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還是耶誕節?還原真相,我們不得不擁有的胸懷與自信

聖誕節還是耶誕節?還原真相,我們不得不擁有的胸懷與自信

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有自己不同的傳統,不同的節日。不少節日是為了紀念前人的功績和貢獻。比如說紀念屈原愛國情操的端午節、紀念耶穌誕生的耶誕節、紀念釋迦牟尼佛的佛誕日。

每個為了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做出貢獻的人都是值得尊重和紀念的。他們的貢獻巨大,對後世影響強烈,因而在一部分人心中成了聖人,這點無可厚非,做出傑出貢獻都需要常人難以企及的努力和天賦,有點誇大和尊崇是可以理解的。每個人甚至民族對歷史人物的理解是有所側重的,如果每個做出貢獻的人都尊為聖人的話,在很多時候則是對其他民族的權力侵犯,是過分的行為。畢竟,在人類歷史上,不同領域和地域出現了很多不同貢獻的人,一味尊聖是對其他人信仰的侵犯。

因而,對所有紀念日冠以本來面目是對歷史的尊重,是對其他民族與國家的尊重。

聖誕節還是耶誕節?還原真相,我們不得不擁有的胸懷與自信

耶穌誕生日,在傳入中國之初,就叫耶誕節,在以前的中國,如果敢冠以聖,估計皇帝老子第一個不幹,他是誰?居然在朕面前尊大,比孔聖人還牛掰,給朕拉出午門去,砍了。

後來,中國積弱積貧,受到了很多侵害和磨難,日子越來越難過,國人從此少了很多自信,多了很多崇洋,在一些人的鼓吹下,漸漸就變成了聖誕節。聖誕節的產生,是中國羸弱的象徵,國人不自信的產物,更是沒有胸懷的霸凌。還每個紀念日本來面目是對歷史人物的尊重,是對其貢獻的客觀評價。尊聖則是對其他同樣做出傑出貢獻歷史人物的踐踏,對他人心靈信仰的褻瀆。

聖誕節還是耶誕節?還原真相,我們不得不擁有的胸懷與自信

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做出傑出貢獻的人物有很多,也有很多不同的宗教信仰,包容尊重各自心中的偉人,理性看待不同意見,是這個大家庭生活的共同前提。尤其現今的華夏,經過上百年的奮鬥,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我們更應客觀看待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人物,紀念方式,這不僅是我們的自信,更是我們的胸懷,這樣才能兼容幷蓄,和諧發展,積極向前。

還歷史人物及其紀念日以客觀方式,是中國自信,大國風範,必須的!不管是耶誕節、佛誕日、孔子紀念日、觀音誕辰日都是客觀歷史的表達,是對各自心中歷史偉人的尊重和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