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真想問一句,你這輩子有多少時間是自己的?

職場上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星期一綜合徵”。

原因很簡單,也很複雜。最容易想到的是,經歷了週末短暫兩天休整之後,又要重新開始面對工作,煩心事洶湧而來,焉有不心煩之理。

當然了,現代社會節奏緊湊,很多人根本沒有雙休可言,週末也是照常加班工作——可是這些沒有雙休的人,他們仍然會有星期一綜合徵。這是為什麼呢?

循環與三類人

現代社會的勞動以“周”為單位無限循環,而新的一週開始的時候,人們會被迫意識到這種循環和重複的存在。

當一個新的循環即將開始時,即使是對社會本質毫無瞭解的人也會感受到,人生的本質似乎並非電視裡宣傳的“美國夢”,而是日復一日的機械循環、出賣勞動(無論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這才是“星期一綜合徵”最根本的痛點。

需要認識到的是,世界上大多數人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處於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活的狀態,需要為家庭基本的生計而努力。對於他們來說,沒有太多可以胡思亂想的東西,生存是第一要務,日復一日的勞動已經成為習慣。我們暫且將他們劃為A類。

還有一部分人,他們受過高等教育,有求知慾,有一定的經濟、社會、政治常識,有適當的洞察力。他們多從事腦力工作,能夠在工作中獲取一定的成就感,對身體的損耗也比體力勞動小很多。但是,他們很少掌握資本,大部分收入仍然是工薪所得。這部分人是焦慮而痛苦的,就像一隻突然獲得了高等智慧的養殖雞:認清了弱肉強食的規則,卻無能為力。這部分人在文中姑且稱為B類。

最後,這個社會上有所謂的“精英階層”,以資本性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一定程度上可以從頂端來操縱經濟。他們跳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勞動,自然也不會受到勞動週期的困擾。我們暫且稱之為C類。

有時候真想問一句,你這輩子有多少時間是自己的?

趨勢

這裡提出一個小小的觀點:現代社會焦慮的源頭就在於,B類人的比例正在急劇增加。

而B類人的比例之所以增加,原因是多方面的,這裡談幾點。

一,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信息獲取成本急劇下降,大多數人都可以在日常的新聞中瞭解社會全貌,有心的人會去看一些較為深度的分析文章,極為有心的人甚至可以通過教程、網課等方式低成本獲取系統性知識——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二,高等教育普及,更多的人掌握了批判思維能力、深度思考能力和一定的科學方法。

三,在前兩點的基礎上,社會資源卻仍然未向更廣泛的人開放,從B類上升至C類的通道仍然狹窄。

有權勢的C類人是“肉食者”,自古至今都是鳳毛麟角。A類人是大多數。B類人在古代大概是所謂的“士人”,在現代則近似於我們口中的中產。

有時候真想問一句,你這輩子有多少時間是自己的?

發現自我的機會

通過這些文字,我想幫大家、也是幫自己,能夠些許地從焦慮、從星期一綜合徵中解脫出來——太多人制造焦慮,太少人解決焦慮了。

其實,最根本破解之道,那就是在把握住某些時代窗口,用資本性收入把自己從勞動中釋放出來。最近一批這樣的人,大概是近幾年的中國炒房客。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與這樣的破解之道是無緣的。

但我們也可以少焦慮、儘量活得輕鬆一點。如何做到呢?

那就是,我們要接受自己的生活狀態,接受自己處於勞動循環中。

我們要告訴自己,其實勞動循環也沒什麼不好的、也是必要的。因為,從個人角度講,勞動是最穩定的收入來源;從社會角度講,勞動是最根本的生產力,必須保證大多數人是勞動階層。

接受了這一點之後,你會發現,“星期一綜合徵”其實是我們覺醒和自省的契機,對我們大大有益。

受夠了壓力的人,會尋求解脫的方法;厭惡了重複的人,會渴求跳出的門徑——這些,都是個人進步的階梯,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對於A類人來說,星期一綜合徵會讓他們被迫開始反省自己的生活,從麻木中走出來。這也就讓他們脫離了野蠻狀態,不再是魯迅筆下那種冥頑不化、不求上進、冷漠自私的野蠻人。

對於B類人來說,星期一綜合徵會讓他們痛苦,但也會額外激發他們的生產力,少數幸運或者天賦異稟的人,以創新的方式跳出無限循環陷阱,真的可以實現階層的躍升;無法跳出的我們,也會在這種嘗試中發現自己勞動之外的價值,找到生活的一些樂趣,呼吸到一些自由的空氣——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偉大的活法呢。

所以,下一次犯星期一綜合徵,再想“一輩子有多少時間是屬於自己的?”這種問題的時候,你應該告訴自己:

是的,我接受自己處於勞動循環中,但我並不愛這個循環,即使跳不出去,我也不要把100%的自己奉獻給它。屬於自己的時間本來就不多,是時候行動起來,用這些時間搞點有趣的東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