為你的家庭財務配置好“守門員”。

你的保險買對了嗎?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選擇適合的保險保障

對於不同年齡段、不同家庭結構狀況、不同財務狀況的人士而言,大家的具體保障需求也不盡相同。只有正確認識自己的需求,才能選擇合適的保險產品。

人壽保險的種類繁多,傳統保障類產品可以分為壽險、意外保險、養老保險、重大疾病保險、普通醫療保險等,還有新型的分紅保險、投資連接保險、萬能保險等。從順序上說,大原則應該是先安排保障類產品,後考慮理財投資類保險。

  1. 20~30歲左右的單身期,第一順位保單應該是意外險保障,然後可以輔之以部分的定期壽險和醫療保險。因為對於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而言,買份高額的壽險幾乎是不現實的,這個階段的經濟能力有限,還在創業或打拼,還要為買房、買車做準備,意外險是這個階段必備的第一張保單。意外險提供生命與安全的保障,功能是身故給付、殘廢給付,而且費率低保障程度高。買一份意外險是對生命的保障,更體現了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償。
  2. 到了30~40歲的家庭成長期,如果自己成為了家庭的主要收入者,那麼第一順位是給自己安排好壽險保障。壽險保障可以根據經濟能力不同選擇定期壽險或終身壽險。兩者保障功能完全一致,都可以在不幸發生身故(無論是意外情況導致還是生病引發的)時獲得理賠,有些壽險產品也可以對傷殘進行保障。第二順位的保單應該選擇意外險,補充身故或殘疾的保障額度。然後,第三順位應該是考慮自己的重大疾病保險。第四順位是考慮普通住院醫療保險或醫療補貼保險,以彌補普通疾病帶來的收入損失。
  3. 在一個家庭成長的階段,除了夫妻雙方特別是家庭支柱一方的保障外,我們當然也不能忽視孩子的保障。對於孩子而言,我們建議將重大疾病類保險作為第一順位選擇,因為現在兒童大病的發生率也在逐年上升,其次是孩子的意外傷害類保障,第三順位再考慮孩子的教育金保險。
  4. 成年人到了40歲以上,健康醫療和養老保險迫不及待需要全面拉高,此時對於家庭支柱而言,第一順位的保險安排應該是重大疾病保險,第二順位可以考慮養老金收入類保險。購買養老保險之前,要算清楚以後每月能拿到多少錢,能拿到多少歲或者多少年。養老金的領取分兩種形式,一種是每月領固定的金額,另一種是逐年遞增,應視不同情況與經濟承受力而選擇。
  5. 50歲以後,醫療和養老成為基本的兩大問題,需求度並沒有降低,但已經很難購買。反倒是隨著年齡增長健康狀況下降,骨折等意外身故比較容易發生,因此50歲以上的老年人不妨再次將意外險(特別是含有骨折等老年人常見意外病症的)保障作為第一順位選擇的產品,如果能選擇到醫療保險自然更好。
你的保險買對了嗎?

適時調整 確保萬全

不斷調整保險配置

也正因為年齡、家庭結構變化、收入和家庭財務狀況變化都會影響個人及家庭成員對不同保險產品的需求變化,因此要提醒大家,最好每兩年檢視一下自己的保單,原有的保障是否能夠滿足現階段的需求,是否該做些調整?若能根據個人和家庭具體狀況按需選擇合適的保險,並隨著家庭變化而做符合切身需要的調整,進能逐步為家庭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保障體系,真正發揮保險的“家庭財務守門員”作用。

你的保險買對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