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行業如何擺脫“圈內自嗨”,真正進入大眾市場?

區塊鏈行業在經歷過年初的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後,已經進入了寒潮期,絕大多數項目估值大幅度下跌。

區塊鏈行業如何擺脫“圈內自嗨”,真正進入大眾市場?

我們認為:區塊鏈遇冷並不出乎意料,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雖然很多項目都在強調自己的理念之新穎和技術之先進,卻鮮少見到,有什麼項目是真正關心如何吸引大規模終端用戶,以及重視他們的使用體驗的。

區塊鏈也許能給眾多領域帶來創新革命,但假如不能推廣到普通終端用戶市場,不能讓“圈外人士”體驗到它所帶來的好處,那“圈內人”的自娛自樂也不會持久。

有鑑於此,密探一直在尋找能幫助區塊鏈項目“落地”的實用項目,而最近採訪到的這家“去中心化應用開發平臺” Cardstack 正是其中之一。我們以它為例,探討一下區塊鏈要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

區塊鏈行業如何擺脫“圈內自嗨”,真正進入大眾市場?

先來個一句話介紹:Cardstack 是一個去中心化網絡的體驗層,實現了區塊鏈技術的可用性和可擴展性。團隊認為:在區塊鏈和雲中精心提高用戶體驗,對於將去中心化技術推向大眾市場至關重要。

這段話現在讀可能比較晦澀,沒關係,我們來詳細聊一聊 Cardstack。

首先,每一個區塊鏈項目的誕生,都有它想解決的具體問題。成立於 2014 年的 Cardstack,要解決的是互聯網中普遍存在的“孤島”問題——無論是移動互聯網、雲端還是新興的區塊鏈,都難以避免這個問題。

先說移動互聯網孤島。大家是否都有類似的體驗:手機上總是開著十幾個應用,經常不得不來回切換練手速,比如這邊跟朋友微信討論哪裡吃晚飯,那邊在地圖 App 和點評 App 裡瘋狂查找信息。手機上的應用程序數量眾多,彼此間卻無法通信,用戶經常在多個重疊的功能之間進行選擇,才能形成其工作流程。此外,每次安裝新程序都要重複一系列步驟:搜索、下載、查找圖標、啟動、觀看程序介紹和註冊等等,大大阻礙了用戶嘗試新應用的熱情。

區塊鏈行業如何擺脫“圈內自嗨”,真正進入大眾市場?

雲端孤島指什麼呢?隨著軟件遷移到雲中,用戶需要管理多款基於雲的軟件即服務(SaaS)產品的訂閱。這一點,企業用戶都深有體會。大多數小型企業需要5-10個應用程序才能運營,大型企業則需更多。每個應用程序都需要一套管理和使用流程,並且為了保持競爭力,許多應用程序都具有重複的功能集。這是不協調但競爭激烈的市場所造成的自然結果,但是給終端用戶帶來的,是昂貴的總成本和繁瑣的過程。

區塊鏈行業如何擺脫“圈內自嗨”,真正進入大眾市場?

最後,區塊鏈的出現,也避免不了“孤島”問題。我們舉一個例子:絕大多數區塊鏈項目都會發行自己的通證即 token。如果以後區塊鏈應用普及開來,我們是否得為每一款使用的產品都購買其專屬通證?是的話,每個人至少都得買幾十種通證吧。

“孤島”的出現並非企業和開發者有意而為之,實則是技術進步獎勵所帶來的結果。

假如谷歌想開發一款新的通信應用,那麼從前端到設計到後臺,谷歌團隊會一手包攬,這客觀造就了“谷歌孤島”。現在,Cardstack 希望解決這個問題,思路就是:把這一整套的開發流程分解,每個開發者只需要做自己擅長或者想做的那部分,比如只做終端用戶交互界面,或者只設計一款遊戲的玩法機制。

Cardstack 把這個解決思路稱為“將垂直孤島重新定位到水平層”:Cardstack正在構建一個新的體驗層,這個體驗層幫助用戶協調自己所使用的各個應用程序之間的交互,迎接開放式生態系統中去中心化技術的全面應用時代。

那麼,這種思路,如何在具體的技術解決方案中得以體現?

首先從開發者的角度說,Cardstack 為開發者提供了關於應用開發的 SDK,即軟件開發工具包,也提供了拖入式功能程序庫。Cardstack 創始人 Chris Tse 表示,Cardstack 將開發者常用的功能進行模塊化並封裝 ,打包成可視化的“卡片”(也就是 card)。“卡片”,是 Cardstack 的核心概念。

區塊鏈行業如何擺脫“圈內自嗨”,真正進入大眾市場?

這些卡片組成Cardstack 的拖入式功能程序庫(library),開發者可直接將程序庫中的卡片拖入界面,來創建應用程序,從而降低開發門檻,而不是開發過程中的整個流程都需要自己動手。這極大降低了開發者的開發門檻。目前,功能程序庫中有可搜索的索引、實時通知、統一用戶權限等常見功能。

另外,Cardstack 還為開發者提供通用的操作環境,即 Cardstack 將區塊鏈、雲端為基礎的應用程序與 Cardstack Hub 合併,來構建跨應用的工作流程,從而使得開發者在 Cardstack Hub 基礎上構建的應用程序可以兼容。

什麼是 Cardstack Hub 呢?它是為方便用戶使用而設計的,相當於用戶工作流程的數據層適配器,和一個“插件管理系統”,橋接移動端、網絡端的 App 與 DApp ,將用戶命令傳遞到相應的數據系統,用戶可以進行查詢。

打個比方,Cardstack Hub 就像一個全能型管家,而具備各種功能的“卡片”,則是跟 Hub 連接,你通過 Hub 對它們進行各種命令、使用和安排。

區塊鏈行業如何擺脫“圈內自嗨”,真正進入大眾市場?

