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漣水人與米芾結下不解之緣!

這漣水人與米芾結下不解之緣!

張一民,學者,1952年生,祖籍漣水縣唐集鎮。原淮安市教育學院圖書館副館長、淮安市師範學院圖書館信息部主任。

"紅學泰斗"周汝昌是中國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詩人、書法家,是繼胡適等諸先生之後新中國紅學研究第一人,他在見到張一民時,情不自禁地脫口而出:“非常敬佩您!”

這漣水人與米芾結下不解之緣!

周汝昌對張一民的讚佩,可在周汝昌為張一民的《“界外”雜識》書作序中可見一斑:

我非常讚佩張一民先生的紅學考證文章!其實,我以為就寫這一句話,也就夠了——因為“萍水”“傾蓋”之際的衝口第一句,那語意最真誠,也最有代表性。我佩服張先生的原由,簡而言之,約有兩端——第一是品,第二是學。品者,不慕虛榮,不求聞達一心為了學術,追尋真善美。他無意為某些無聊的東西幫湊“熱鬧”,這是難得而可貴的學人之品。第二是學,學是什麼,似乎人人皆懂,無須“破譯”吧,其實也不盡然,很多人不知“學”是何事何義,何志何超。他們“不學無術”,所以大體是以“術”代學的手法與作風。張先生異於彼輩,是一位真讀書人,真治學者。我對這樣的人,才由衷敬佩。

這漣水人與米芾結下不解之緣!

張一民的祖籍是漣水縣唐集鎮,中學時,他隨下放的父親回到老家唐集中學讀了二年高中,成為唐集中學首屆高中畢業生。讀書期間,張一民的作文出類拔萃,當時唐集公社宣傳科經常與學校合作,張一民也經常參與公社的通訊報道。

高中畢業後,張一民回到生產隊沒幾天,宣傳科長把他叫到公社:“公社通訊報道比較薄弱,你過來吧。” 就這樣,張一民在唐集公社做了幾年通訊報道員。

後來,張一民去了漣水設在徐州的小煤礦,負責人很為難:他的一隻手天生殘疾,怎麼好下井做事呀?後來聽說他有寫作方面的才華,便把他推薦到淮陰礦務局《淮煤簡報》宣傳科,讓他做通訊報道。

這漣水人與米芾結下不解之緣!

五六年後,他被調到淮安市教育學院圖書館工作。 在圖書館的十來年時間裡,張一民博覽群書,尤其喜歡看地方誌等方面的書籍。1997年,教育學院和淮陰師專合併後,張一民任信息部主任。近水樓臺先得月,利用圖書館條件,張一民開始自己的學術研究之路。

他最早的研究對象是納蘭性德。通讀了納蘭性德的詩詞,研究了他的身世,對納蘭性德的《淥水豐雜識》中所說的淥水亭所在的地點產生了疑問。於是,他寫了一封信給北京的文物工作隊趙俊老師詢問淥水亭的位置。不久,趙俊回信說淥水亭現在北京城內,工作隊曾在北京海淀區某一處發現納蘭性德的墓。在張一民的請求下,趙俊發來納蘭性德墓碑及其夫人墓碑的拓片。張一民由此寫了相關文章刊登在《文物通訊》上,並從此開始了他的研究之路。

這漣水人與米芾結下不解之緣!

張一民對家鄉的文史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一說起漣水的歷史,張一民如數家珍,他覺得宋朝時的漣水是一個安逸的所在,現在家鄉的老城區正在改造,他經常和朋友說,如果能回到家鄉找到一點宋朝的磚瓦就不簡單了。

市志辦辦《淮陰志林》雜誌時,荀德麟經常到教育學院圖書館查閱有關米芾在漣水的資料。彼時,教育學院花費5萬元買了一部《四庫全書》,正好由張一民負責管理。於是,受荀德麟的啟發,他沒事就翻閱《四庫全書》,從中尋找有關米芾的內容——後來,他發現米芾留存於世的文章幾乎有一半都是在漣水所寫。

經過仔細閱讀後,他寫了多篇關於漣水與米芾的文章發表在《淮陰志林》《江蘇地方誌》等書報上,為提高漣水的知名度與影響力作出個人的貢獻。

這漣水人與米芾結下不解之緣!

在張一民電腦裡的一個文件夾裡,藏著他蒐集到的很多有關漣水歷史的資料:《妙通塔(文集)》、嵇宗孟〈立命堂二集〉、許鴻磬《六觀樓文存》《詩存》、《安東縣儒學申送植庵詩文詳稿》、包世臣《安東行館蘆屋1、2》、“卜永升《議廢縣荻留紀略1、2》、陳鵬年《安東道中1、2》、方存訓《漣城河水衝淹》……

張一民表示,以後他將更加致力於對漣水文化的深入研究,為家鄉的文化發展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這漣水人與米芾結下不解之緣!

漣水日報融媒體記者:楊海燕 楊海林

天南地北漣水人

/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