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的2019,迷茫中透著一抹薯光

這幾天,有幾位讀者微信問我,老師不打算為2019年的土豆寫點什麼嗎?我恍然警覺,新一年的初月已經過了兩旬,廣東福建的冬作土豆開始進入了結薯期,山東、雲南的秋作土豆逐漸收穫上市,三北地區庫存的土豆該到了大量出貨的時期。如此看來,在這個土豆的“節點期”,應該“做點文章”。

被誤判的行情

土豆的2019,迷茫中透著一抹薯光

2016、2017兩年,乘著國家“主糧化”政策的東風,很多人、很多錢潮水一般湧入了土豆行業,人們以為土豆就是埋在地下的“黃金”,瘋狂的加入種植,瘋狂的擴大種植面積。從2015年全國總種植面積的6000多萬畝,一下子瘋長到9000萬畝。但種植者似乎從未考慮銷售的事,時年秋天,土豆大面積滯銷,最終,慷慨進入的人,都慘淡退出了。

2018年春天,還是有很多人沒有警惕“供求關係”對市場的指導,依然相信馬鈴薯行業只是進入了小年,於是,繼續大面積種植。雖然相較於上年,全國種植總面積有所減少,但相比於市場需求,產量供給還是遠遠大於需求。因此,2018年的土豆銷售依然是寒冬。

2019年的馬鈴薯會是什麼樣的價格行情或走勢?現在來討論還為時尚早。眾所周知,準確的判斷必須要基於大數據的分析,當前誰手上也沒有詳細的數據,包括國家相關單位以及監測機構,因為,北方一作區的播種面積要到5月中旬才能揭曉。

故而,筆者建議今年的土豆種植者需冷靜,冷靜,再冷靜!同時,想要繼續種植土豆的人需把握好以下三點:第一,不能盲目擴大或堅守大面積種植,要及時縮減面積,倒茬種植別的作物;第二,種植精品。薯型、顏色、大小不是精品土豆的三要素,而精品的核心是綠色、健康;第三,嘗試新品種。老品種或產量高或好管理,但市場總是“喜新厭舊”,所以,嘗試種植一些新的品種,也是實現盈利的一個重要因素。

被低估的營養價值

土豆的2019,迷茫中透著一抹薯光

近幾年土豆價格的持續低迷,固然與種植面積太大、總產量太多有關,但也與老百姓對土豆的營養價值認知不深、不夠有極大的關係。

土豆的營養價值非常高,含有人體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礦物質元素等,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1個土豆就相當於10個蘋果。因此,法國人稱土豆為“地下蘋果”,俄羅斯人稱它為“地下面包”,但在我國,對土豆的營養價值還是低估了。

中醫講究“藥食同源”,其實,那一顆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土豆不僅是美味的“食品”亦是一味“良藥”。

首先,常吃土豆可降血脂。土豆乾物質中的90%是澱粉,土豆澱粉能降低膽固醇的含量,促進膽汁分泌與循環,同時,還能減少脂質吸收與脂肪酸合成,從而有效降低血中脂質含量。

其次,吃土豆能夠降血壓。土豆是高鉀食物,其鉀含量甚至要高於香蕉。據測算,每100克土豆含鉀高達300毫克以上,所以,常吃土豆具有防止高血壓的功效。

再次,吃土豆可控制血糖。很多糖尿病患者認為土豆中含有澱粉而拒絕吃土豆,殊不知,土豆中的抗性澱粉對防治糖尿病具有特殊功效,尤其對II型糖尿病人,可延緩餐後血糖上升,有效控制糖尿病情。

最後,土豆還能抗衰老。土豆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B6和泛酸等B族維生素以及氨基酸、蛋白質、脂肪和優質澱粉等營養元素。所以,經常吃土豆可保持身體健康,延緩衰老。

土豆之路還很漫長

土豆的2019,迷茫中透著一抹薯光

7000年前,印第安人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的喀喀湖畔馴化了馬鈴薯。從此,印第安人以及後來的印加帝國都稱馬鈴薯為“豐收之神”。

1536年,西班牙遠征軍入侵南美,將馬鈴薯作為戰利品帶回了歐洲。由此,馬鈴薯開始了自己在歐洲、亞洲以及全世界跌宕起伏的歷程。

除了顛破流離,土豆也是命運多舛。比如初到歐洲,保守的東正教教父指責土豆是邪惡的化身,他們的理由是《聖經》裡面從來沒有提到過這種作物。直到十七世紀,土豆才作為食物在歐洲廣為傳播。

大約十六世紀中葉,土豆傳入我國。當時只在偏遠、乾旱的山區種植,豐腴的中原和南國當然要種植小麥和水稻。

從民國到新中國成立以來,土豆在我國一直被大面積種植,尤其在饑饉之年,土豆更是救命糧。現在,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一直穩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土豆大國”。

儘管2015年我國將馬鈴薯列為繼小麥、水稻、玉米之後的第四大主糧,並大力推行“主食化”戰略,但吃慣了大米、白麵的中國人,對於土豆的接受度還是停留在菜的層面上。同時,一些專家不顧實際,閉門造車研發出來的“土豆饅頭”、“土豆麵條”從口感到經濟價格都脫離了土豆作為“主食”的初衷。

愛吃土豆的德國人將土豆譽為“第二麵包”,認為土豆是十全十美的食物,並藉此挖掘出了“土豆精神”。因此,筆者相信,作為土豆大國的中國,隨著人們對土豆的認可與接受,土豆必將成為老百姓重要的“主食”,同時,還將深度發揮土豆作為“糧、菜、藥”的重要價值。

作者簡介:土豆記者,資深媒體人,馬鈴薯產業的觀察者、報道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