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薈萃山,又名鄶對山,凌雲山,灰堆山,薈翠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禹州市、新密市交界處,海拔約1000米,山山頂有祖師爺廟。因與古鄶國國都正對而得名,為古鄶國、以及後來鄭國、韓國的軍事要地,有鄭韓長城綿延至東百尖山約十公里,附近有歷代修築的古寨十餘座。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具茨山系海拔500米以上,最高點海拔787.8米。山峰有:薈萃山、寨山、函嶺山、觀北嶺、青龍山、耬鏵山、石牛山、老山坪等。相傳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修德振兵,統一華夏的地方。同時由於在具茨山發現歷史年代不明的大規模巖畫、石質城堡遺址和東方巨石文化而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原所長譚其驤同志考證:有熊部族活動的主要區域就在今禹州市北部大隗山以南、潁水以北、薈萃山以東、古城,郭連以西這大約700平方公里的範圍之內。禹州市位於河南省中部,號稱是華夏民族之根,被譽為華夏第一都,原因就在於此(禹州的同胞們應該感到無比自豪啊!)。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薈萃山傳說

在中嶽嵩山東約40公里處,有一座不大的山峰叫薈萃山,海拔790多米。站在山頂眺望四周,一座挨一座的小山包鱗次櫛比,眾星捧月般護衛在薈萃山的周圍,使薈萃山如鶴立雞群,高高聳立在群山之中。仔細看來,酷似一朵盛開的月季花。這裡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薈萃山不叫薈萃山,而叫灰堆山。當時,灰堆山十分高大,與中嶽嵩山不相上下。民間有順口溜說:“嵩山高,嵩山高,比不上灰堆半截腰。”誇張地說灰堆山比嵩山還要高大。那時,兩座山峰遙遙相對,各領風騷。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當年,玉皇大帝剛剛封罷嵩山,突然有一天,刮來一股旋風直衝灰堆山而去,頓時,飛沙走石,瀰漫天際,只見那旋起的沙土石狂雨般傾瀉在灰堆山頂,使灰堆山愈積愈高,很快比嵩山高出了許多。這時,玉皇大帝得到稟報,大驚,失急慌忙下了詔書,急令主管這裡的山神速去鎮壓灰堆山。因為,嵩山是玉皇大帝封過的,金口玉言,誰要高過嵩山那還了得!當時,正在南頂山修煉的山神接到詔書,頓時慌了手腳,連鞋子也顧不上穿,赤手空拳,急忙趕到灰堆山附近。山神搭眼望去,只見狂風捲著沙石愈刮愈大,愈刮愈高,灰堆山的主峰直向藍天刺去。山神無計可施,急得團團亂轉。他想到詔令難違,更害怕玉皇大帝降罪於他,便心一橫,隻身躍上灰堆山頂,用力往下坐去。只聽得“噗刺――轟隆”一聲巨響,沙土石四濺開去,灰堆山被坐下去一大半,四濺的沙土石紛紛落向四周,霎時,一切歸於平靜。於是,一座座環繞著灰堆山的小山包便形成了。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灰堆山終於被鎮壓下去了,從此,它風姿難展,寂然無聲,再也抬不起頭來了。多少年來,它平淡無奇,默默無聞,只好屈蹲在嵩山的腳下,成為它的隸屬。

後來,為了紀念山神開山劈地的功績,不知哪朝哪代人在灰堆山頂為他修建了一座廟堂,尊山神為祖師爺,並樹碑立傳,讓後人歲歲慶賀,代代供奉。當年,因山神鎮壓灰堆山時是赤著腳板來的,害怕山神刺傷了仙腳,所以,山上便沒有一棵蒺藜的生長。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再後來,不知哪位文人嫌灰堆山的名字土氣,搖筆一改,灰堆山便成了薈萃山了。而在當地民間仍然稱這座山為灰堆山。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與當地民間傳說有出入,有古詩為證:蕩魔天尊走北斗,鄶對阻路凌雲愁。三歇三癱至絕頂,九思九想歸途憂。仙足踏下三千丈,人間秀出二百丘。二百仙山朝何處,東西兩尖冠冕旒。其中兩尖指的是東西二百尖山,蕩魔天尊指的是祖師爺。鄶對山【今名薈萃山】、百尖山等是古鄶國、鄭國的軍事屏障,山上古長城、古寨遺蹟猶存,是古鄶國、鄭國以及後來的韓國拱衛京畿的名山。也是禹、密、登毗鄰區域的一大勝景,是追思懷古的理想去處!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禹州、登封、新密三交界之薈萃山風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