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資產”難覓 高收益信託銷售火爆

“我這兒沒啥額度了,要買產品請抓緊呀!”臨近春節,投資人方先生(化名)收到了來自信託公司朋友的消息。出乎他預料的是,因手頭資金到賬僅晚了一天,之前財富顧問幫他預留的產品額度已經沒有了。

這並非個案。記者從多家信託公司瞭解到,自2018年末至今,部分集合信託產品銷售火爆,出現供不應求。業內人士稱,在經濟下行環境中,優質資產成為機構爭相追逐的對象,疊加流動性漸趨寬鬆,收益率持續高企的信託產品備受投資者青睞。

信託產品銷售火爆

“小合同產品一直很搶手,尤其是1年期的中短期產品,更是供不應求。”華東某信託公司財富管理部人士告訴記者。該人士透露,當前的信託客戶仍以低風險偏好為主,喜歡購買固收類產品,對於權益類信託產品興趣不大。

記者瞭解到,當前不少信託公司均存在小合同(小額)產品銷售火爆的情況,那些起始額度在100萬至300萬元的信託產品備受投資者青睞,有些優質項目甚至被“秒搶”。

據用益信託的統計數據,2018年發行的集合信託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達到7.94%,相較貨幣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優勢明顯。業內資深研究員袁吉偉認為,在去槓桿政策以及房地產企業、平臺企業資金需求的推動下,2018年信託產品收益率追隨銀行信貸定價持續上升。尤其在銀行理財收益率下行、P2P“爆雷”的情況下,信託產品投資凸顯出了較高的性價比。

這一情況延續至今。信託業內人士稱,隨著市場流動性漸趨充裕,資金利率水平不斷下行,大部分固收類產品的收益率也隨之下滑,但集合信託產品的收益率卻仍維持在高位。記者梳理發現,近期發行的集合信託產品主要以基礎產業信託為主,且相當一部分產品的年化收益率達9%以上。統計數據也顯示,今年1月份集合信託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8.29%,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可見一斑。

“好資產”難覓

進入2019年,隨著市場流動性的改善,部分信託公司人士反映,去年行業遭遇的資金緊張情況目前已有所緩解。“新年首月的發行情況也證實了當前的產品募集不再像去年某些時候那樣困難。”某中型信託公司人士向記者透露。

然而,在宏觀經濟仍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信託業或面臨優質資產匱乏的情況。“今年的資產荒是結構性的,就是好資產越發稀少。”某信託公司證券投資部門人士透露,“從我們做資本市場業務的角度來看,年初已經有非常明顯的趨勢了,比如平銀轉債發行獲得了大比例的超額認購,同時又有一些轉債,連原股東都不願意參加配售。”

袁吉偉則認為,今年企業的經營績效壓力依然較大,加之部分企業高槓杆運行,信用風險壓力仍較大,這也導致優質資產規模進一步縮減。加上目前金融機構的風險評價標準比較同質,機構都傾向於追逐同類型資產,造成了優質資產的稀缺。

至於破解之道,袁吉偉表示,信託公司相對可行的舉措還是要通過關注基建、房地產調控政策的變化,合理配置優質房企、城投類債券,也可加大優質企業的長期非標資產的配置。此外,信託公司也可投資部分具有權益特性的資產,抓住權益市場的增值空間;與此同時,消費、新興產業的潛力也值得挖掘。總之,應對今年優質資產稀缺的局面,信託公司需增強專業化水平來提升資產整合和運作能力。

本文源自上海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