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感悟攻與守之間脆弱的平衡

提起“過渡球”,大家對於這個概念怎麼理解的呢?熟悉而又陌生,的確,過渡球這個概念常常被理解為“挑高球、切削球”,但過渡球僅僅只是這樣嗎?筆者帶著這個疑問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初步定義為:“在網球比賽過程中,出於被動情況下為了改變被動局面,化被動為主動採用的一種擊球方式,通常不追求強勢的深度和角度。”如上所言,過渡球的特點是:一、其目的是化被動為主動;二、其特點是通過犧牲一定的攻擊性或者侵略性抑制對手的進攻節奏。那麼過渡球究竟有什麼作用呢?我們結合一下職業選手的例子理解一下。

網球感悟攻與守之間脆弱的平衡

我首先舉的例子是比利時名將克里斯特爾斯,克里斯特爾斯最讓人印象深刻就是她在場上快速靈活的劈叉式救球,尤其是反手斜線的切削球,不僅下旋很重,往往伴隨著強烈的俯衝,到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克里斯特爾斯有時是在佔據主動的情況下進行反手的切削球,這樣做的目的是一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非受迫性失誤,二是為了迫使對手的回球出淺或者送高,為第二板的強攻作準備。作為觀眾而言,克媽往往在比賽落後情況下使用這樣的戰術,比如2011澳網的女子單打決賽,先輸一盤的情況下,克媽在第二盤改變戰術,增加上旋球以及切球的變化,這樣一方面可以改變對手的擊球節奏,其次可以減少自己的體能消耗,降低非受迫性失誤,同時這樣的策略可以迫使對手降低擊球重心,增加對手擊球的負擔。

網球感悟攻與守之間脆弱的平衡

說到這裡,我不得不說到網球比賽的一個悖論,那就是比賽裡究竟該不該打過渡球,在網球教學裡,有兩派可以說是針鋒相對,當時中國網友稱為“磨教”和“攻教”,前者的現任教主應該是沃茲尼亞奇了,魔教的獨門秘籍是往往通過低風險的過渡球增加對手底線的壓力,破壞對手的進攻慾望,同時為自己的下一拍做準備。這一派最傑出的代表我覺得是阿紮倫卡,阿紮倫卡可以充分利用網球場地的每一寸地方,用上旋帶出角度同時在被動情況下切削把對手壓回底線,行成強相持,這樣就很好地解決了非受迫性失誤問題並降低受迫性失誤的比例,從而行成對手體能以及比分上的壓力,逼近比賽勝利。

網球感悟攻與守之間脆弱的平衡

我想在說攻教之前,大家第一感覺或許會是小威,再者是李娜或者科維託娃,其實這三位多多少少都還是有一些過渡球在裡面的,也都不是蠻攻到底,越打越狠的。所以我舉的例子是這位,奧斯塔彭科,相信2017年法網那場女單決賽,所有人都見證了進攻性打法這種“把命運緊緊把握在自己手中”的理念了。在這裡就必須要說,在現今的網球理念裡,有很大一部分人相信,拒絕過渡球也是在擁抱非受迫性失誤!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因為如果你想極力地避免過渡球的出現,就必須避免出現被動局面,因此就必須更早地確立自己的進攻地位。因此就必須從發球和接發球開始就採取強攻的策略,強硬的接發球以及勢大力沉的發球都是必要的武器,與此同時,一顆強大的心臟也是必要的,因為很有可能,一旦手感冰涼,比賽很快就結束了。

網球感悟攻與守之間脆弱的平衡

在網球場上,當你開始一場比賽,第一分或者是賽點的最後一分,應該保守還是應該發力進攻,這看似有些糾結,不過在你明白什麼是過渡球了之後,就應該更加清楚,網球比賽的核心是追求擊球的合理性,並非是動作的瀟灑以及比賽的華麗,當然也絕不可能是把命運之杖交給別人的妥協式打法。我想,這在你明白什麼是比賽以後,你就會清楚,比賽的真正意義是在於每一分的合理性,而不是固執於非受迫性失誤的高低,更不是在於制勝分的多少,合理性的擊球不僅可以帶來更低的失誤,同時也可以讓你更好的控制比賽,控制比賽的節奏。好了,今天,小天就陪大家說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陸小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