此外,Chris Tse 表示,用戶有對 Cardstack Hub 的數據協調層的控制權,即用戶可以自行配置自己的 Cardstack hub 數據層所連接到的底層設施,這個底層設施可能是區塊鏈也可能是雲端,看用戶自己想放在哪裡,比如你想把各種區塊鏈錢包信息都保存在本地,不上傳到任何網絡上,也是完全可以的。

區塊鏈行業如何擺脫“圈內自嗨”,真正進入大眾市場?

而對用戶來說,通過將應用程序的每個狀態轉變為“卡片”這種視覺信息,以及過鏈接相關卡片來指示下一個行動步驟,可以使必要的編排變得直觀起來。並且卡片的可組合性以及相互操作的能力非常高,既能獨立使用,也能嵌入其它的應用程序。卡片組合式的生態系統,能大大減輕各種“孤島”給用戶帶來的不便。

無論是“卡片”還是 Cardstack Hub,這兩種新穎的設計方式,主要的目的,就是把用戶置於最重要的位置, 讓他們充當中心, 以便應用程序和服務流程通過用戶自己習慣的方式,和自己控制的軟件棧,來實現交互。

以上是我們從技術角度對 Cardstack 進行的分析,那麼,要構建這樣一個全新的,卡片式的生態系統,就必須有一個合理的系統內經濟模型。而 Cardstack 對這個經濟模型的設計,也無處不體現著其“降低開發者和終端用戶的使用門檻”以及“消除孤島”的目的。

Cardstack 生態系統的經濟模型

Cardstack 為所要構建的生態系統,發行了通證 CARD。

在此生態系統中,終端用戶、開發者和分析礦工是三大主要力量。

對於終端用戶來說,在使用完整的分佈式應用(DApp)時,涉及到的每一個層級和“卡片”單元,其開發者可能都發行了自己的通證。如果不設計一個通證可以與它們兌換的話,用戶使用起來非常麻煩,可能需要購買數十種通證。Cardstack發行的 CARD,希望能幫助用戶解決不同代幣的兌換問題。通俗地說,CARD將替用戶解決不同貨幣之間的轉換,用戶在前端僅僅需要購買和支付CARD 這一種代幣即可,這是更加方便和具有高流動性的方式。

區塊鏈行業如何擺脫“圈內自嗨”,真正進入大眾市場?

而開發人員又如何獲益呢?收益的方式來自用戶的購買和軟件內置付費,同時包括平臺對開發者的激勵。Cardstack 特意設置了獎勵池(Reward Pool),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其運作方式。

假設開發者 A,使用開發者 B 提供的後端,和 Cardstack 的軟件開發工具包與拖入式功能程序庫,開發出一款好玩的遊戲。該遊戲的購買價格為 1000 CARD,並且內置一些收費道具。第一個月遊戲吸引了 8000 名用戶購買,加上內置付費,獎勵池裡有了一千萬個 CARD。獎勵池裡的獎勵按月結算,根據 A 和 B 的分成協議,A 的分成比例是 60%,於是獲得六百萬個 CARD,B 拿到 40% 即四百萬個 CARD。

以上比例和數字皆為虛構,只是為了說明開發人員的獲益方式。下圖來自 Cardstack 白皮書,解釋了具體的歸因和分配模型。

區塊鏈行業如何擺脫“圈內自嗨”,真正進入大眾市場?

另外,Cardstack 不僅對開發者開放,還對網站後臺管理者開放,當管理者發現 Cardstack 上沒有自己需要的功能或者應用程序時,管理者可以在該平臺上懸賞,由平臺上的開發者來開發,開發者會獲得用戶懸賞的平臺代幣 CARD。用戶也可以“定製”自己需要的應用或功能。

最後,以上支付和管理過程中涉及到的數據追蹤、總結和計算等等,都由聚合協議 Tally 完成。這是 Cardstack 所開發的一種高級的、可拓展的一致性協議。使用 Cardstack 創建的 DApp 利用 Tally 協議,就擁有了執行復雜運算來組織大型用戶網絡的能力,比如批量支付、計算投票、分發獎勵等等。而分析礦工通過提供自己的 GPU,來協助 Tally 完成計算和驗證,從而賺取 CARD 收入。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所介紹的 Cardstack 項目。該項目成立於2014年,開發和設計團隊位於美國紐約。現階段,Cardstack 團隊按照路線圖計劃,在生態系統內的社區管理、卡片之間的協同工作和底層的共識協議等層面,進行更深度的優化和完善。

區塊鏈行業如何擺脫“圈內自嗨”,真正進入大眾市場?

Cardstack Roadmap

結合其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理念、應用程序框架、通證機制和聚合協議,Cardstack 希望為區塊鏈技術真正進入大眾市場並被廣泛採納,而架設一個良好的基礎。

讓終端用戶真正能方便快捷地用上區塊鏈技術,大眾市場才能真正看到區塊鏈的潛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