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青海地區:經濟與文化(上)

宋代——青海地區:經濟與文化(上)

茶馬互市宋代青唐吐蕃政權統治時期,青海尤其東部河徨地區自唐末五代以來因戰亂遭受嚴重破壞的農牧業經濟逐漸得到了恢復和一定程度的發展.從河徨地區的情況來看,畜牧業大體上還是佔據著經濟的主導地位,這反映在當地吐蕃在思想上仍具有遊牧民族“賤土貴貨”的傳統觀念。在畜牧業中,養馬業尤其發達。宋代,今青海日月山以西的廣袤區域,由於自然環境惡劣,地廣人稀。這裡除散居著吐蕃牧民外,還有“黃頭回紇”、“草頭韃靼”,“其人逐善水草以牧放,射獵為生,多不粒食”。宋代,今青海境內的農業主要還是集中在東部黃河、湟水兩大谷地.像青唐、宗哥、邈川及廓州等地由於瀕臨大河,海拔較低,氣候溫潤,所以土地都較肥沃,既是主要的農業區,也是“部族繁庶”、人口集中的地區。宋人李遠描述邈川即湟州一帶的風光時說:“皆沃壤,中有流水,羌多依水築屋而居,激流而磑。”描述宗哥城一帶風光時又說,宗哥川“長百里,宗河行其中,夾岸皆羌人居,間以松篁,宛如荊楚”,這表明宋代湟水谷地的許多吐蕃人都以農耕為生,他們已改變了傳統逐水草而牧的不穩定生活,以致在如此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還能看到“宛如荊楚”的農村風光。

宋代——青海地區:經濟與文化(上)

吐蕃壁畫不過,自宋元符之後,由於河湟一帶屢遭兵焚,農牧業生產遭到很大破壞,大量人口也因“屢更戰鬥,殺戮竄逐,所存無幾”。崇寧初年宋軍二次西進,糧食供應就成為嚴重問題,為此,宋朝決定招募弓箭手,在當地實行屯墾.當時,實行屯墾的土地大致有三個來源:一是沒收曾經抵抗過宋軍的吐蕃部落和首領的土地。崇寧三年王厚奏稱“因與官軍抗敵殺逐心黑之人所營田土,並元系西蕃王子董氈、瞎氈、溫溪沁等田土頃畝不少,已指揮逐州盡行拘收入官,標撥創置弓箭手,應付邊備,可省戍兵,經久歲費,為利甚博”。

宋代——青海地區:經濟與文化(上)

二是大量購買或易換當地吐蕃部落土地。“帥臣相度以錢、銀、茶、彩或以羌人所嗜之物與之貿易,土田既多,即招置弓箭手入耕出戰,以固邊圉”。三是無主荒地。北宋末年,何灌知樂州時.引邈川水溉“閒田”千頃,湟人號為“廣利渠”。“閒田”即為無主荒地。他後來任提舉熙河蘭湟弓箭手,又提議宋朝修葺河湟一帶漢唐舊渠,引水灌田,經過半年努力,得“善田”2. 6萬頃,招寡弓箭手7400人,成效顯著。到政和年間,知西寧州趙隆又主持了引湟水灌溉農田的工程,增開水田數百頃。除了招募弓箭手外.北宋還在青海東部三州招民佃種,“耕墾出課”。政和五年定例,每畝納租3鬥5升,草2束。宋朝政府的這些措施,無疑對恢復和發展青海東部河徨地區的農業經濟起了積極作用。

宋代——青海地區:經濟與文化(上)

2.絲綢之路青唐道與商業貿易有宋一代,我國中原地區與西域各地仍然通過古老的絲綢之路保持著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但自11世紀党項西夏在西北崛起之後,由於西夏統治者對於過往境內的西域商人、貢使課以重稅,甚至進行“鈔略”、“劫掠”,從而迫使西域商人和貢使避開西夏控制區,而另外改走早在吐谷渾時代就興盛過的“青海道”.而“青海道”的東段正處在青唐吐蕃政權的統治範圍內,尤其青唐城成為這條通道最為重要的樞紐,因此便有了“青唐道”之稱。11世紀中期西夏完全佔有了河西走廊後,“青唐道”也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在中西交通中發揮的作用也愈加顯要。青唐吐蕃政權也從一開始就利用這個機遇,積極主動地為這一通道的暢通創造便利條件,如給往來商旅提供食宿館釋、語言翻譯、道路安全保障等,並鼓勵西域商人在青唐城從事商貿活動。

宋代——青海地區:經濟與文化(上)

據《青唐錄》記載,宋末,青唐城內就有于闐、回紇等西域往來賈販之人數百家居之。“青唐道”的興盛,使青唐政權由此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宋史·吐蕃傳》說:“廝囉居都州,西有臨谷城通青海,高昌諸國商人皆趨都州貿易,以故富強”。隨著經濟交往的密切,青唐吐蕃政權與西域各地的政治文化關係也得到加強。青唐“回鵲公主”、“龜茲公主”的出現,表明了青唐吐蕃政權與這些地區間關係的密切程度。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