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青海地区:经济与文化(上)

宋代——青海地区:经济与文化(上)

茶马互市宋代青唐吐蕃政权统治时期,青海尤其东部河徨地区自唐末五代以来因战乱遭受严重破坏的农牧业经济逐渐得到了恢复和一定程度的发展.从河徨地区的情况来看,畜牧业大体上还是占据着经济的主导地位,这反映在当地吐蕃在思想上仍具有游牧民族“贱土贵货”的传统观念。在畜牧业中,养马业尤其发达。宋代,今青海日月山以西的广袤区域,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地广人稀。这里除散居着吐蕃牧民外,还有“黄头回纥”、“草头鞑靼”,“其人逐善水草以牧放,射猎为生,多不粒食”。宋代,今青海境内的农业主要还是集中在东部黄河、湟水两大谷地.像青唐、宗哥、邈川及廓州等地由于濒临大河,海拔较低,气候温润,所以土地都较肥沃,既是主要的农业区,也是“部族繁庶”、人口集中的地区。宋人李远描述邈川即湟州一带的风光时说:“皆沃壤,中有流水,羌多依水筑屋而居,激流而硙。”描述宗哥城一带风光时又说,宗哥川“长百里,宗河行其中,夹岸皆羌人居,间以松篁,宛如荆楚”,这表明宋代湟水谷地的许多吐蕃人都以农耕为生,他们已改变了传统逐水草而牧的不稳定生活,以致在如此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还能看到“宛如荆楚”的农村风光。

宋代——青海地区:经济与文化(上)

吐蕃壁画不过,自宋元符之后,由于河湟一带屡遭兵焚,农牧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大量人口也因“屡更战斗,杀戮窜逐,所存无几”。崇宁初年宋军二次西进,粮食供应就成为严重问题,为此,宋朝决定招募弓箭手,在当地实行屯垦.当时,实行屯垦的土地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没收曾经抵抗过宋军的吐蕃部落和首领的土地。崇宁三年王厚奏称“因与官军抗敌杀逐心黑之人所营田土,并元系西蕃王子董毡、瞎毡、温溪沁等田土顷亩不少,已指挥逐州尽行拘收入官,标拨创置弓箭手,应付边备,可省戍兵,经久岁费,为利甚博”。

宋代——青海地区:经济与文化(上)

二是大量购买或易换当地吐蕃部落土地。“帅臣相度以钱、银、茶、彩或以羌人所嗜之物与之贸易,土田既多,即招置弓箭手入耕出战,以固边圉”。三是无主荒地。北宋末年,何灌知乐州时.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为“广利渠”。“闲田”即为无主荒地。他后来任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又提议宋朝修葺河湟一带汉唐旧渠,引水灌田,经过半年努力,得“善田”2. 6万顷,招寡弓箭手7400人,成效显著。到政和年间,知西宁州赵隆又主持了引湟水灌溉农田的工程,增开水田数百顷。除了招募弓箭手外.北宋还在青海东部三州招民佃种,“耕垦出课”。政和五年定例,每亩纳租3斗5升,草2束。宋朝政府的这些措施,无疑对恢复和发展青海东部河徨地区的农业经济起了积极作用。

宋代——青海地区:经济与文化(上)

2.丝绸之路青唐道与商业贸易有宋一代,我国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地仍然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保持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但自11世纪党项西夏在西北崛起之后,由于西夏统治者对于过往境内的西域商人、贡使课以重税,甚至进行“钞略”、“劫掠”,从而迫使西域商人和贡使避开西夏控制区,而另外改走早在吐谷浑时代就兴盛过的“青海道”.而“青海道”的东段正处在青唐吐蕃政权的统治范围内,尤其青唐城成为这条通道最为重要的枢纽,因此便有了“青唐道”之称。11世纪中期西夏完全占有了河西走廊后,“青唐道”也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在中西交通中发挥的作用也愈加显要。青唐吐蕃政权也从一开始就利用这个机遇,积极主动地为这一通道的畅通创造便利条件,如给往来商旅提供食宿馆释、语言翻译、道路安全保障等,并鼓励西域商人在青唐城从事商贸活动。

宋代——青海地区:经济与文化(上)

据《青唐录》记载,宋末,青唐城内就有于阗、回纥等西域往来贾贩之人数百家居之。“青唐道”的兴盛,使青唐政权由此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宋史·吐蕃传》说:“厮啰居都州,西有临谷城通青海,高昌诸国商人皆趋都州贸易,以故富强”。随着经济交往的密切,青唐吐蕃政权与西域各地的政治文化关系也得到加强。青唐“回鹊公主”、“龟兹公主”的出现,表明了青唐吐蕃政权与这些地区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