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折騰怎麼混好職場

不折騰怎麼混好職場

職場本就是江湖,從不缺風雨,未曾平靜過。

但凡碰到初入職場小白和你淡淡地說道:“我嘛,就想安安靜靜,認認真真把手頭工作做好”之類時,必然當頭棒喝,狙擊破碎其想法。然後一陣激烈言辭教育爾爾。

“這個地方不是你家,你想怎樣對於平臺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司想怎樣,老闆想怎樣,客戶想怎麼,最不重要的就是你想怎樣……”一陣狂風暴雨後,一切歸於平靜,就好像該盡的義務已履行完畢,一身輕鬆。

到今日,除了言辭和感情色彩上覺得太過突出和激動需要收斂外,並無不妥。有些認知越早知道越好,倒不是怕走彎路而是儘量少經歷糟心事、無聊事、詭異事罷了。

公司提供的是一個平臺,它最大的作用是鏈接。產品與市場,生產者和客戶,經營者與渠道商等等。鏈接的作用是產生能量,要想保持能量的充足唯有繼續不停地鏈接,不停地運動。由此平臺生存前提清晰可見,作為平臺中一員又有誰能夠在運動洪流中置身事外,做個純粹“歸隱仙人”?平臺裡所有參與者圍繞著鏈接本身釋放力量,帶來價值。

既然環境不讓人消停,逼著你不停折騰。為上計,順應潮流,盡放自我,使勁折騰。

一位前輩曾在正式場合闡述過他是如何通過“內外兼修,表裡如一”式折騰來完成職場逆襲,換來通達捷徑的套路。有理有據,甚是抓人,是為引,做個簡單總結。

要探尋神秘內心,先問自己三個問題。你是誰?你能提供價值於組織是什麼?如何持續保持價值?

第一個問題有關“定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工作職責,在平臺處境等。有個正確且明晰定位能我們少很多不切實際幻想,這年頭能夠深度專注做點事情是一件特別奢侈多麼牛逼的技能吶。

第二個問題提煉“價值點”。價值決定價格,人在職場中本是交易品,利用價值越大自然價格越高,工資也就越多。如果你替代率高,那還有什麼好抱怨,趕緊提升自己對於組織價值點才是正事。

如諮詢顧問,銀行客戶為什麼要請一個從來沒在銀行工作的人來解決銀行存在問題?明明自己經驗更加豐富。缺什麼?諮詢顧問可以提供他們不曾擁有的廣度,橫向對比,拿這家銀行和全國不同的銀行作分析,得出合適結論和建議;諮詢顧問可以提供思維模型,幫助客戶把十幾年經驗進行梳理提煉並結合目標要求建模新的突破方向和思路。

第三個問題有關“源泉”。既然找到了價值點,提供穩定的,持續的,高質量價值顯得更加關鍵,絕對殺手鐧和混職場利器。前輩說,他為了鍛造自己的天兵神器,一直死磕自己。因為從事智力工作,販賣知識為生。他老人家每天5:30雷打不動起床,深度閱讀2小時,週末參加各類學習型組織砥礪思想,提升認知,晚上回家寫作1.5小時。循環反覆,習以為常。他取了一個好聽名字“牛逼地死磕到底”。

戲謔又可愛,我想,死磕的真意就是折騰吧,有點“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感覺。

做任何事情的動因由內而外最為堅固和持久,愈發認真和值得信任。

外求“折騰”技能多如牛毛,如何做到關鍵人、關鍵事上最值得說道和尊敬。

職場平臺上誰是關鍵人?老闆、高段位同事、(重要)客戶。聽過一句話“如果你的能力不能被關鍵的人知道這本身就是沒能力的表現”話糙理不糙。

職場平臺上哪些是關鍵事?因崗而異,KPI考核指標、業績相關、涉及平臺核心關切都算

假如你作為某平臺員工,知道公司在快速擴張,急需新人大量補位,作為公司老人,該做什麼?正確的解鎖方式:不說二話,迅速投入到公司培養新人行列中,主動找到老闆或者部門負責人請纓擔起幾位甚至更多(最大限度)新人“老帶新”工作,然後在執行過程中適當釋放培養數據和近況,並最終用合適時間高質完成培養工作。

有意義折騰一般滿足公司重視及職責成果兩項指標。光有執行沒有結果,那豈不是變成無止境口號和作秀,任何折騰的底層設計都是用紮實的成果鋪就,無它。

集合上述關鍵人和事精妙分析,應該能夠盤算出該如何外求地有意義盡情“折騰”了吧。

站立在職場江湖的風雨中,屹立不倒。練好內功,磨練意志。學習技法,應對變化。

我們自己首先不能安靜,既有平臺的不可逆要求也是自我的生存需要。

從此,關注重要的人和事,相信執著和時間,積極期待美好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