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退出中國市場 樂天瑪特敗在哪兒了?

在登陸中國市場11年後,有著“亞洲零售業之最”稱號的韓國商業巨頭樂天瑪特最終選擇退出。10月15日,有媒體報道,在此前樂天集團旗下零售超市樂天瑪特在華93家門店宣佈向利群股份、物美集團出售的基礎上,餘下未能出售的12家店鋪,也擬在年內徹底關店,這意味著樂天瑪特將徹底告別中國市場。

徹底退出中國市場 樂天瑪特敗在哪兒了?

資料顯示,樂天瑪特是韓國樂天集團旗下專營大型超市的子公司,而樂天集團作為韓國五大集團之一,僅次於三星、現代汽車、LG、SK,曾在世界500強排名第28位。

早在2007年,樂天瑪特就開始拓展中國市場;2008年5月,樂天瑪特以鯨吞北京萬客隆8家門店為標誌,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2009年10月,樂天瑪特擊敗本土零售巨頭物美集團,以48.7億港元(按當年匯率摺合60多億元人民幣)對江蘇時代超市進行全盤併購。

按照樂天瑪特當年提出的計劃,至2018年其將在中國開設門店將增至300家,銷售額實現2000億美元,成為“亞洲零售業之最。

但好景不長,自2013年後,樂天瑪特在華銷量每況愈下,損失從2013年的830億韓元到2014年的1410億韓元,再到2015年的1480億韓元以及2016年的1240億韓元,四年間損失高達496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9.4億元)。

而2017年2月的薩德事件,把樂天瑪特在中國的事業推向深淵。樂天集團與韓國政府簽署換地協議,同意轉讓星州高爾夫球場地皮,用於韓國國防部部署“薩德”反導系統。由於受到中國消費者抵制的影響,樂天瑪特在中國的經營業務幾乎陷入癱瘓。

為此,樂天集團於2017年曾兩次緊急輸血,累計金額達40億元,並堅稱“決不放棄在華業務”。但是這樣仍舊無力挽回樂天瑪特在華業務的頹勢。截至2017年4月3日,樂天在華的99家門店中已有87家關閉,佔其門店總數的80%左右,剩餘賣場銷售額也減少八成以上。至2017年9月,樂天方面被迫決定出售樂天瑪特在華業務。

對此,業內專家深表惋惜,早期樂天瑪特進入中國市場有政策利好的。而近年來,全球大賣場業態整體不景氣,行業在走下坡路,再加上“薩德”風波,加速了樂天瑪特敗退中國市場的進程。當然,韓國企業在華水土不服也是原因之一,除了樂天瑪特外,1997年就進入中國市場的易買得也在今年初關閉在華最後一家門店。

事實上,“薩德”風波只是加速樂天瑪特敗退出中國的進程,早在2012年開始,樂天瑪特就後勁不足,關閉數十家門店,並一直在努力尋找買家來止損,接觸過的買家包括物美、中糧集團、永輝、沃爾瑪等企業,意在出售中國區業務。

可能有人會問,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有著樂天瑪特這個韓國老牌商業巨頭在進入中國11年後,低價出售旗下所有業務,無奈選擇退出的呢?

首先,近年來,中國電商和物流行業的快速崛起,使得中國消費者在購物方面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障礙,包括樂天瑪特、易買得在內的大賣場行業吸引力下降。毫不誇張的講,樂天瑪特退出中國市場本質上是一場零售業的革命。

再者,全球大賣場業態整體不景氣,行業在走下坡路。就連大潤發也被內資企業阿里收購了。而樂天瑪特本身競爭力一般,在業務上也比較守舊,缺乏創新意識。所以,在與本土企業競爭中不佔優勢。

面對本土商超品牌的強勢崛起和大賣場領域的諸多新玩法,樂天瑪特顯得束手無策,毫無還手之力。所以,樂天瑪特的敗退也在於其自身經營不善,商業定位模糊,難以培養出忠實的中國消費者。

最後,樂天瑪特的母公司樂天集團家族內鬥不斷,無心打理超市業務,這加速了樂天瑪特的大潰敗進程。先是樂天創始人辛格浩在長子辛東主的支持下解除了次子辛東彬韓國樂天集團會長的職務,後是辛東彬在其母親的幫助下重返集團,將其父踢出控股公司。

而樂天創始人辛格浩長子辛東主在不敵弟弟辛東彬,欲套現離場。不過,辛東主在退出時表示,“在大部分超市關閉後,樂天購物應立即從中國市場撤出。”如今,樂天瑪特將徹底退出中國市場。

對此,我們覺得,對於內憂外困的樂天瑪特來說,現在最重要的是將中國業務賣個好價錢,並及時止損。可能選擇退出是比較令人傷感的做法,但總好過無力迴天的“輸血”。

韓國商業巨頭樂天瑪特在輸血無效的情況下,終於選擇了退出中國市場,這多少讓人感到惋惜。但細想也很正常,樂天瑪特在自身經營不善、內鬥不斷的情況下,面對中國本土商超品牌的衝擊,以及電商的崛起,只能是屢戰屢敗。可能對於樂天瑪特來說,止損出局,總比繼續流血硬挺要實在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